百折不挠的艰难跋涉者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程委员会 专家组组长张勤奕

2010-11-04 04:48刘晓慧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13期
关键词:协作组颈动脉筛查

本刊记者◎刘晓慧

一项技术可以挽救一个病弱的生命,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也可以填补一个医疗领域的空白。然而,一项技术从梦想落地,从一颗孱弱的种子长成众生瞩目的参天大树,其间的历程是何等艰难!而拥有梦想的人在抚育一项技术扎根土地的守候中,更像一场痛楚的轮回涅槃。张勤奕说:“我想做的,是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这种惠及千百万美国人的手术在中国推广开来,将脑卒中的筛查与防控意识在老百姓中普及起来,使我们国家的人民群众也能从此免于脑卒中带来的苦难。”

悲痛中的历史追问

张艺谋的电影《菊豆》里,主人公因为脑中风导致偏瘫,致使故事最终成为惨绝人寰的悲剧。老人偏瘫后,因为妻子的背叛而变得疯狂。他拖着一条病腿,无力驾驭生活的悲愤与绝望至今仍在张勤奕的脑海里萦绕,本可以避免的悲剧让张勤奕陷入长久的思考。

更使他悲痛且刻骨铭心的是,他的母亲也因两次脑中风离开了人世。1976年,张勤奕的母亲罹患脑中风,尽管医治及时,但最终依然没有逃过偏瘫的噩运。张勤奕目睹了母亲十几年的痛苦经历,内心焦灼却又无能为力。在母亲离开后,每年的清明节,张勤奕总是会在怅惘低回的情绪中思念母亲。他开始关注所有与脑中风有关的事物,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到一种防治脑中风的技术,保护千千万万渴望健康生命的老人。

从西安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以后,张勤奕留在了附属医院工作。作为心脏外科医生,十多年时间,从国内到国外,他持续不断地关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技术,积极寻找各种引发脑卒中的相关因素,却始终没有什么新的发现,没有得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张勤奕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大学留学期间,一次偶然的机会与一位已经取得了美国医生资格的中国人聊天。那个人提到,美国每年要做大量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而此项手术当时在中国每年仅仅做十几例,并且存在很多问题。由于不能有效解决手术存在的风险因素,故尚未推广。当时的张勤奕并不了解什么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但听说这样的手术可以预防脑中风,他就立刻兴趣倍增。于是,张勤奕开始每天泡在图书馆里,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

1998 年,在美国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里,张勤奕了解到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起源、发展以及整个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当看到一张“美国人脑中风致死率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手术数量”的趋势图时,张勤奕的内心非常震撼。这张图记录了CEA 和美国中风死亡率的关系:1968 年,美国开始大范围开展CEA,随着手术例数的增加,脑中风的死亡率不断下降;至1976 年,全美全年可以实施CEA35000 例,脑中风的死亡率下降了21%;1983 年时,全美可完成95000 例,同期的死亡率则下降了41%。在这个时期,美国数十万的老人已因CEA 而免于得脑中风。而五倍于美国人口的中国,却没有开展这样的手术,大量患者仍不得不面临瘫痪和死亡。那一天是他有生以来最为激动的一天,以至于整夜无法入睡。他开始重新回忆母亲,痛心于母亲瘫痪在床的种种惨状,也感叹许许多多与母亲同病相怜的中国人因为这项技术未能推广所遭遇的病痛和早逝。如果这项技术能够在中国推广,将会是怎样一件造福百姓的好事情。

于是,张勤奕决定学习这项手术。他找到了在西安医科大学读书时的老师——当时已经移民美国的心脏外科医生王乃栋教授,由他引荐师从于当时美国西部地区的心脏协会主席、美国心脏外科界著名的Donald·B·Doty 教授,很快便开始在盐湖城LDS 医院学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Donald·B·Doty 教授与王乃栋教授是情同兄弟的朋友,在美国备受尊敬。当他参加全美心脏科会议入场时,所有的医生都要起立向其致敬。张勤奕至今仍 清 晰 地 记 得 当 时Donald·B·Doty 教授对他说的话:“我曾无数次到过中国,中国的心脏外科做得很好,但我万万没有想到中国并不擅长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在跟随Donald·B·Doty 教授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张勤奕发现,他的学习并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一项技术。因为脑卒中从筛查到药物化解、介入,再到手术是一个已成规模的系统,而颈脉剥脱术仅仅是脑卒中预防中的一个环节。要想完成全面的脑卒中防治,必须建立从筛查到手术前风险评估、术中处理、术后康复等一整套体系。而在中国,第三次居民死亡原因调查显示,当时中国有700 万脑中风病人,脑中风致死率在各项调查中位居第一,其中颈动脉狭窄导致脑中风的发病几率约是22%。“这真是一个十分危急的状况,一般而言,中风超过3 小时就过了最佳的溶栓期,就会基本定性为不治之症。而事实上很多病人是可以进行治疗的,只要将急性闭死血管打开,就可以化解偏瘫甚至死亡的风险。且手术费用不会超过3 万块,远远低于支架手术,尤其适合中国国情。” 张勤奕对此倍感焦虑,更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使命,于是决定回国从事脑卒中的防控事业。

