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能否辨明曹操墓的真伪?

2010-10-26 07:53潘丽娜
河南科技 2010年1期
关键词:热释光大墓墓葬

潘丽娜/文

高科技能否辨明曹操墓的真伪?

潘丽娜/文

2009年,考古界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魏武王曹操高陵的发现。经过一年的抢救性挖掘,河南省文物局岁末终于对外宣布,位于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的大墓是曹操高陵。此消息一出,世人皆哗然。欣喜者有之,质疑者有之,更有甚者竟然成为了“曹操粉丝团”,时刻关注曹操高陵的发掘情况。从石碑的真伪到墓穴的发掘、论证过程是否草率,甚至于有无地方利益掺杂其中等的猜测不绝于耳,太多的关注注定了其将成为学术界、考古界、民间的热点话题。那么,让我们运用高科技手段探寻一下西高穴大墓主人的真伪吧。

“七十二疑冢”之谜

历史上的曹操一直是以枭雄的形象印记在人们的脑海中,在政治、军事、文学上均有杰出成就,其传奇独特的人生经历,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外也具有颇高知名度,可以说是一位“国际历史文化名人”。从古至今,奸诈和生性多疑似乎成了他的代名词,传说他为了防止后人盗窃他的陵墓,临终前设了“七十二疑冢”。1 000多年来,曹操墓到底在哪里,谜团重重。

1998年4月,安阳县安丰乡农民徐玉超在村西头挖土时意外发现了一块一尺左右黑不溜秋的石碑,上面隐隐约约有些文字。他没想到曹操会葬在他们村,更没想到他挖出的那块石碑,会为发现曹操墓提供重要线索。经专家考证,徐玉超发现的是一块墓志,这是一块后赵大仆卿驸马都尉鲁潜的墓志,它惊人地首次明确记载了曹操墓的具体方位:“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考古专家据此在推测地点找到了大墓。2006年至2008年,大墓多次被盗。为了及时予以保护, 2008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组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根据发掘的墓葬的规格、随葬物品、文物铭文及墓主人等信息,考古专家得出了此墓为曹操墓的结论。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正式对外宣布,安阳发掘的墓葬为曹操高陵。千百年来曹操墓的种种悬疑,终于尘埃落定。

对曹操墓认定的九大证据及其质疑

2010年1月14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在北京公布了曹魏高陵的发掘情况以及认定曹操墓的九大证据。

证据一,此墓葬为多墓室砖室大墓,主墓室为四角攒尖顶,这与洛阳发现的曹魏正始八年大墓墓顶形状相同。

证据二,与同期墓葬相比,此墓葬规模宏大,属王侯级墓葬,与曹操身份相符。

证据三,墓葬地面情况符合曹操定下的《终制》,墓葬所处位置符合“因高为基”的要求;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立碑迹象,符合“不封不树”的要求。

证据四,符合文献记载的高陵位置。

证据五,称谓相符。

证据六,发掘中出土的铭牌上刻有“魏武王”的文字,是其身份认定的直接证据。

证据七,与曹操遗令“薄葬”相符。

证据八,墓葬中发现的男性遗骨年龄为60岁左右,与曹操去世时年龄相符。

证据九,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

尽管有了以上的“铁证”,但一些专家仍有质疑,认为这仅仅是从历史文化角度来断定的,何况在新的发掘过程中,或许还会出现更多新的物件,因此,仅以此来认定是曹操墓还有些武断,并提出了六大质疑:

质疑一,从已拍摄到的视频和照片来看,此墓葬的设施、形制没有王侯的气派,和曹操一代枭雄魏王、武王、魏武帝的身份不相符。

质疑二,出土的画像石等内容为垓下之战,有讴歌汉高祖刘邦丰功伟绩的内容,不合常理。

质疑三,曹操死后葬于邺城高陵。邺城故城在漳河北岸的邯郸,而不在漳河南岸的安阳。

质疑四,从盗墓分子手中缴获的是石枕和魏武王常用格虎大刀,起先被称为“最确切、最直接”的证据是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和石枕,证明墓主就是魏武王曹操,现在发现的号称是魏王用过的一件兵器,是真是假很难鉴定。

质疑五,没有墓志铭和哀册。

质疑六,大墓里遗骨年龄虽与曹操相符,但还需要利用现代的DNA鉴定技术与已论证了的曹植遗骨进行比对。

那么,对于九大证据和六大质疑,高科技能否助其一臂之力,帮其辨明真伪呢?

