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分析

2010-10-26 01:11张智敏冯青山
运动 2010年5期
关键词:速度运动员水平

张智敏,冯青山,孙 南

(1.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国际田联地区发展中心,北京 100084)

理论与方法探索

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分析

张智敏1,冯青山1,孙 南2

(1.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国际田联地区发展中心,北京 100084)

本文主要采用运动生物力学摄像测量方法对2006年郑州国际田径大奖赛女子撑竿跳高前十一名运动员的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进行了分析。具体结论如下:我国部分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中,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握竿高度、腾越高度、撑竿硬度等方面都优于其他运动员;成绩好的运动员水平速度及举竿速度较快,但所有运动员起跳时水平速度损失都较大;起跳时重心腾起角明显大于国外优秀选手;成绩好的运动员上握手臂和肩关节伸展较充分,但起跳腿蹬伸不充分。

女子;撑竿跳高;最后两步助跑;起跳

撑竿跳高是由持竿助跑、插穴起跳、悬垂摆体、伸展转体、推竿过杆和落地等五个技术环节所组成。这五个技术环节有机结合,就构成了完整的撑竿跳高技术,并且前一个技术环节完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后继技术环节的完成质量。插穴起跳,是持竿助跑与空中动作的纽带环节,也是助跑的动能转变为撑竿的势能的重要阶段。而插穴起跳技术的关键是从助跑倒数第二步开始的。

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始于1986年冬,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属于此项运动开展较早的国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过去处于统治地位沦落到现在甚至在世界大赛上很难进入前八名这样一种窘境的现实。因此,提高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便成为当前我国女子撑竿跳高训练的重要任务,而通过研究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技术,有助于了解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现在的技术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将来改进和提高。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郑州国际田径大奖赛,进入决赛的11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11次跳跃情况。运动员基本情况如表1、表2所示。

1.2 研究方法

1.2.1 比赛录像及解析

(1)录像。采用一台日本JVC3000摄像机进行定点拍摄,拍摄距离为20m,摄像机镜头距地面1.2m,主光轴距穴斗前沿向后4m处,拍摄频率为50Hz(25帧/秒)。

(2)解析。采用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的录像解析系统对拍摄的录像进行解析,人体模型采用前苏联扎齐奥尔斯基人体模型。所得数据均采用数字滤波法进行平滑,截断频率为10。

表1 运动员基本情况(4m以上)

表2 运动员基本情况(4m以下)

1.2.2 数据的处理与统计分析对拍摄解析后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其计算过程均在计算机上使用Excel2003版和SPSS11.5版进行处理,结合统计学和运动技术理论对有关结果进行分析。

2 分析与讨论

2.1 运动员握竿高度、腾越高度及撑竿硬度情况

从表1、表2可以看出,我国11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中,成绩4m以下的运动员握竿高度、撑竿硬度以及撑竿磅级与体重之差等指标都明显低于成绩在4m以上的运动员,经检验,两组运动员握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从表1、表2中还可以得出,两组女运动员的腾跃高度都较差,其成绩的取得完全靠握竿高度。

2.2 最后两步助跑的有关分析

从表3、表4中可以看出,最后两步各阶段水平速度以及平均速度,成绩在4m以上的女运动员都明显优于成绩在4m以下的女运动员,而最后两步平均速度/100米平均速度,两组女运动员平均值相同。这说明成绩在4m以下的运动员,主要不足在于她们的平跑速度较慢,故提高平跑速度,是成绩在4m以下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应努力的方向。

助跑速度的大小,以及水平速度的损失,直接关系到后继动作的完成质量,影响着运动员成绩的好坏。经相关性分析得知,运动员倒一步着地水平速度与成绩存在相关,相关系数r=0.69。