理想在祖国“着陆”

张勤奕形容他在中国的创业就像毛泽东领导的红军长征,虽不及革命事业伟大,却也历尽革命事业之艰辛。他在与朋友及同道中人谈起这个话题的时候,总喜欢用这样的比喻来形容事业的跌宕起伏。

对于张勤奕决定回中国去开展这项技术, Donald·B·Doty 教授十分支持,并尽自己所能为其提供帮助。2001 年,张勤奕回到中国,找到了全国人大常委、卫生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表示希望以CEA 手术为依托,在中国建立一个集脑卒中筛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康复护理为一体的系统防治体系。他的构想得到了王陇德副部长的认可和支持。

王陇德副部长热情地帮助张勤奕联系协和医院,而当时的北京市卫生局局长金大鹏也很认同张勤奕的想法,并且许诺北京市市属的医院可任由张勤奕选择作为脑卒中防治项目试点基地。与此同时,西安交大第一医院院长李旭也向张勤奕伸出了橄榄枝,并很快安排他在西安召开学术报告会。张勤奕最终选择了自己的母校。

西安交大第一医院非常重视此事,专门建立了脑血管病防治中心。该中心拥有自己的病区,自己的监护室和手术室,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从未有过的。同时,医院迅速成立了由三个顶尖的外科医生领导的CEA 手术小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开展了50例手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以市场导向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14年,广州高新区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区被中宣部、 科技部、 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广州国际媒体港经国家工商总局批准成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核心区,越秀区被国家授予“版权贸易示范基地”称号。中国(广州)国际漫画节已成为国内娱乐、商贸、互动氛围最浓厚的大型动漫展会,更是国家“十二五”时期动漫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扶持的三个动漫节展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但是,中国的医疗体制让张勤奕的事业屡屡碰壁。众所周知,中国的医院都是按照系统分科的。比如神经系统分为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心脏分为心血管内科和心血管外科。而美国则是按照疾病分科。比如心脏病,就是一个中心,内科大夫和外科大夫一起,针对某种病,以病人的最大获益为指标一起评估,然后确定治疗方案。

▲西安交大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右三为张勤奕)

我们知道,脑卒中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心脏类疾病、颈动脉类疾病、颅内血管疾病都会成为诱因,但在目前的中国尚未有具体的科室负责这个领域。这样一来,医院在推广这项技术时就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比如在神经内科做这项手术时需要一个外科大夫配合,中国却没有这种体制。除了科室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之外,初期的手术也并不是很成功,很多病人有并发症和周围损伤,比如舌下神经损伤和声带损伤。

事业的历程

从2002 年起,张勤奕就发现,他所从事的这项事业不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能够做成的。美国做这项手术的医生是在一个组织机构下工作的,在中国,要想成功,必须找到这样的平台来支持。他的导师Donald·B·Doty 非常支持张勤奕在中国开展这项事业,也尽自己所能帮助张勤奕组建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美国专家组来到中国。

中美脑中风协作组很快组建起来,该组织是由国内外脑卒中防治领域中的重量级人物组成的。中国区组长由全国人大常委、卫生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担任,美国区组长则由美国西部心脏协会主席Donald·B·Doty 教授担任。这样,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跨国团队成立了。每一位团队成员都做好准备,要在中国长期致力于推动这项惠及民众的事业。

2002 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进科学》栏目和外文频道都曾专题报道张勤奕所带领的团队在西安交大第一医院开展手术的情况。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播出以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大家士气高涨,预约手术的病人很多。CEA 的开展也得到了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李洪山主任的支持,并被确定为一项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张勤奕等相关人员被派往具备世界顶尖水平、位于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脑卒中中心考察。这段时间,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推广一路顺风顺水,所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而张勤奕则将这些成就更多地归功于他所在的团队。他说,他的团队是一个精诚合作的整体,他为自己跻身这样一个拥有高度一致的价值观与事业契合点的团队而骄傲。

