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模式构建的研究

2010-10-24 11:46傅纪良黄永良
浙江体育科学 2010年1期
关键词:海岛大学生体育

傅纪良,黄永良

(浙江海洋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部,浙江舟山316000)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以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为核心的生存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的主体和改革的主流。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源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生存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它是指在远离居民点的孤岛、半岛、列岛、群岛等原生态海岛环境下,在不完全依靠外部提供生存、生活的物质条件下,依靠个人、集体团队的力量,体验生存,承受压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增进健康,提高生存生活技能的训练。

与当前都市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相比,这种训练可以充分利用海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依托大海、海岛的丛林、海滩、山地和多变的气候,使学生完全融入到独特的“天、地、海”自然环境中,呼吸着大自然的新鲜空气,并在与风浪的搏击中,让学生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自身的生理健康。同时,大学期间正是青少年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时期,心理成熟的关键期,而目前我国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较为普遍,如果在这个成熟的关键期能给予正确的引导,那将解决诸多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减少青少年心理疾患的发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过程中,将时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甚至面临“假设”情景中的生死,这将时不时地考验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课题组依托大学生社会实践这个平台,在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在舟山开展了三届“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活动。这既能满足开发海岛体育课程内容、挖掘和有效利用海岛课程资源的需要,又能充实、健全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更是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有效途径,也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校与社会的协调结合,最终达到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目标。

2 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

2.1 指导思想

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应坚持学校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当前素质教育、健康教育、人本教育的理念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三自”方针的“放开”和“开放”下,以素质拓展为目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为平台,以海岛野外生存新兴户外运动为形式,达到实践育人、实践成长、实践成才的目的。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的指导思想在“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上要体现活动的科学性、安全性和理智性。

2.2 内容

图1 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内容框架

根据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的活动目标和野外生存运动技能学习的规律,把实践内容划分为基本知识技能、生存生活能力、安全预警急救三个部分(见图1)。这三个部分内容的实践主要通过校内基地的常规培训和校外基地的野外综合实践两种形式结合来实现的。其中校内基地的常规培训主要利用“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和学校及周边的自然资源,以理论指导、技能传授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内容包括静水项目、船上项目、心理拓展项目、山地项目和生活技能项目五种类型,除高空、定向运动等常规训练外,主要设置了水上冲浪、水上冰山、操艇、实用游泳、水上泅渡、水上救护、扎筏漂流等水上训练;校外基地的野外综合实践则主要通过周密的组织安排下,在野外环境中对学生的野外生存生活能力进行综合的考验,内容包括海上项目、岸上项目、生活技能项目和海岛民俗风情四种类型。在了解和调查海岛民俗文化、景观、海洋生物和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海滩上的安营扎寨、搭锅烧饭、捡螺拾贝、海岛定向活动,并开展绝壁攀岩、速降、溜索、海上泅渡、皮划艇冲滩、礁石登陆、海上漂流等等演练。

2.3 组织管理及评价

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是通过队员招募选拔加入项目的团队形式进行实践的。其充分考虑了海洋专业的特点,结合本地的自然资源如大海、沙滩、滩涂、丛林沟渠、海滩、岩石、岩洞、渔船、海洋动植物等就近就地开展活动。由于野外生存具有一定风险性,因此完善、科学、严格的组织管理体制是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得以安全保障和顺利完成的保证(见图2),其核心是自上而下、基地式责任机制的建立。从纵向领导关系看,实践工作一般在上级部门与学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体育教师、心理咨询师等共同指导,校团委与体育部门共同负责实施,对实践团队主体和个体主体进行兼容并包、又分而治之的管理。这种组织管理除了明确的责任机制外,还包括详尽的准备方案、周密的实施内容和追踪评价机制,从而充分调动了大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发挥了团体的社会促进,使社会实践形成有机运作、自我驱动、有轨发展的动力机制。

图2 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组织管理框架

3 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模式的实施效果

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模式的实施效果主要反映在主体的大学生群体、教育管理的学校单位和社会的反响三个方面。

3.1 大学生群体的实施效果

3.1.1 培养和激发了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健全积极的人生价值观。通过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培养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1]。课题组对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届“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活动的报名情况和参加者的意向进行了调查,表明: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深受学生喜欢和热爱,积极参与性空前高涨,报名人数在学校的社会实践团队中名列前茅,并在学校掀起了一股“户外运动”和体育运动参与热潮;