2.3 起跳过程的有关分析

2.3.1 起跳过程中的速度情况从表5、表6中可以看出, 我国11名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中,成绩在4m以上的运动员水平速度高于成绩在4m以下的运动员,而垂直分速度,则是相反。说明成绩在4m以下的运动员助跑速度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向上的分速度,造成起跳时的水平分速度减小,影响插穴起跳的效果。

我国11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水平速度损失率平均为19.00%,而布勃卡的水平速度损失率为16.07%。这主要是由于撑竿跳高插穴时撑竿对于人体向前运动的制约也是造成水平速度损失的重要原因,因为当撑竿抵住穴斗后,人体向前的运动就变得十分困难,尽管撑竿弯曲可以有限地允许身体向前运动,但这是以损失大量水平速度为代价的。

表3 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的水平速度情况(4m以上)

表4 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的水平速度情况(4m以下)

表5 运动员起跳过程中的速度情况(4m以上)

表6 运动员起跳过程中的速度情况(4m以下)

2.3.2 起跳时间及身体各环节相关角度起跳时间能够反映起跳动作完成的快慢,在起跳动作完成充分的前提下,起跳时间短则起跳效果好。起跳时间短,能使运动员在起跳过程所做的功率越大。身体重心腾起角度是由腾起离地瞬间的水平分速度与垂直分速度的比值大小所决定的,腾起角度а=arctg(Vy/Vx)。重心腾起角的大小,影响着运动员起跳质量和空中动作的完成,从而影响着运动成绩。

从表7、表8中可以看出,我国11名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中,成绩在4m以上的运动员重心腾起角平均为22.89。 ,成绩在4m以下的运动员重心腾起角平均为24.14。 ,其中杨静的腾起角最小,李巧岚的腾起角最大,而世界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的腾起角较之要小多。其中,布勃卡为19。 ,加陶林为18。 ,沃尔科夫为18。 ,平均值为18.3。 ,经检验,二者差异显著(P<0.05)。

躯干倾角是反映运动员躯干前倾或后仰的情况,直接影响着运动员起跳的身体姿态,并对水平速度产生一定的影响。文中设定撑竿跳高运动员躯干倾角是以躯干垂直于地面的角度为零度,运动员跑进的方向为正,相反的方向为负,这样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运动员的躯干是前倾还是后仰。成绩在4m以上的运动员躯干倾角小于成绩在4m以下的运动员,说明前者躯干更接近垂直地面。

从表7、表8中可以看出,成绩在4m以上的运动员起跳腿的膝角和踝角都小于成绩在4m以下的运动员的膝角和踝角,且起跳腿的膝角还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这说明成绩在4m以上的运动员为保持水平速度以及减少水平速度损失值,而降低对膝关节和踝关节充分蹬伸的程度。

在起跳离地瞬间,运动员上握手臂的肩角、肘角,可以反映上握手臂及肩关节的伸展情况。从表7、表8中可以看出,我国11名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中,成绩在4m以上的运动员起跳离地瞬间上握手臂的肩角和肘角都大于成绩在4m以下的运动员的肩角和肘角。这说明成绩在4m以上的运动员在离地瞬间上握手臂和肩关节的伸展程度上要好于成绩在4m以下的运动员。

表7 起跳时间及身体各环节相关角度(4m以上)

表8 起跳时间及身体各环节相关角度(4m以下)

表9 运动员起跳点情况及起跳离地瞬间上握手和下握手的举竿速度 (4m以上)

表10 运动员起跳点情况及起跳离地瞬间上握手和下握手的举竿速度 (4m以下)

2.3.3 起跳点情况及起跳离地瞬间上握手和下握手的举竿速度根据《田径运动高级教程》所述,起跳点的位置应是在静态插穴时上握手投影的正下方。此项指标可以反映运动员的起跳点位置是否合适。从撑竿跳高的起跳技术来看,运动员在起跳时,撑竿的角度应尽可能大,助跑所获得的速度应尽可能多地被利用,这样才有利于起跳动作的高效完成。因此,如何找准二者的结合点(既加大撑竿角,又减少撑竿的约束),是起跳技术的关键,也是整个技术动作的关键之一。运动员的起跳点在上握手投影线的正下方,既可以避免起跳点靠后造成的跳空危险,也可以避免起跳点靠前造成的水平速度的大量损失,将助跑速度的利用与撑竿的角度很好地结合起来。