▲张勤奕同Donald·B·Doty 教授一同参观脑血管病区

2003 年,就在张勤奕和他的团队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接连出现了两例术后卒中。面对负面的非议,张勤奕坦陈,这样一项手术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风险相当高,危险因素复杂多变,对手术规范的要求十分严格。如果实施全麻,难以观察脑内供血及神经系统的变化;但如果实施局麻,则较难控制患者的血压及麻醉的平面。此外,如果术中抗凝把握不到位,容易引起血栓,或者引起出血,这种度的熟练掌握,对手术者的经验技巧和判断能力要求都非常高。虽然国际标准允许有6%的发生并发症的几率,然而,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张勤奕及其团队更是如履薄冰,不能有丝毫懈怠。此外,当年正值 “非典”肆虐之时,好多外地病人不能来西安接受手术,往日拥挤的病房瞬间变得冷清。

整个脑血管病防治中心的经济收益严重下滑,不少员工开始动摇。与此同时,支架却在中国盛行。众所周知,颈动脉支架对于脑卒中也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尤其是通过保护装置以后,手术的安全性随之提高,而且其技术要求也相对较低。于是,很多人放弃了CEA 转向了支架手术。

2004 年,张勤奕再一次赴美,寻找CEA 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他在图书馆泡了整整一个月,发现不单单是手术的技术会存在问题,所用的器械也会成为意外发生的因素。手术需要大量小的器械,比如转流管,那时在中国是找不到的。

在张勤奕回国以后,中美协作组开始壮大队伍,增加了麻醉师、手术护士、监护室医生等团队成员,同时添置更新了手术所需的器械设备,重新开始了围绕CEA 展开的事业。而张勤奕和他的团队也转向了以无手术风险的颈动脉卒中筛查为载体,逐步推进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方式。他们在陕西、黑龙江、河南等地为群众做颈动脉免费筛查,在一路辗转为公益事业的奔波与贡献中等待属于他们的机遇。2004 年的“中美协作组秋季行”在西安做免费筛查,团队里的B 超医生曾连续三天为病人做筛查直到胳膊抬不起来。当时,很多二级医院邀请张勤奕的团队,明确表示只是为了做脑卒中的筛查,因为他们缺乏实施手术的硬件设备和实施环境,也顾虑手术的安全性,不打算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但是,张勤奕带领他的团队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实现了在二级医院的设备装置条件下成功完成CEA 的壮举。张勤奕还自己掏钱购进了一套设备,给准备开展这项技术但缺乏实力的地方二级医院使用,并且为各个医院积极培养了一批能完成这一手术的技术骨干。CEA 几乎又一次“遍地开花”。

2005 年的春天,正当张勤奕的团队将脑卒中筛查和预防以及CEA 做得风生水起的时候,他遭遇了意外的打击。他的第一个脑卒中防治项目基地发生了人事变动,新任院长找他谈话,认为医院应该注重疾病治疗而不是事前预防。于是,张勤奕的团队离开了这里。

守得云开见日出

张勤奕开始转战于各省的地市级医院,力求以“星火燎原”之势开展脑卒中的筛查工作,推广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然而工作开展困难重重,基地医院的建立艰难曲折。有几家医院也因人事变动放弃了手术基地的开辟和建设。但是,张勤奕还在坚持,坚持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为之努力的事业,尽管他也感觉到非常疲惫。虽然经历了事业的起起落落,中美脑中风协作组还是在王陇德副部长的领导下影响日益扩大,工作成绩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张勤奕(中)与王乃栋教授(右)在襄樊中风行活动

2005 年5 月,“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为了扩大影响,会议委员会专门安排了张勤奕在会上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中国的实践》的报告。同时也邀请了中美脑中风协作组的美国区副主席王乃栋教授以及美国阿拉巴马州医院可可林中心血管科主任道格拉斯教授一块参加。张勤奕认为,以目前的状况,即使做了宣传也是收效甚微。但是,两天以后,道格拉斯教授专门给张勤奕打电话表达了他的看法。他说:“越是这样的情况,我越要去中国!因为天坛会议是亚洲区最大的交流会议,我们一定要在这样的会议上把我们最真实的东西展示给更多希望了解这项手术的人,相信一定会得到政府和同行的认可和支持。”几天以后,道格拉斯飞抵中国。

张勤奕至今依然记得,足够容纳500人的大会议厅场面火爆,连过道都挤满了人。正是这次会议鼓舞了张勤奕重拾事业的信心,也正是这次会议,使得他的构想和思路再一次被北京乃至全国的更多医院认可。甚至,北京三博脑科医院当即邀请张勤奕出任该医院的脑血管科主任。而今回忆起来,张勤奕感恩于那次会议,感恩于他的美国朋友道格拉斯教授热忱的坚持。他说,那次天坛国际会议对于他的事业、对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中国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里程碑。

2006 年,中美脑中风协作组建立了中风网,建立了脑卒中国家数据库,同时完善了网络会诊平台,建立起脑中风远程会诊体系。这种方便快捷的会诊方式使全国各地的脑卒中患者受益匪浅,中美脑中风协作组的工作也开始了新的篇章。

在一次脑血管疾病论坛的总结发言中,张勤奕深情感谢所有支持他的人。他说,看到在座的每一位,我的内心充满感激。从十年前我在美国和我的导师开始筹划到如今的每一步努力,我们踏遍千山万水,遍走无数城市;说遍千言万语,给病人讲,给院长讲,给医生讲,给媒体讲;历尽千辛万苦,从海拉尔到满洲里再到平顶山,事业在颠簸中迂回前进;想尽千方百计,我们的坚持,就是为了完成众人的心愿!