尽管大学生参加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取向是多元化的,但仍然呈现高度的目标集中化,即“锻炼自己”是他们主要目的取向,总体上男生占74.3%,女生占到91.8%[2],这更贴近于野外生存的本质——“学会生存”。社会实践活动结束后,有学生感慨地写到:“泅渡一小步,人生一大步”,深刻地体会到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带来的不仅仅是学习的兴趣和自觉学习的积极性,更是学生对人生的自我挑战、自我追求的满足,和不断在生活中完善人性的教育过程。

3.1.2 提高了学生的生存生活和运动实践能力。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课程中的走、跑、跳、投等基本内容扩展到了社会和大自然,使学生在与自然界的亲密接触中学会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会安营扎寨、搭灶烧饭、海钓、海洋生物的识别和食用、定向识图、观察潮汐、识别天气,学会如何处理蛇和蚊虫的叮咬、自救和互助等情况,掌握、攀岩和速降、溯海漂流、搭绳过涧、溜索、海上泅渡等具有挑战性的运动实践技能,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对客观事物的变革的感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手脑并用的实际操作能力。课题组的调查发现,每届的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周时间,对体质状况的改善不明显,但对于活动前的体能和心理能量的储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参加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必须要积极主动地进行锻炼,增强自己的体质和健康状况。同时,社会实践活动队员选拔前的定向识图能力、爬竿、爬绳、攀软梯、浪木、固定滚轮、12min跑、游泳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都在实践后有明显的提高。

3.1.3 增强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实用、贴近生活、形式灵活、途径和方法多样,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能够在“艰苦困难”的训练中增强学生体能,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勇于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更主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毅力、耐力和承受挫败的心理能力。课题组通过对学生社会实践前后心理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在实践后除自尊无明显变化外,社会适应能力、意志力测试、自我评价结果都有明显改善[3]。

3.2 学校的实施效果

3.2.1 拓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和体育课程的空间和时间。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时间上要求日常性和长期性,而不仅限于寒暑假[7]。而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除了平时接受一般的体育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和拓展活动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双休日、节日长假、寒暑假来安排实践活动。同时,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活动将体育课堂和思政教育搬到社会和大自然中,最大限度地拓展了体育课程和社会实践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可以相对缓解高等学校因扩招而引起的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因活动时间集中而引起的社会实践资源紧缺和时间受限的问题。

3.2.2 建立了相对稳定实践基地,形成了海洋特色的社会实践类型,品牌效益凸显。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是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以稳定的实践基地为依托,以建立长效机制为保障,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4]。浙江海洋学院“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的建立和健全,以及隶属的校内、校外基地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活动内容,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了稳定的实践基地,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地处舟山海岛的独特地理优势,突出了学校的海洋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常态化和项目化。

3.3 社会反响

3.3.1 社会关注程度提升。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模式自2003年的理论研究至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届的实践活动,特别是2008年与台湾高雄海洋大学学生的“海峡情”两岸学子野外生存互动文化交流活动,均受到了中国教育报、中国海洋报、浙江日报、浙江科技报、中国海洋网、中国高校体育网、浙江在线、浙江学校体艺网等多家知名媒体的报道,舟山日报记者还对三届活动都进行了全程跟踪,在社会上得到很大的反响,得到全国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学校、家长的认同。2008年学校被批准为全国首个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填补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海岛实验基地的空白点。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团队分获校级、省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小分队称号。

3.3.2 社会服务邹形初现。通过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依托不断完善的“海岛野外生存实验基地”,结合市场经济,与当地管理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和互惠互利的双赢机制,在保障教学和实践活动正常安排的情况下,对社会特别是本地区提供有偿和公益服务。如学校已接受的银行系统职工拓展训练、区青年外来村官的拓展联谊等有偿性服务;校学生社团骨干野外生存拓展训练、市青少年素质教育拓展训练等公益性服务。这足以证明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社会服务功能邹形初现,学生受益面逐渐拓宽,服务内容日益丰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1] 姜丽.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训练的实践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285-287.

[2] 傅纪良,黄永良.大学生海岛野外生存意识与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4(6):149-150.

[3] 丁芳盛,傅纪良,黄永良.海岛野外生存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四川体育科学,2008(4):51-53.

[4] 赵侠.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超越[J].江苏高教,2007(5):109-110.

[5] 黄永良,赵开尔.在舟山群岛建立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实验基地的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3):427-429.

[6] 张惠红,朱伟强,阎健,陈作松.“大学生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实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8(6):31-33.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邵瑞珍,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 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S].中青联发〔2005〕3号 ,2005-02-01.

猜你喜欢
海岛大学生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冰与火共存的海岛
在海岛度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