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建设途径

2010-11-02 06:45孙存周刘军芳张国亮
创新科技 2010年12期
关键词:实验区能源社区

文/孙存周 刘军芳 张国亮

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与建设途径

文/孙存周 刘军芳 张国亮

低碳城市的内涵

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The 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简称 WWF)的定义,低碳城市(Low Carbon City)的理念来源于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低碳城市是指城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气候组织(The Climate Group)给低碳城市下的定义是:在城市内推行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低碳排放,甚至是零碳排放。2009年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绿皮书中将低碳城市的特征概括为:经济性、安全性、系统性、动态性、区域性。经济性指在城市中发展低碳经济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安全性意味着发展消耗低、污染低的产业,对人类和环境具有安全性;系统性指在发展低碳城市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消费者等各部门的参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缺少一个环节都不能很好地运转;低碳城市建设体系是一个动态过程,各个部门分工合作,互相影响,不断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进程;低碳城市建设受到城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固有属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国际科学界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当前气候变暖有90%以上的可能性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而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其运行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的温室气体已占到全球总量的75%左右,制造出全球80%的污染。随着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速度越来越快,城市也因此变得越来越脆弱,频繁发生的气候灾害威胁到了城市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聚焦城市,因其是许多重大环境问题的受害者,更因其具有强大的资源调动力和影响力,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之路上最重要的实施平台就是城市。因此,城市是区域碳减排的重要单元和研究主体,是实现全球减碳和低碳城市化的关键所在。为了更好地发展实验区的低碳经济,避免多走弯路,必须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发展模式。

国外低碳城市的实践模式

(1)丹麦模式——低碳社区。丹麦低碳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是低碳社区。低碳社区一般遵守10项原则:零碳、零废弃物、可持续性交通、可持续性和当地材料、本地食品、水低耗、动物和植物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公平贸易以及快乐健康的生活方式。丹麦Beder的太阳风社区(Sun&Wind Community)是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建设的公共住宅社区,竣工于1980年,共有30户。由于社区建设的构想来自于居民而非开发商,因此,居民能自发讨论商议,自始至终地参与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在设计方案的审批和筹款等过程中也贯穿着他们的努力,在具体的建造及日常管理维护等方面也是由居民自发组织,与有关专业人员、政府部门及施工队一起共同讨论。该社区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共住宅的设计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公共住宅是指为了节约空间、能源、资源而建立的共用健身房、办公区、车间、洗衣房和咖啡厅的私人住宅或公寓。社区的名称“太阳风”就映衬了社区以太阳、风作为主要能源的特点,强调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降低能耗和节约能源,采用主动式太阳能体系。社区内约有600平方米的太阳板,这些太阳板主要设置在公共用屋和住宅上。公共用屋的地下有两个容量为75立方米的聚热箱,公共用屋的屋顶呈45度,是该地区收集太阳能的最佳角度。被加热的液体通过地下管道进入取热箱,然后热量再以热水和辐射热的形式通过地下管道进入居民住宅。太阳能满足了该社区30%的能量需求。居民还在离社区2公里左右的山坡上设置了22米高的风塔以获取风能,风能占该社区能量总消耗的10%左右。在公共用屋的地下室还设置了一个固体废弃物(主要是木料)焚化炉,在室外温度低于华氏23度时集中为居民供热。社区内一块菜园加强了区内的物质循环,增加自然景观的生产性,减少对外界资源的依赖,减少运输能耗。这种模式在能源使用过程中还强调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和保持社区的优美环境。

(2)日本模式——低碳社会行动计划。作为《京都议定书》的发起和倡导国,日本提出打造低碳社会的构想并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受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制约,全球气候变化对日本的影响远大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面对气候变暖可能给本国农业、渔业、环境和国民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政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主导创建低碳社会。日本提出“低碳社会”理念,认为没有“低碳社会”就无法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社会”遵循的原则是:减少碳排放,提倡节俭精神,通过更简单的生活方式达到高质量的生活,从高消费社会向高质量社会转变,与大自然和谐生存,保持和维护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社会的本质追求。