迄今为止,在张勤奕和他的团队实施的近千例CEA 中,没有一例病人死亡,这是一份出色的成绩。团队力量的不断增强和手术例数的不断增长让张勤奕看到了事业日渐成功的希望。张勤奕说,他现在最骄傲的是,无论在中国的哪个省,都有他亲自做过手术的病人依然健康地活着。他认为脑卒中的防治事业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广大患者的认可和支持如同深植于大地内吸收养分的根系,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枝繁叶茂。无数医院的期待,无数患者的渴求,无数医生的积极加盟,使这项事业得到了国家的认可和重视。

2009 年6 月21 号,“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程”启动大会在卫生部召开,陈竺部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由一直长期支持这项事业的全国人大常委、卫生部副部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出任,专家组组长为张勤奕,一大批脑卒中相关学科知名专家组成了实力强大的专家团队。这项事业成为了一项国家健康工程。而在此之前,卫生部从没有将任何疾病单列出来作为一项重点工程进行重点推进扶植。

脑卒中筛查及防控工程在卫生部正式启动以后,卫生部医政司下发文件,由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推荐,在全国范围内初选首批58 家三级甲等医院作为省级脑卒中筛查及干预基地医院,规范化地推广和开展以“颈动脉筛查”、“合理用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为主的核心干预技术,并由此建立和完善中国脑卒中筛查和防控体系。这对推动维护国民健康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009 年10 月,由脑卒中筛查及防控工程专家起草的《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和防控规范(试行)》经卫生部正式印发。该规范涵盖了缺血性脑卒中筛查在中国的标准:危险因素,筛查对象,干预原则,用药规范,CEA 标准等等都清楚明确。从此,中国拥有了自己CEA 的标准指南。

有千里马就有伯乐,北京安贞医院院长张兆光在了解到张勤奕以及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程后,非常支持这项事业,邀请张勤奕和他的团队在安贞医院继续他们的事业。同时,医院领导班子研究决定,为脑卒中筛查及防控工程设立专门的病区。在2010 年5 月召开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控工程”相关技术及基地建设研讨会上,安贞医院接受了卫生部医政司的授牌,成为卫生部脑中风筛查及防控基地。

▲张勤奕(左)与卫生部原副部长、中美脑中风协作组中方主席王陇德(右)合影

目前,全国各地各级脑卒中筛查及干预基地也正在陆续筹建中,越来越多的医院看到了慢病防控工作给医院所带来的长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前因为种种原因而未能合作的医院纷纷向张勤奕和他的团队发出了邀请,希望成为脑卒中筛查及干预基地。西安交大第一医院的李旭院长也与王陇德副部长及张勤奕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沟通,希望能够在医院重新建立脑卒中筛查及干预基地,并使该基地成为西北地区的最大最完善基地。张勤奕和他的团队真切地看到了自己的梦想在中国花妍绽放!

人物小传

张勤奕,北京安贞医院心血管外科教授,著名CEA 手术专家,中美脑中风协作组中方组长,“脑卒中筛查及防控工程”专家组组长。

1984 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从事心脏外科工作10 余年。1998 年赴美留学,学习和研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回国后,先后创立了西安交大第一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中美脑中风协作组、中风网,并在全国十多个省份建立了以CEA 为核心技术的脑血管病防治基地。至今,中美脑中风协作组已对全国各地的近50 余万人进行了脑中风筛查和健康教育;对10余万人进行了规范的心脑血管及相关疾病的调药;对5 万多人进行了超声血管检查;对几千人进行了脑血管造影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成功实施CEA手术千余例。2009 年经卫生部批准,同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合作建立“脑卒中筛查及防控工程”,编写了CEA 手术规范和培训教材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外科治疗学》。他所领导的团队,为CEA 在中国的推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协作组颈动脉筛查
点赞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体检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NRS2002和MNA-SF在COPD合并营养不良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智力筛查,靠不靠谱?
国家卫健委公开征集检验方法类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作组成员单位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
——青蒿素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211303 The prediction of early mortality in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surgery:SinoSCORE versus EuroSC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