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运动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与构建

2010-10-24 11:46丁来健于可红
浙江体育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设计模式定向教学内容

丁来健,于可红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浙江杭州310028)

0 前 言

定向运动就是利用地图和指南针,依据组织者预先设计在地图上的目标和次序,自行选择路线,努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寻找目标任务的体育运动。目前定向运动在我国发展如火如荼。在2004年和2007年定向运动被列入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有力的推动了定向运动在各省高校的开展。2004年开始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将定向运动作为必修课程中主干课程内容之一,定向运动全面进入学校体育课程,拓宽了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活动空间。2004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其中定向运动就分别被列入了小学和中学的运动技能之一。为了加强青年文化建设,促进青少年素质的全面提高,2005年团中央下发了《关于开展定向等科技体育项目的通知》。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高校体育课程要培养学生“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的运动技能目标。定向运动是贯彻《纲要》精神,使得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较为理想的运动项目。

以上一系列的政策均与定向运动进入学校、进入课堂有着直接关系,定向运动项目本身的魅力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意识到推广、普及该项目能提高学生生存技能,推进素质教育,丰富体育课程资源等众多有利因素。因此,近年来,定向运动已经逐步进入学校体育课堂。在进行大量教学尝试和探索之余,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在教学组织的协调上,仍然面临不少困惑。本研究着眼于将定向运动与学校体育课程进一步融合在一起,构建适合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要求的定向运动教学设计模式,推动定向运动在学校的全面开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 定向运动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是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一种事先筹划,是对学生达成教学目标、表现出学业进步的条件和情境做的精心安排。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定向运动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创设和开发促进学生掌握定向运动技能的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科学构建定向运动教学设计模式,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时能系统、高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使学和教协调发展,最后实现课程目标的完美达成。

1.1 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遵照教育部颁布的《纲要》精神,以“学生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导向,以加强体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不断增强体育教学的知识性、健身性、趣味性、实效性为目标,以体现时代特征,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体育需求为根本,以培养更好适应和服务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为己任,以开发课程资源,拓展教师时空,实现校内外有机结合为突破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1.2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定向运动教学设计研究提供了发展空间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教学内容创新、教材多样化和教学体系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空间。将传统体育课程的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

(2)开放主权。加大了学校和体育教师在课程决策上的自主权,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更有了发展“特色”教育的平台。

(3)目标回归。体育教学由竞技化向健康教育发展。

这些改革方向恰好为包括定向运动在内的新兴项目教学开展提供了发展空间。

1.3 已有的定向运动教学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为定向运动教学设计模式的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已有较多的学者关注定向运动教学问题,并且由可行性分析等研究逐步向着定向运动教学过程的具体研究细化、深化。多种教学方法应用研究、课程设计研究、模块化教学研究等等教学技术与理论的研究正在起步并快速发展。多角度的研究对教学设计模式研究提供了不同视角的思考,使模式的构建更加全面、科学。

国外的教学设计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初期,20世纪7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成果被吸收到教学设计中,使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进而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学设计模式是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的步骤。教学设计模式指出了以什么样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教学的设计,是关于设计过程的理论。

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今天,至少出现了数十种有影响的教学设计著作,也有了上百个教学设计模式,其中在当代国际教学设计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有:迪克—凯里模式、肯普模式、马杰模式和斯密斯—拉甘模式。本研究借鉴斯密斯—拉甘的教学设计模式(图1),将定向运动的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从而体现定向运动教学设计模式结构的完整性与科学性。

2 定向运动教学设计模式构建

不管在哪个年级、哪个教学环节、哪个具体教学项目中开展设计,按照马杰(Mager R.R,1984)的看法,无非是要回答三个类型的问题:

(1)我们要到哪里去?

(2)我们怎样到那里去?

(3)我们是否到了那里?

第二,气息的使用和控制。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中国自古就有“气沉丹田”这样的说法,若没有气息的支撑,声音既不能持久也不能很好地表达,如若控制不好,还会走音[2]。同样,美声更注重呼吸,它讲究的是胸腹式呼吸,人在歌唱时,小腹会自然收缩,两肋会向外扩张,这样横膈膜才会下降。因此,从对气息的要求来说,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是一致的,都需要用气息来推动支撑声音,都是将气息作为最原始的动力。

图1 史密斯—拉甘模式(Smith-Ragan)

这三个问题其实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目标是什么,需要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如何评估与教学调整。史密斯和拉甘将教学设计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析阶段、策略阶段和评价阶段。定向运动教学设计过程也应当分为三个阶段:分析阶段、策略阶段和评价阶段。根据现阶段校园定向教学活动开展状况,应当有第二课堂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

2.1 分析阶段

2.1.1 分析学习环境。定向运动作为一门户外体育课程,在活动场所的选择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它可利用一切自然环境进行教学活动,可以说校园有多大,定向运动的课堂就有多大。当然在分析学习环境时,还可以突破校园范围的限制,我们可以把考察学校周边的绿化带、公园和居民小区等,如果有山林的话,那就更算得上得天独厚了。如果主要是在校园内进行教学活动,那么校园的植被状况、建设年代等都应该考虑。相关的教学设备和资料也是考虑的重要方面。可供教学使用的定向运动器材是否完备,比如是否有电子计时设备、点标旗、指南针、标准定向地图、多媒体设备等。当然,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自身的综合能力也是需要分析的。教师是否接受过专业培训或进修,能否熟练的操作相关软件,为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等。