本文设定静态插穴时,上握手投影点为0,运动员跑进方向为正,相反方向为负。从表9、表10中可以看出,在起跳点距上握手投影点的距离中,我国11名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中,周杨的最小,为0.17m;赵莹莹的最大,为0.45m。

起跳离地瞬间,上握手和下握手向前上方推举竿的速度,直接影响着起跳动作的完成质量,进而影响后继动作的完成。在起跳过程中,要求双手不停顿地向前上方举竿,一直到起跳结束为止。快速充分地举竿,不仅可以加大撑竿与地面的夹角,有利于提高握竿点,同时也有利于胸髋的充分伸展,为悬垂摆体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表9、表10中可以看出,我国11名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中,成绩在4m以上的运动员在起跳离地瞬间,上、下握手的举竿速度都明显快于成绩在4m以下的运动员。其中,何文雅的上握手的举竿速度最快,周杨的下握手举竿速度最快。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 论

3.1.1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中,成绩好的运动员在握竿高度、腾越高度、撑竿硬度等方面都优于其他运动员。

3.1.2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中,成绩好的运动员水平速度及举竿速度较快,但所有运动员起跳时水平速度损失都较大。

3.1.3我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中,起跳时重心腾起角明显大于国外优秀选手。成绩好的运动员上握手臂和肩关节伸展较充分,但起跳腿蹬伸不充分。

3.2 建 议

3.2.1增强运动员体操能力及力量素质,从而使得运动员提高握竿高度、腾越高度及撑竿硬度。

3.2.2改进持竿助跑的技术和节奏,提高平跑速度,改进起跳技术,加快举竿速度,修正“逼压撑竿”的动作概念,确立并稳定合适的起跳点,以减少起跳过程中水平速度的损失,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3.2.3继续强调举竿时上手臂充分伸展,增加起跳向前的自由度,不过分追求起跳时撑竿的弯曲,减小起跳重心腾起角。

[ 1 ] 袁作生,南仲喜.现代田径运动科学训练法[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288.

[ 2 ] 周铁民.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及起跳有关技术指标的研究[ D ].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0.

[ 3 ]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修订版)[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467,471.

[ 4 ]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 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436.

[ 5 ] 孙南.论撑竿跳高的自由起跳[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7):983 - 984.[ 6 ] 张智敏.我国优秀男子撑竿跳高运动员杨雁盛最后三步助跑及起跳技术分析[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11).

[ 7 ] 杨世木,陈效范.现代女子撑竿跳高的发展特征[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2(3):24-28.

[ 8 ] 杜艳,张玉泉.布勃卡撑竿跳高制胜因素分析[ J ].湖北体育科技,2001,20(4):7 -10.

[ 9 ] 张华新,田坤.对布勃卡的撑竿跳高技术特点分析[ J ].浙江体育科学,2001,23(2):22 - 24.

[ 10 ] 陶于.我国男子撑竿跳高与世界水平差距探析[ J ].体育与科学,2003,24(1):53-55.

[ 11 ] 陈光华,高升.我国男子撑竿跳高腾起高度的能量守恒定律分析[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271 -273.

[ 12 ] 陈庆杰,刘善言.中国优秀女子撑竿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研究[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22(2):76 -78.

[ 13 ] 于兴文,高健,王振军,等.我国男子优秀撑竿跳高运动员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7(3):21- 27.

G823

A

1674-151X(2010)05-035-04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5.017

投稿日期:2010-03-22

张智敏(1975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田径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速度运动员水平
行驶速度
张水平作品
速度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作家葛水平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图侃天下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