(3)美国模式——低碳城市行动计划。尽管美国拒绝加入《京都议定书》并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美国各界并未消极看待气候变化,也未放弃对低碳发展的探索。美国主张通过技术途径解决气候变化问题。2007年11月美国进步中心发布《抓住能源机遇,创建低碳经济》报告,承认美国已经丧失在环境和能源领域关键绿色技术优势,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的十步计划。2007年7月11日,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表明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有望成为美国未来的重要战略选择。2009年1月,奥巴马宣布了“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以发展新能源作为投资重点,计划投入1500亿美元,用3年时间使美国新能源产量增加1倍,到2012年将新能源发电占总能源发电的比例提高到10%,2025年,将这一比例增至25%。2009年2月15日,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Reinvestment Act),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到2012年,保证美国人所用电能的10%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25年这个比率将达到25%;到2025年,联邦政府将投资900亿美元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将发展新能源作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推进林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低碳城市建设的措施与方法

林州市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豫三省交界处,总面积2 046平方公里,其中山坡、丘陵占86%,耕地87.3万亩,辖16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共545个行政村,101万人。1996年被确定为国家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1999年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4年通过国家验收。为了推进实验区低碳城市的建设,我们必须努力解决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提倡能源和资源节约,千方百计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来讲,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布局、功能、规模、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资源利用和交通等,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城市温室气体的排放。国外低碳城市的规划经验表明,通过编制和实施“零排放”城市或区域规划,可以实现城市的低碳发展。因此,实验区低碳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加强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首先要了解影响城市低碳发展的无形因素,如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市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消费习惯等。其次,要关注城市规划引出的有关社会贫富分布、公平等问题。因为这些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城市的能源、资源的使用和分配。再次,在编制城市规划的资源分配时,应设置明确的、可定量的目标,便于评估城市低碳发展的效果。

(二)不断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结构

产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柱,产业结构体系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是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的根本保障。目前实验区仍然存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象。经济增长仍依赖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仍旧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作为低能耗的第三产业比重尚发展不够。在工业结构方面,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重工业比重过高。因此,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推进低碳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大力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

根据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需求,将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城市燃料供应的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林州市实验区的气化水平和高质量燃料供应。注重采用清洁煤、太阳能和风能等先进发电技术,先进节能技术,碳捕获和封存,可再生能源等的研究与开发。

(四)积极开发和建设绿色环保建筑

绿色建筑倡导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既是对建筑节能的有力带动,也是引领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有:(1)加快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步伐;(2)实施城市民用供暖节能改造。通过更换供暖方式、改善管网系统的调节、提高热源效率等,可将既有建筑的供暖能耗在目前水平上减低30%;(3)降低除供暖外的城市住宅能耗(照明、炊事、生活热水、家电、空调等);(4)推行绿色新建公共建筑,打造住宅新模式。规模化推广和应用高性能、低材(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建立绿色建筑新理念,实现城市低碳发展。

(五)尽快转变实验区城市居民的消费方式

已有研究结果表明,生活行为对能源消费和CO2排放影响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CO2减排的有效方式是消费理念和行为的转变,即由奢侈型消费向节约型消费转变。因此,必须引导城市居民尽快转变消费方式,实现城市低碳发展。具体措施有:(1)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居民消费行为,在实验区内形成一种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减少C02排放的良好氛围;(2)对节能产品采取政策和税收方面的优惠,鼓励消费者购买,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能耗;(3)制定人均住房面积标准,引导城市居民购买适度面积的房子,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进而减少CO2的排放量;(4)提倡选乘公交车、骑自行车和步行等出行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5)鼓励实验区居民对初级食品的消费,引导居民形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同时提高居民膳食质量和营养构成,降低食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作者单位:林州市科学技术局)

猜你喜欢
实验区能源社区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社区大作战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影像社区
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公布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名单的通知
我国高校设立10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