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输不起

2010-10-22 00:12邓晓芒
杂文选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武德输家李小龙

邓晓芒

全世界的人恐怕都会承认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可惜只限于过去。我二十多年前看《霍元甲》,前年又看了《李小龙》,发现里面都有类似的情节:一个是打败了日本武士,另一个是打碎了“东亚病夫”的牌子。《李小龙》里有所改进,除了这些以外,他还让一个日本武士充当他的跟班、他的崇拜者。再一个很重要的情节,就是李小龙后来在美国读的是哲学。

中国武术也有它的哲学,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就是所谓的武德。它和西方的拳击、摔跤都不一样,西方的拳击、摔跤都是体育,中国的武德是讲做人的道理。

首先,要凭借自己的武功成为强者,这是武德的必备条件。很多武侠电影、小说里的主角从小都体弱多病、受人欺负,这刺激他们要发奋习武,要强身健体、不受欺负。所以他们练武比一般人刻苦,也容易成为高手。

到了这个层次,再修武德。武德实际上是以成为强者为前提的,武德本身是说,成为强者以后,你要慈悲,要表现出退让、低调、隐忍,甚至要表现得柔弱,这是老子讲的“柔弱胜刚强”。所以说,武德并不是要凭武功打天下,要建功立业,甚至于不是打抱不平、见义勇为。——这是一般的道德,不是武德。武德甚至有時候还抑制那些武功高强的人去惹是生非。但所有这些的前提,就是要能打赢。赢家才能讲武德;输家不配讲武德。中国人对输家是很少喝彩的。

最近,张开印用少林武功PK泰国拳王,把他打倒在地,解说员声嘶力竭地欢呼,加以嘲笑,这是有失体育精神的。这与泰国拳王本身也有关,他曾经在事前叫嚣要打败少林功夫,要打败中国功夫,但后来有记者去采访,他说,那只是一种赛前的策略。在体育界,赛前这样是被认可的,虽然选手事先有过一些狂言,但其实并没有瞧不起他的对手,所以输了以后,也可以赢得对手和观众的尊重。这就叫体育。当然,体育也有体育道德,体育道德和武德是不一样的。我们看过那么多拳王争霸赛,没有人在事后用输家事先的张狂来嘲笑他。

中国的运动员一般来说比较低调,最近几年好像有点变化,不那么低调了。他们的心思很少真正用在体育本身,而是专注于输赢所带来的各种效益,特别是在国际比赛上国家的脸面。所以中国人,包括运动员和观众,一般来说都有一种输不起的心态,因为容易被看成输的不是一场体育比赛,而是国家的面子。

近些年出的好几本书,《中国站起来》、《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不高兴》,其实主要都是争面子。我们把它叫做“树立民族自尊心”,或者“找回民族自信”。

“东亚病夫”是我们绝不容忍的,但它只是一个符号,你把“东亚病夫”的牌子打掉了,就能够找回自尊心、自信心?根据普遍常识,未必如此。中国人在奥运会上拿了最多的金牌,但是在我看来,中国人的自信和自尊还不如某些输掉的国家。他们在体育项目上输了,但是并没有影响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鲁迅在将近五六十年前就发现了这个道理。他有一次看一部纪录片,几个日本人在处决一个俄国间谍,那个俄国间谍实际上是一个强壮的中国人,一大群中国人围观,个个面无表情。鲁迅当下大悟:不管有多么强壮的身体,如果是一群麻木的国民的话,照样要被人家一个个砍下头,所以他弃医从文。

中国人的病并不是在身体上面,而是在内心之中。我们今天早就已经打碎了“东亚病夫”的匾牌,但是在心理上仍然刻着“东亚病夫”的烙印。

我觉得,我们要做今天的文化大国,首先要有精神上的大气,不能仅仅是搬老祖宗,而是要在任何国家面前展示出一种健康的心态、一种让人尊敬的人格力量,不是让人侧目——我们往往在展示“大国气度”、展示我们要站起来的时候,引起别人侧目。为什么?我们可以好好想一想。

讲到文化大国,或者文化大国里面的大国文化,我认为,它不在于那些表面的东西:体育、GDP、武功……而是在于内心、文化心理模式。鲁迅当年讲的所谓国民性,我今天把它归结为一种文化心理模式,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几千年来所形成的一种思维惯性,这个方面我们要好好研究、探讨,找到心灵上的病根,以便于将来的改进。

【原载2010年2月24日《大庆日报·新视界》】

题图 / 赢的意义 / 佚名

猜你喜欢
武德输家李小龙
“双减”政策背景下武术套路课程改革研究
智珠2则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做最真实的自己
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迷你李小龙的奇幻游记
成为传奇的花边,还是传奇本身?
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深山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