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秦如培 张吉勇
在跨越发展中谱写华章
——毕节试验区建立22年回顾与展望
■ 文/秦如培 张吉勇
编者按:2009年4月14日,由中央统战部牵头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和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研讨会在京召开。贾庆林同志在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二十多年来,毕节试验区认真贯彻中央和贵州省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三大主题’,坚持开发与扶贫并举、生态恢复与建设并进、人口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并重,跳出了‘越生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怪圈,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成就。”
毕节试验区建立22年来,取得了怎样的重大成就,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在“4·14”会议过去一年的这个时候,本刊特邀毕节地委书记秦如培,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张吉勇对试验区的发展成就、经验、方向进行了梳理,以飨读者。
22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的有力支持下,毕节试验区沿着科学发展之路阔步前进,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
当前,毕节试验区已实现从贫困到温饱的跨越,踏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回顾总结毕节试验区建设的成就、经验,展望毕节试验区的美好明天,对于推动毕节试验区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赋予毕节试验区“近期作示范、长远探路子”的重要使命。毕节试验区的建立,不仅要在贵州的扶贫工作上做出示范、取得重点突破,还要为岩溶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路子、提供经验。
两次历史性跨越。第一次跨越,毕节试验区从贫困走向温饱,试验区建立之初的“粮食、人口、生态”恶性循环初步得到遏制,经济社会发展踏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如果从时间段上看,就是毕节试验区建立20年取得的改革发展辉煌成就。胡锦涛同志在试验区建立之初就指出,毕节试验区要“逐步实现绝大多数农民脱贫的目标”,“尽快停止人为的生态破坏,并逐步走向生态的良性循环”,“如果这两大目标都能如期实现,那就表明试验区的改革试验是成功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确切地认为,毕节试验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
一是粮食增长方式实现了从广种薄收到少种多收的变化。1987年,全区粮食产量为103.83万吨,人均占有粮食不足180公斤,粮食缺口达上百万吨,不能解决温饱的人口为312万人。而到2008年,全区粮食产量为262.62万吨,人均占有粮食360公斤,基本实现了总量的富余。这个历史性的变化,反映出农业生产发展环境的优化、发展内涵的深化、农业结构的改善。
二是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一二三”排序到“二三一”排序的历史性提升,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87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19.8亿元,产业排序为“一二三”。2008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402.98亿元,产业排序为“二三一”。财政收入从1987年的2.04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69.58亿元。毕节经济发展速度保持了高于全国、全省平均发展速度的水平,经济总量跃居全省9个市(州、地)的第三位。经济总量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折射出经济发展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折射出人民收入来源渠道的多样化。
三是贫困人口从315万人下降到39万人(老口径)的显著变化。通过实施开发式扶贫,转变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的生产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扶贫成效显著。在250多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的基础上,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182元上升到2008年的2756元。
四是人口少出生139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40万人的巨大变化。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了人口对土地、生态的压力,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日益融入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五是森林覆盖率从14.94%上升到37.87%。各种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为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条件;生态建设基础支撑的农业结构调整及循环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经济。从1987年到2008年,毕节试验区呈现出从水土流失严重到依托良好生态的产业迅速发展的可喜变化。水土流失面积从16000多平方公里下降到8000平方公里,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生态基础更加扎实。
第二次跨越是,毕节试验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从时间上看,就是标志性的“4·14”会议(即2009年4月14日中央统战部在京牵头召开的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参与毕节试验区建设座谈会和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工作研讨会)。在这个新征程上的第一年,毕节的发展在提速,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试验区的主旋律。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毕节试验区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驶上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这“一个重要使命和两次历史性跨越”,验证了毕节试验区决策的科学性、实践性和群众性。毕节试验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既是物质上的增量和社会的进步,更是一种发展观念的转型。而这种转型,正是在统筹解决资源、环境、人口、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取得的;这种转型,不仅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准则,并且已经成为毕节试验区人民集中的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成为一种主导城乡发展的主流意识。
以上成就是在一个核心理念,即“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实践所蕴含的以人为本,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的引导下取得的。在试验区发展实践中,形成了“走好试验区特色的科学发展道路和坚定试验区特色的发展价值观”两条根本经验。
“一个核心理念和两条根本经验”,是毕节试验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毕节试验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宏伟蓝图的强大动力。
一个宏伟蓝图,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在未来5到10年,毕节各族干部群众将按照中央及各部委与省委、省政府的精神和有关要求,不断深化和拓展试验区“三大主题”,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集中力量建设“三大基地”,大力推动“四个转变”,早日把毕节建设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生态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试验区。
为此,毕节试验区将着力建设三大基地(新型能源基地、特色农业基地、旅游文化基地),发展八大产业(能源煤炭产业、机械制造业、冶金化工产业、建材及新材料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产业、中药材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实施促进农民增收的五个一百亿工程(两烟、马铃薯、经果林、生态畜牧业、劳务经济)。今后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绝大多数县市区通铁路、毕节机场建成运营,构筑毕节试验区的现代交通体系,解决好全区工程性缺水问题,力争形成10个以上50亿元到100亿元的骨干企业,力争把毕节地区打造成西部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到2020年,力争实现生产总值2000亿元,财政收入300亿元,森林覆盖率55%以上,城市化率45%以上,人均GDP和社会事业发展达到全省中上等水平。
两大发展动力,一个是外部帮扶力量的巨大支持。其一,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对毕节试验区的对口帮扶更加深入,帮扶措施发生了从智力支持到项目支持的转变、从办实事好事的支持向帮助争取政策支持的转变、从指导性支持向实践性支持转变。
其二,中央国家部委,如国家发改委、交通部等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对毕节的项目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教育部批准毕节为“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和发展试验区”,科技部批准毕节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国土资源部批准毕节为“国土资源综合创新改革试点地区”,农业部把毕节确定为“部长联系点”,水利部和贵州省签订了重点扶持对口支援毕节试验区水利建设协议,卫生部拟与贵州省签订帮扶毕节试验区卫生工作跨越式发展协议,国务院扶贫办把威宁确定为“喀斯特地区扶贫开发综合治理试点”,国家林业局批准毕节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农发行把毕节列为重点支持地区。“4·14”会议之后一年的时间,国家部委对毕节的项目政策支持达到122项,近期投入涉及资金近320亿元,中长期投入近1200亿元。
其三,区外企业到毕节投资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中石油、中石化、国电、华电、新希望、兖矿、新汶矿、力帆骏马等企业积极进入毕节试验区投资开发,近期投资400多亿元,中远期投资计划将达1500亿元。
另一个发展动力是毕节各族干部群众建设试验区智慧和力量的凝聚。现在,毕节试验区跨越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了试验区意识,抢抓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做毕节试验区人、为试验区添光彩”的责任感、使命感更加强烈。
“一个宏伟蓝图和两大发展动力”,必将引领毕节试验区快速迈向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谱写出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辉煌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