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岳峰/文
一年好景君须记
陈岳峰/文
毋庸置疑,2010年将是零售企业的丰收年
在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又面临新的转型、中国经济正在加快结构调整的2010年,中国零售业的快速增长势头仍然强劲,对大多数零售商而言,2010年是个“好年头”,这不仅体现在收成不错,更重要的是,零售商对于创新求变,已经由十余年的被动转为主动。
改革、谋变和创新是中国零售市场未来十年的主旋律,从“要我转变”到“我要转变”,一字之差,内涵却千差万别,这一转变对中国零售业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零售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残酷,这迫使零售商必须突破现有的传统手段来求生存与发展。值得肯定的是,本土零售商在经历了多年模仿跟风后,终于开始主动创新求变。
2010年这一特征尤为明显。
6月5日,安徽商之都旗下红府超市转型的首家主题精品超市——嘉年华店正式开业,门店定位高端顾客,在原有门店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优化购物环境,提升消费者体验。开业当天,这家3000平方米的卖场营业额高达106万元。
与国内其他精品超市或者高端超市不同,红府超市门店的设计、货架设备、线路改造都是由自己完成。在这家卖场中,若将琳琅满目的商品忽略,更像一个主题乐园:卖场出入口的迎宾小姐如童话里白雪公主的样子,穿着高贵华丽的礼服恭候消费者;收银台忙碌的收银员则是“天使”,背上贴着小翅膀;高档香烟专柜的售货员角色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此外,还有造型可爱的“鸵鸟”在卖场走来走去。“鸵鸟”的主要任务是为光临超市的小孩子赠送糖果等小礼品……
面对不断上涨的租金压力、人力成本以及日渐微薄的盈利空间,本土企业在巩固原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纷纷转型求变。而主题超市、高端超市成为重要一环,已不再是如华润等大型零售商的专利。包括苏果超市、物美、北国股份、超市发等多家零售商均开始进军高端超市,以期分羹高端市场,拓展新的盈利空间。
采购上的求变也在继续深入,一些零售商开始试水海外直采。4月,武汉中百与韩国农水产物流通公社签订协议,实现了生鲜、酒、休闲食品、化妆品、清洁用品等10大类2000种商品不通过经销商直接进入超市销售的目标。在韩国的直采渠道稳定后,武汉中百的直采链条还将向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延伸。而上海联华等零售商每年也都有组织与海外厂商直接对接采购。在直采已成趋势的今天,一些零售企业的采购步伐正从内陆迈向台湾地区并跨向海外,这种尝试将给本土零售商更宽的思路。
2010年,零售商对网络零售也展现了莫大兴趣。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在2009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共有包括苏宁、国美、百联、大商等31家企业开展了网络零售业务。不过,传统零售企业网上商城的发展仍显单薄,其整体销售额在国内网购市场的占比不足1%。而且,对于为什么做网络零售业务?要做到什么样的规模?网络零售在企业业务中是什么样的地位?大多数企业对这些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有的是看竞争对手在做,有的认为做网络零售会增加企业的时尚感,总体上缺乏清楚的方向和定位。
寻求突破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北京华冠,就借国际SPAR的力量,走出房山郊区,跨入朝阳,9月,其加盟SPAR后在朝阳区开出首家大卖场,取名适佰家,在年底前还将在四环外至少开出3家SPAR社区店,并在明年底前开到10家。2010年,区域零售商在巩固既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向外扩展,加强区域控制力。一些区域零售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以“商业+地产”,自身开发商业项目,不仅满足门店拓展需要,亦通过商业地产使资产增值,增强与外来企业的竞争优势。
此外,零售商走向资本市场的热情依然高涨。不过,早在2009年就已经顺利“过会”的上海徐家汇商城股份有限公司依旧没有上市,而原本即将挂牌的深圳岁宝百货也搁置了上市计划。这值得行业重视:资本市场开始对零售商亮起“红灯”。
外资零售商在中国市场相较内资企业的竞争优势并没有被改写,在其扩张的业态领域,这一优势甚至还在扩大。这一点,从2010年3月发布的连锁百强中就可见一斑。
据了解,百强中外资企业增幅明显高于内资。20家外资企业的销售和门店增长分别为20.4%和15.7%。2009年,5家经营大卖场业态的外资企业共新开店115家,新开店数量增长了69%。外资企业的单店业绩也明显好于内资企业。内资大卖场企业2009年单店平均销售额为1.7亿元左右,而5家外资大卖场企业单店平均销售额为2.2亿元,如果扣除新开店因素,这一数字还将明显提高。
