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花,武志昂,杨悦,石雪(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沈阳市110016)
我国医药出口贸易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
邢花*,武志昂,杨悦,石雪(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沈阳市110016)
目的:为我国医药出口企业了解我国医药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主要采用文献查阅法,对我国2009年医药出口贸易的相关数据(包括中药类商品、化学药类商品、医疗器械)进行整理分析。结果与结论:我国医药类产品出口态势良好,出口势头有望保持,但仍存在诸如出口地域相对集中、市场依赖程度高、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在经济危机后续影响及各国经济逐步回暖过程中,医药领域的贸易冲突加剧仍值得我们关注。
我国;医药;出口贸易;市场;趋势
2009年我国医药进出口贸易全年运行基本平稳,在后金融危机大环境下逆势增长,进出口总额达531.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329.1亿美元,同比增长3.7%。就出口而言,生化药、医用敷料及植物提取物增长显著,但化学药原料药、保健品出口增长同比分别下跌4.53、4.96个百分点,中成药更出现出口萎缩现象[1]。本文通过对2009年我国医药产品出口贸易相关数据的加工、整理与研究,分析当前我国医药出口贸易的特点,并对我国医药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的展望,旨在为我国医药出口企业提供些许有益借鉴与参考。
医药产品虽然具有刚性需求,但面对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冲击,却也深受其影响。我国医药行业历经了2008年及2009年上半年的艰难跋涉后,下半年进出口形势迅速回暖。中药出口在这一年中虽然同样经历了几次高峰、低谷的洗礼,但全年继续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20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达14.6亿美元,同比增长11.72%,比2008年增长率高出3个百分点[2]。
就单项出口商品而言,植物提取物和中药材贸易均为顺差,植物提取物出口占中药类商品出口总额的44.8%,增长率为23.7%,位居首位;中药材饮片出口位居第2;中成药和保健品贸易则出现逆差,其中中成药贸易呈负增长,继2008年以来再次出现逆差,且差额略增,而保健品贸易除2006年外,近年来一直呈现逆差状态,2009年逆差额达到2314.5万美元,创历史新高。2009年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结构及主要出口市场见表1;中药材饮片出口市场份额(按出口额统计)见图1;植物提取物出口市场份额(按出口额统计)见图2;中成药出口主要市场情况见表2(本文图、表数据均由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网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站相关数据经整理所得)。
表12009 年我国中药类商品出口结构及主要出口市场Tab 1The structure of TCM export and major export markets in 2009
图12009 年我国中药材饮片出口市场份额(按出口额统计)Fig 1The proportion of TCM decoction pieces export of China in the market in 2009(by amount of exports)
出口市场方面,结合表1、表2、图1、图2可知,我国中药出口主要集中在亚、欧、北美地区,尤其是向香港、日本、美国这3个地区出口的各类中药类商品均占本类销售额的40%以上。
图22009 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市场份额(按出口额统计)Fig 2The proportion of plant extracts export of China inthe market in 2009(by amount of exports)
表22009 年我国中成药出口主要市场情况Tab 2Main export market conditions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of our country in 2009
2009年,我国化学药类商品(含化学药原料药、化学药制剂和生化药)进出口贸易从年初的显著下滑转向平稳回升。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2009年我国化学药类商品进出口总额为327.9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92.03亿美元,较上一年同比微降0.8%[3]。总体来看,2009年我国化学药类商品对外贸易继续保持顺差,顺差额为56.13亿美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下降了34.22%。尽管贸易顺差明显缩小并且年度出口增幅在近10年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但从2009年第4季度出口形势看已显著好转,全年出口成绩与2008年基本持平[4]。2009年我国化学药类商品出口走势见图3。
图32009 年我国化学药类商品出口走势Fig 3Export trend of chemical drugs in China of 2009
2009年,我国化学药类商品尽管出口同比略微降低,但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代表高科技含量和未来出口发展方向的化学药制剂和生化药出口额比重提高到13.77%,与2008年同比上升了3.37%,化学药原料药出口比重由2008年的89.6%下降到2009年的86.23%,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4]。
目前,我国化学药类商品出口市场仍然较为集中。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依旧是我国化学药类商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对应的出口额分别是81.9、54.7和29.84亿美元,虽然较2008年出口市场比重略低了0.12%[5],但仍高达86.67%。其中,亚洲市场同比增长2.95%,欧洲和北美洲市场同比分别下降2.65%和7.21%。我国医药行业开拓非洲市场取得了较好成效,出口额为7.6亿美元,同比增长6.97%[5]。从出口目标国看,我国化学药类商品前10大贸易伙伴依次为美国、印度、德国、日本、韩国、荷兰、巴西、意大利、比利时和西班牙,贸易额所占比重近60%。2009年我国化学药类商品出口市场份额(按出口额统计)见图4。
图42009 年我国化学药类商品出口市场份额(按出口额统计)Fig 4The proportion of chemical drugs export of China in the market in 2009(by amount of exports)
2009年,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到214个国家或地区。在出口目标市场中,发达国家和地区仍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的主攻市场,位居前5位市场的美国、日本、德国、中国香港和英国贸易额所占比重达55.44%,与2008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89个百分点。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医用敷料、按摩器具、医用高分子制品(导管等)、医用仪器、医用家具等产品[6]。2009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主要市场情况见表3。
表32009 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主要市场情况Tab 3Main export market conditions of medical apparatus in China of 2009
我国医药产品出口贸易地域分布较为集中,多在亚洲、欧洲及北美地区。由前文我国医药产品出口贸易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出口至亚、欧、北美国家的中药类、化学药类商品都占据各自总出口量80%以上的份额;医疗器械出口最多的前5个目标国家或地区也全部位于这3个地区,其中前5位出口国家或地区所占比重超过一半,表明我国医药类产品对出口市场的依赖度很高。
