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博文 吴 敌
尼采是19世纪继叔本华之后德国另一位唯意志主义的哲学家和美学家。他的美学思想虽然缺乏严密的理论体系,但还是有不少创见。在美学史上,尼采的美学思想具有革新的意义,对20世纪的西方现代美学和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朱光潜先生在他所著的“西方美学史》,讨论德国美学的时候,居然省略了尼采与叔本华,避而不谈,我觉得是史书的一大缺憾——而这,也是朱先生自己承认了的。他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说过:对尼采和叔本华的省略是一个错误。根据朱先生的西学经历,他对尼采与叔本华的价值應该是非常清楚的,但是迫于人所熟知的压力,舍弃了价值,去谈“史”,这“史”的可靠性也便有了折扣。尼采《悲剧的诞生》一书主要是他自己美学思想的阐述,其“酒神精神”是核心,面对痛苦、险境和未知的东西,精神愈加欢欣鼓舞,笑对一切悲剧。
尼采在19世纪70年代初发表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中最早提出酒神概念。酒神即狄奥尼索斯,在荷马史诗中他并未被列入主要神祗,后来对他的崇拜也主要是在平民中间,人们将他视为葡萄酿酒业的保护神。在每年春季播种和秋季收获葡萄的时候,民间都要举行仪式来庆祝,酒神的祭祀仪式很特别:人们聚集在一起,且歌且舞,情绪亢奋,达到颠狂状态,冲破平时禁忌,放纵性欲在忘我状态中追求精神超越的快乐。尼采对酒神和酒神庆节作了独特的理解,形成了酒神或酒神精神观念。
狄奥尼索斯精神是现象背后的生命意志,它是无节制的、凶暴的、人类放荡不羁的原始本能,体现了生命的自然和本能力量,是对一切禁忌、压制和界限的挑战与蔑视,是人的本性的自然释放,是对生命本原力量的真实体验,它构成宇宙和人生的本原。在尼采看来,世界就像一个巨大无边、永不耗竭、奔腾泛滥的力的海洋,从最简单的涌向最复杂的,永远不知疲倦地破坏和创造。酒神精神同时是人类身上最古老、最强烈、最不可遏制的本能,仿佛潜伏于天性中最凶猛的野兽,一旦脱缰就要冲破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庄严的社会规范。
尼采明确宣称,美是生命强力的形象显现,是人的自我肯定。他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在这一简单的真理上建立了全部美学,它是美学的第一真理。”人是美的唯一原因,而人又是充满着欲望的强力意志。因此,审美的评价是尼采所确认的对人生的唯一评价。尼采提倡审美的人生态度实质上是要反对伦理的和功利的人生态度。确实,科学家们如今揭开了在人们眼中美好事物的面纱,事情变得不再那么神秘了,也许本质是丑陋和肮脏,使人们心中的梦破碎了,赤裸裸地直视这个现实的世界,这未免很残酷。
对酒神的美学内涵,尼采有十分生动的论述:“一个人若把贝多芬的《欢乐颂》化作一副图画,并且让想象力继续凝想数百万人颤栗着倒在灰尘里的情景,他就差不多能体会到酒神状态了。此刻,贫困、专断或‘无耻的时尚在人与人之间树立的僵硬敌对的藩篱土崩瓦解了。此时,在世界大同的福音中,人不但感到自己与邻人团结了,和解了,融洽了,甚至融为一体了……人轻歌曼舞,俨然是一更高共同体的成员,他陶然忘步忘言……
尼采的美学观融入了积极进取的酒神精神,在直面人生痛苦的基础上肯定生命,包括肯定生命所必然包含的个体矛盾、灾难和毁灭,显示了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无疑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正基于此,尼采对传统的艺术观念的坚决反对和对文化的猛烈批判才具有革命的意义。
尼采一开始就坚信,不是科学,而是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是生命本来的形而上学活动”。“艺术,无非是艺术,它是生命的伟大可能性,是生命的伟大诱惑者,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就艺术和知识与生命的关系而言,尼采的结论是,“艺术比知识更有力量,因为它渴望生活,而知识却只惦记着它的最后目标一一剿灭。”
尼采是非道德论者,认为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根本无善恶可言,审美的人生态度要求我们摆脱这种善恶感。尼采又是一个非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并不能成为判断人的生活是否真实以及人的行为善恶的标准.相反.理性只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安排秩序的手段,是实现本能、欲望、意志的工具。总之,人生本无形而上的根据,只能以审美和艺术来支撑。
无论是日神冲动还是酒神冲动,都具有非理性的性质,尼采始终视理性为扼杀本能的力量,并断言希腊悲剧恰恰死于“理解然后美”的理性主义原则悖论。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生命冲动与苏格拉底的理智主义对立,尼采曾说:“苏格拉底,这个“恶棍”,使生存和艺术的古老同盟在欧洲的历史上土崩瓦解,生命就此滑到了混乱英雄狄奥尼索斯的明晰反面。
酒神精神的提倡,说到底是尼采有感于现代文化的落败,是对欧洲虚无主义的抨击,尼采把科学精神和基督教都视为虚无主义,因为它们都崇拜抽象理性,蔑视肉体和生命。尼采对启蒙主义以来的欧洲现代美学,从笛卡儿、康德到黑格尔的理性主义传统的冲击,使得美学第一次在尼采的酒神精神中重新回到感性的地面上,回到物质——肉体因素的地面上,尼采与深受其影响的弗洛伊德及自辟蹊径的巴赫金着重从生命、无意识和物质——肉体因素重新奠基美学的根基,从而使现代美学进入到后现代的境地,也就标志着现代美学的转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