DNA、科技测年、热释光断代能否辨真伪

对于古人,能否采用现代的DNA技术来证明其身份呢?理论上来讲是可以的。但是,从已出土文物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定难度。由于墓中发现的尸骨已经遭到破坏,加之墓室被盗次数太多,不能避免其DNA已被现代人污染。古代人骨鉴定和人类学研究专家介绍说,人死后遗传物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少。目前亲缘关系分析上应用的是线粒体DNA,探究的是母系遗传。Y染色体DNA是父系遗传,而国内对古代DNA的Y染色体的分析还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即便墓主的遗骸和曹植的遗骸两者检出相同的Y染色体遗传标记,从严谨的角度而言,也仅能证明他们具有共同的父系祖先,而不能简单地确定为父子关系。

一个古代样本能否作为古代DNA研究的材料,有经验的研究者根据样本的保存年代、保存条件及样本的外观就可以初步确定。对于人骨,最好能保持出土时的状态,不能用水清洗,理想的样品是齿槽中的大牙,或者是骨密度较好的股骨和颌骨。但是,西高穴大墓男性人骨材料保存差,不能提供DNA分析所需要的理想样本。何况其后代曹植的遗骨已不知去向,现在寻其后代也难以确保其身份的可靠性。虽然已有大量民众自称为曹操后人,并愿意提供DNA样本进行鉴定。但是专家认为,DNA鉴定也只能作为判断曹操墓真伪的依据之一,对于“曹操墓”的真伪鉴定还需要更多的考察验证。

科技测年也许可以给墓主一个身份证明。科技测年是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的碳-14测年方法,是迄今为止考古学、地质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测年断代方法。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并应用这一方法,并凭借该方法建立了中国史前考古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展的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使中国的碳-14测年研究在测年技术和研究方法上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并最终建立了碳-14的年代框架。

实际情况是,含碳物质的碳-14含量在碳元素中所含的比例几乎是保持恒定的,含碳物质一旦停止与大气的交换关系,该物质的碳-14含量不再得到新的补充,而原有的碳-14按照衰变规律减少。因此,只要测出含碳物质中碳-14的减少程度,就可以计算出它停止与大气进行交换的年代,这就是碳-14测年的原理。近年来,由于加速器测年技术的发展,以及测年效率的提高,碳-14测年技术更加便捷可用。但受实验本身的限制,这种测年方法的误差能达到几十年,无法确定墓葬的准确年代。

那么,用热释光断代能否确定墓葬年代呢?对于陶瓷来讲,其中含有大量的矿物晶体,如石英、长石和方解石等,这些晶体长期受到核辐射(如α、β和γ)作用,积累了相当的能量,因此,若把陶瓷加热,将可观察热释光现象。热释光的强度与它所接受的核辐照的多少成正比。在陶瓷的烧制过程中,原始的热释光能量会因高温而全部释放掉,就像是把热释光时钟重新拨至零点。此后,陶瓷重新积累热释光信号。所以,最后所测量得到的热释光信号是与陶瓷的烧制年代成正比。因此,对墓葬中的陶器进行热释光断代,误差较小,能够进一步对墓葬年代进行考证。

高科技将复原曹操容貌

历史文献中对曹操容貌也有所提及。晋人孙盛的《魏氏春秋》称他“姿貌短小,神明英发”,明代《三国演义》则称其“身长七尺,细眼长须”。后人据此推测,曹操身高仅约1.6米左右,相貌普通,甚至可能很丑陋。《世说新语·容止篇》便有一则故事:曹操接见匈奴使臣前,因自认容貌丑陋,无法在外称雄,于是命人扮他见客。史书上如此记载,那么,他到底是什么模样呢?颅骨复原的现代技术能否让现代人一睹曹操的真容?理论上讲可以行得通。如果有完整的颅骨,根据解剖学、人类学特征,是可以还原尸骨生前的面容的。在西高穴大墓中发现的三个头骨,根据体质人类学鉴定,分别属于一名60岁左右的男性和两名年龄分别为50岁和20岁左右的女性。假若能够证实墓中的头骨是曹操的,就能依靠头骨复原技术,制作出一张曹操的“照片”。但是,即使复原,也只能是个模糊的面貌,至于其个头的高矮、皮肤的白黑、是否是双眼皮、有没有酒窝,复原技术并不能给出确切答案。

但是,这至少能让大家一睹一代枭雄的庐山真面目,要比书中的描摹生动的多。相信不久之后,高科技会打造出山寨版的曹操,也肯定会引起世界媒体的高度关注。

对于这次考古发现,汉、魏考古专家、学者等均认为意义重大,不但印证历史文献中对曹操墓穴的位置、曹操嗜好、他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描写的可信性,同时,透过墓穴里文物所提供的讯息,也将解开千百年来对曹操的怀疑、曲解,为研究曹操、汉魏历史开启一个新篇章。

猜你喜欢
热释光大墓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石英热释光年代测定中测量条件优化研究
国别成谜的纪王崮春秋大墓
论燕下都战国大墓的埋葬特点*——与齐国战国大墓等比较
墓葬中的女人
秦公一号大墓车马坑启动考古发掘
耀州窑瓷器的热释光特性研究及年代测定
日本南海海槽IODP C0004C岩芯样品热释光信号特征及其对古气候变化的响应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
唐宋墓葬里的“四神”和天关、地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