2.1.2 分析学习者特征。教学成败的关键不在于教师已经知道“学生不知道什么”,而在于教师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正式开展教学之前,应该对教学对象,也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进行深入分析,以便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在学期初可以调查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为什么选择上定向运动课?如果得到的答复是消极的,是不利于教学开展的,则教师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化被动为主动,使得学生能真正了解定向活动的魅力,进而喜欢定向运动。对学生的起始水平的了解可以为分级教学提供依据。一些学校在开设定向运动课时已经根据学生能力在分层或分级教学,有学校就以初级班和提高班的形式来分别授课。学习风格也是需要关注的一个特征。

2.1.3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可按照《指导纲要》明确的体育课程目标分类体系中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五个领域目标来编制。当然在编制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明确两条主线,即运动主线和健康主线。

2.2 策略阶段

2.2.1 组织策略。指有关教学内容应按何种方式组织、次序应如何排列以及具体教学活动应如何安排的策略。为了更好的组织教学,根据分析阶段所获得的信息,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汇总。表1和表2就是在学校定向运动课程中常见的定向技能和运动形式。

2.2.2 传递策略。为实现教学内容由教师向学生有效传递,应仔细考虑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的交互方式。传递策略就是有关教学媒体的选择、使用以及学生如何分组的策略。根据具体课次的教学目标,选择为学习某项技能而组织的活动形式,准备教学资料和器材,随时传递学习目标。教学媒体的选择可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选择讲解、示范、观看多媒体视频等方式展示教学内容和预期的目标。所谓传递策略它应该是双向的,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于学生的交互。学生参与练习的方式也应该的丰富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的形式,出发的方式和顺序都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具体情况精心设计。

表1 实践教学内容之基本技能

表2 实践教学内容之运动形式

以上基本技能和运动形式都是可以相互组合使用的,从教学次序来讲,一般情况下都应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路线到多条路线,初级阶段可以设计简单路线由小范围逐步扩展到大范围实践,提高阶段可以设计复杂的路线,也由小范围逐步扩大来实践。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定向运动专项内容可以与基础体育课相结合,利用一部分时间进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练习,丰富教学内容。

2.2.3 管理策略。管理策略就是在上述两种策略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对教学资源进行计划与分配的策略。在定向运动教学过程中,管理策略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料的准备:路线设计、地图印制等。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教学场所布置:可由教师或学生在课前或课中进行

教学活动过程中的组织和协调:调节课堂气氛,随即传递体育活动的积极意义,掌控未出发和已完成练习者的动态,等等

学生练习结束后对发现问题及时总结:活动路线的回访,对技术使用或应用问题的讲解、纠错,再次建立正确、完整的技能结构

整理、回收教学资料:如果有重复课,在能保证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部分器材可以等所有平行课结束后再回收。

2.3 评价阶段

2.3.1 进行形成性评价。评价的基本思路是承认个体差异性,注重学习态度和过程。关注学生的进步幅度,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的基本类型分为两类,一类为理论知识,一类为专项技能。理论评价可以试卷库或试题库的方式,通过笔试或机试进行。实践证明,通过计算机考试是一项又公正又便捷的考试方式,减轻了教师批阅大量试卷的烦恼,学生的操作也简单易行,答题速度快,信息量也大。

评价的基本内容应包括考勤、过程性评价(包含运动参与、态度、情感等因素)、身体素质、专项技能、体育理论知识等方面。

技能的评价形式有多种。对评价对象的分组上,可以一个班级为评价对象,也可以所有平行班为评价对象。当然不同层差和性别的学生一定是分别考核。对评价的具体方法上,可以是按照比赛名次或比赛时间作为评分标准。为了体现学生的进步幅度,可以多次评价,在进行主题教学活动时均记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2.3.2 对预期的教学过程予以修正。本环节应以每次课乃至整个教学阶段发现的问题和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为依据,对以上几个阶段进行修改和调整,是教学设计和实施更有效。主要的措施有课后小结、学期的总结、试卷分析、术科分析等。

2.4 第二课堂的开展

课堂教学毕竟受到教学时数、课堂常规和教学规范等各方面的限制,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和巩固教学成果,在有实现条件的基础上,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主要的组织形式有学院或学校定向运动队、定向运动协会和俱乐部等组织。利用这些组织经常性的开展定向运动的活动,普及、提高定向技能,丰富课余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比如运动队进行的野外技能训练就是一种提高阶段的教学,也可以协会等组织的形式,使更多的学生能体验野外定向越野的刺激。协会等还可以在校内外组织各种形式的定向竞赛,包括班级定向活动。可利用教学中掌握的定向运动基本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自行创设定向活动形式。丰富的定向活动内容和常态化的开展格局,一定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定向运动,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普及作用。第二课堂的开展,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3 结 语

定向运动作为素质教育的新兴载体,丰富了体育教学资源,深受各级学校的欢迎。一个运动项目在进入学校时应做适当改造,使其更具课程化和教学性。研究和构建定向运动教学设计模式,可帮助教师在尝试定向教学时有据可依。利用教学设计模式可以对课程、单元甚至是一节课进行设计,该模式经过了反复实践,可以方便有效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具有广泛的可适性。

[1] 盛群力,等.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何克抗,等.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2002)13号文件.

[4] 王翔,等.定向运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 王小美,等.高校定向运动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设计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6] 张惠红,等.“定向运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构建[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4).

[7] 徐佳晖,等.构建“定向越野”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4).

猜你喜欢
设计模式定向教学内容
“1+1”作业设计模式的实践探索
中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大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三维协同设计模式下的航天项目管理实践与展望
交通机电工程设计模式创新探讨
基于FANUC-31i外部一转信号在三档主轴定向中的应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互动式设计模式研究
定向运动课百米定向教学形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