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药品检验所(100083) 王鑫 李东辉
在对某厂家的复方丹参片进行检验时,按照该厂家的标准,检验各项结果均符合规定;再按《药品检验补充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批准件汇编(2003~2008年)》[1]补充的方法检验后,发现三七茎叶皂苷项不符合规定。本文通过对复方丹参片《药品质量标准》的执行和《标准》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剖析,从而提出中成药质量标准制定和执行的建议。
复方丹参片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功效。临床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最早收载于1985年版药典[2],后相继收载于1990年版[3]、1995年版[4]、2000年版[5]、2005年版药典[6]一部;2009年颁布的《药品检验补充检验方法和检验项目批准件汇编(2003~2008年)》对复方丹参片检验标准增加了3个检查项;最新又收载于2010版药典一部[7];同时不同厂家申请的标准也在用,笔者以某厂家的标准为例(国家药品标准(试行)YBZ27032005)。标准主要项目比较见附表。
附表 标准主要项目比较
2.1 制法 复方丹参片均以丹参、三七、冰片投料,丹参回流提取浓缩,三七粉碎成细粉与浓缩液加适量辅料制成颗粒,冰片研细与颗粒混匀压制成片。各个标准中复方丹参片的处方和制法基本相同。
2.2 鉴别
2.2.1 显微鉴别 显微鉴别是鉴定中药粉末特征的有效手段,通过药材特有的显微特征可判断中成药是否含有指定药物原粉。在【鉴别】项中,2005年版药典增加了树脂道的显微鉴别,2010年版药典对树脂道的显微鉴别明确注明了为三七,这样就严格控制了应以药材的原粉入药,进一步防控了以其他含树脂道的药材替代三七。厂家标准未规定显微鉴别项。
2.2.2 薄层鉴别 1985年版、1990年版药典对某一类物质的鉴别多是采用紫外吸收或显色反应,专属性较差。1995年版药典出现了薄层色谱检定三七皂苷R1,在此基础上,2000年版药典又增加了人参皂苷Rb1、人参皂苷Rg1的薄层色谱鉴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检验方法的可靠性。中药材成分复杂,中成药又由多个中药材提取而成,成分更为多样,单用一个或两个标准品标定无法有力地说明是否含有指定药材。2005年、2010年版药典都比2000年版药典多增加一项三七药材的薄层色谱鉴别,防止只加入标准中规定的几个成分现象。
2.3 检查
2.3.1 异性有机物 为提高中成药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减少服用剂量,处方中的中药材大多经过浸提浓缩成浸膏或半浸膏,再精加工制成各种剂型。补充批件中增加了异性有机物的检查,规定不得检出以浸膏入药的植物组织,这样就有效防止了以药材原粉代替浸膏、提取物入药。
2.3.2 三七茎叶皂苷 补充批件中新增了三七茎叶皂苷的薄层色谱检查,规定在人参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斑点之间不得显与三七茎叶皂苷对照物完全一致的斑点。为降低生产成本,有些厂家用三七茎叶混充三七一起粉碎投料,被检验厂家的复方丹参片的薄层色谱图可以明显看到,在人参皂苷Rb1和三七皂苷R1斑点之间有与三七茎叶皂苷对照物完全一致的斑点,如果按照厂家的标准检验,则无法判定其不合格。补充批件增加的三七茎叶皂苷的薄层色谱检查补充了对三七药材的质量控制。
2.3.3 樟脑 补充批件中还对冰片的质量提出控制方法,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规定每片含樟脑(C10H16O)不得大于0.2mg。樟脑和冰片的气味相似,冰片辛、苦,微寒,为辛凉开窍之品;樟脑味辛,性热,有小毒,通窍利气杀虫,对皮肤和胃肠道黏膜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两者功效不同且价格差异较大。补充批件中增加的樟脑检查项有效控制了冰片中掺入樟脑的现象。
2.4 含量测定 1985年、1990年版药典只对复方丹参片做了定性的鉴别,2000年版药典增加了丹参酮ⅡA(C19H18O3)的含量测定,很大程度上所收载的标准都增加了含量测定项,现代分析方法得到了进一步扩大。2005年版、2010年版药典较2000年版药典在丹参酮ⅡA(C19H18O3)基础上,增加了丹酚酸B(C36H30O16)的含量测定,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酚酸B是目前发现的抗氧化作用最强的天然药物成分,对心、脑、肾、肝都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丹参的重要有效成分之一。结合临床药理作用,增加了对有效成分丹酚酸B的含量测定。中成药标准制定中,采用多个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标定越来越普遍,不难看出,中成药标准正朝着更全面的方向发展,但要用化学单体成分标定复方制剂中所有有效成分的可操作性还有待商榷。该厂家标准与2000年版药典标准相同,相对于现行标准不能对药品进行有效地质量控制,然而厂家标准仍然在执行,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成药的标准参差不齐,未能统一,一些现行的标准还不完善,无法有效控制药品质量。
3.1 质量标准应规范统一 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作出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在中药检验过程中,相当一部分中成药并未采用《中国药典》或部颁标准,而是执行自己申报的标准。这就出现了同一品种的中成药,组分相同、制法相同,但由于厂家执行不同标准就各异的现象。各自执行各自的标准,造成了检验机构无法对中成药的质量作出统一严格的评判。厂家标准很大一部分都存在滞后性,不能有效控制药品质量,实际不合格的药品按照厂家自己的标准就成了合格的。建议应统一规范厂家药品标准,《中国药典》和部颁标准收载的品种应按照国家标准执行。
3.2 建立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方法2010年版药典已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了中成药的多个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力求更加全面的控制药品质量,但是对于中药这个复杂的系统,只是通过化学单体对照品对中成药进行标定,即使增加多含量测定也只是控制中药中的某个成分,而不是整个中药。同时,其质量优劣还与药用品种的产地、采收季节、加工方法、炮制过程等密切相关,又大大增加了质量标准建立的难度。
中药指纹图谱以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的药理学研究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分析测试、数学统计手段以及计算机模拟方法学,将中药的特征和有效成分以图谱的形式描绘出来,以反映中药所含成分的种类和数量,从而进行真伪识别、种间识别等,以确定其质量和疗效。
中药指纹图谱具有特征性、专属性、可量化性、稳定性、重现性、再现性、有效性、完整性和指纹图谱细节处理的模糊性等特点[8],更加强调了同一药材的群体形似性,更加符合中药本身的特点和中医药整体学说。同时对中药材提取物、中间体的评价也非常有意义,可促使中药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建议应加强指纹图谱的研究,发挥其在中药质量控制中的独特优势,推动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标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