我国药品出口结构不合理,以化学药类商品为例,原料药出口占化学药类商品出口总额的86.23%,是我国出口产品中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化学药制剂、生化药,在我国目前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与西方国家产品相比,仍有一定差距。高端产品出口比例过低,企业研发能力和投入较低,短期内难以改观,周期性产能过剩容易引发低价恶性竞争,出口经营秩序难以维护。
我国出口的医疗器械产品以明显价格优势占据海外市场。土耳其医疗器材进口业者曾指出,我国的医疗设备产品的性价比是欧美国家无法比拟的,颇具杀伤力,销路很好。土耳其人平均花在医疗方面的费用相对其他欧洲国家极为偏低,发展潜力很大。基于在中东的特殊地理位置,土耳其也成为伊拉克医疗物资贸易中转地,援助物资通过这里运往伊拉克[7]。我国医药企业可利用这一优势加大医疗器械的对外出口贸易的力度。此外,中、低价位的医疗器械产品在美国东南部有庞大的市场,因为许多产品经由迈阿密市转口销往加勒比海地区国家。我国企业可以通过参加美国东南部的医疗展会,如Medtrade,将产品销往美国东南部或直接销往加勒比海地区国家。
近年来,我国医药出口一直保持2位数的增长,出口增幅一直保持在20%~30%间,出口已步入快车道。
就具体产品而言,预计我国在传统大宗化学原料药上的优势将得以保持。这是因为,在部分大宗原料药的生产方面,我国既有的气候、技术和成本的明显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短时间内不会遭遇过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8];此外,大部分原料药产品是作为下游食品、药品工业的基础原料,其市场需求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据此,大宗原料药产品即使出现价格下行,但保持现有出口水平似乎也不存在过多悬念。此外,医用诊疗设备和化学药制剂等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也会保持一定增长,尤其是我国企业在保持现有中低端医疗器械比较优势的同时,正迅速凭借更多质优价廉的高附加值医疗设备和技术加大对国际高端市场的开拓力度,打自主品牌、建营销网络将是越来越多企业的努力方向,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我国医药领域的出口贸易冲突很可能会进一步加剧。一方面,欧美国家可能会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对我国继续施压,对我国制造产品的贸易战可能加剧;同时,主要出口目的地货币持续贬值和人民币的坚挺,使医药类商品出口在价格竞争上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三鹿奶粉事件”等给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特别是食品、药品质量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国际影响,不少海外客户对我国产品的信誉心存疑虑,国外主要国家的药监部门针对我国产品的质量监管亦开始明显加强。随着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在华办事处正式开始运作,预计我国输美的药品将会面临更加严厉的监管环境。此外,在当前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影响下,更多的新兴经济体为维护本国企业利益,保护国内产业,会对我国制造的产品加以限制,贸易摩擦案件数量有可能上升,如2009年上半年印度对我国产青霉素工业盐及6-氨基青霉烷酸先后提出的保障措施和反倾销预警,美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cGMP)法令、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韩国中药材进口实施电子数据库核查管理,这些严管医药类产品进口的法律措施会给我国医药出口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我国医药出口贸易所面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将会花样翻新,条件更为苛刻,贸易摩擦、冲突将会加剧。
[1]中国化工信息网.09年我国医药进出口总额超500亿美元[EB/OL].http://www.cheminfo.gov.cn/static/temp_hgyw/ 20100223260401.htm.2010-02-23.2010-04-05.
[2]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中药进出口分析及2010年展望[EB/OL].http://www.bioon.com/industry/accident/432224. shtml.2010-02-04.2010-04-05.
[3]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2009年医药产业损害预警年度报告(3)[EB/OL].http://www.cccmhpie.org.cn/fxbg/ html/?7105.html.2010-01-13.2010-04-05.
[4]中国医药报.2009年我国西药类商品进出口分析及2010年展望[EB/OL].http://pharma.dxy.cn/news/66/18/46/ 15170.htm.2010-02-04.2010-04-05.
[5]刘张林.2008年西药类商品进出口形势与特征[J].医药化工,2009,12(4):36.
[6]食品商务网.2009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主要市场情况[EB/OL].http://www.21food.cn/html/news/27/549779.htm. 2010-03-10.2010-04-05.
[7]陈江平.西药及医疗器械商品进出口回顾[J].医药世界,2005,6(6):33.
[8]崔玲,孙鹤,赵康.浅谈我国原料药的美国之路[J].中国药房,2007,18(13):969.
Status Quo,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Pharmaceutical Export Trade in China
XING Hua,WU Zhi-ang,YANG Yue,SHI Xue(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16,China)
OBJECTIVE: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harmaceutical export enterprises in China to probe in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pharmaceutical export trade.METHODS:By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related data of pharmaceutical export trade(including TCM preparations,chemical drugs and medical apparatus)in 2009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RESULTS&CONCLUSIONS:The growth trend of pharmaceutical export trade in China shows sound momentum and is expected to maintain.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export area,high market-dependence,irrational structure of export products and so on.With the follow-up impact of economic crisis and gradually warmed national economics,the aggravating trade conflicts in the pharmaceutical field are still worthy of our attention.
China;Medicine;Export trade;Market;Trend
F763;F752.62
C
1001-0408(2010)37-3461-03
2009-11-11
2010-05-05)
*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医药国际贸易。电话:024-23986546。E-mail:gsglxyx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