事实上,外资企业在中国也争相斗艳,彼此间的竞争同样激烈。TESCO仍然在稳健地扩张前行,乐天玛特等新星正在加速争夺市场,而麦德龙在2010年除了仓储式大卖场,宣布进军电器零售,其万得城电器今年10月开出中国首家门店,2012年开出10家门店。
2010年,家乐福在华大卖场业态第一的位置被大润发正式取代,这家十年间出尽风头的外资零售商初露疲态,其在中国市场也关店频频:3月22日,家乐福大连新华绿洲店正式闭店;7月28日,西安小寨店因经营不善关张……不过,家乐福仍在中国市场顽强求变,并首次采用并购方式进行扩张,7月16日,家乐福宣布并购河北零售商保龙仓,曲线入冀,意欲在这一市场获得突破。这也被业界认为是其中国市场战略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但要夺回昔日老大的市场地位,家乐福显然还需更多改变和努力。
如果说家乐福忧虑的是老大还是老二的地位,另一家外资企业卜蜂(易初)莲花要担心的恐怕更多。除了济南等地门店关张外,因选址不当导致经营困难,卜蜂莲花还在今年1月将天津地区的所有门店出售给了物美集团,退出天津市场。当然,也有消息称,其目前主业已转向依托正大广场,大卖场业态的压缩是其战略调整。但值得重视的是,2010年,卜蜂莲花在各地的市场份额正进一步萎缩。
沃尔玛在中国市场则开始全面发力,2010年的开店数量有望跃为外资第一。实际上,如果加上旗下好又多的销售规模,沃尔玛中国市场早已超过大润发和家乐福。不过,其也是喜忧参半,因为好又多的整合是个大难题,尽管沃尔玛中国区总裁陈耀昌给出死限——截至2010年底,沃尔玛必须交出一份阶段性的整合成绩单,而这一时间点也已比原计划的2010年2月晚了足足10个月。但能否完成好又多的整合仍存在变数。
无论内外资企业面临多少困难、问题与挑战,2010年零售业的业绩还是值得欣喜的。
市场在年初就开了个好头。
2010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00亿元,同比增长17.2%。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增长24.45%,增速同比上升17.85%。
由于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消费者的信心大幅提升,再加上中国的新能源产业、3G产业、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刺激消费的政策,在2009年逆市飞扬(社消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5%)的基础上,2010年零售行业的发展更显得如鱼得水。
即便是在上半年中国股市 “恶劣”的表现中,零售业上市公司仍获得了正收益。从这些公司公布的中期业绩来看,其利润保持着稳健增长。其中王府井销售规模同比增27.90%,净利2.43亿元,同比增17.23%;天虹商场主营收入同比增长28.79%,净利润同比增长24.51%;通程控股主营收入同比增长47.02%,净利润同比增长73.84%;友好集团主营收入同比增长38.07%,净利润同比增长122.22%;重庆百货主营收入同比增长19.9%,净利润同比增长29.4%;新华都主营收入同比增长39.46%,净利润同比增长14.51%;广百股份主营收入同比增长26.82%,净利润同比增长2%……
这一增长态势在下半年继续“高调”。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1至8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492亿元,同比增长18.2%,比去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而在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零售和餐饮行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约5925亿元,同比增长18.7%。其中,上海470家大中型商业企业5000多家营业网点节日7天销售70.17亿元,同比增长24.4%,创下1999年实行节日统计制度以来历史新高,增速创下2003年以来新高。北京市128家零售企业国庆期间销售业绩同比增长了35.9%。此外,黄金周期间,河南、陕西、四川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2%、22%和21.5%,黑龙江、广东、安徽分别增长21.2%、20%和19%。山西、上海、重庆重点监测企业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5.3%、24.4%和22.1%,山东、云南、辽宁、湖南分别增长21%、20.5%、20.4%和20%。
尽管第四季度的销售目前无法统计,但这一季度是传统销售旺季,消费更是有望达到“井喷”。毋庸置疑,2010年将是零售企业的丰收年。
而且,我国现阶段经济转型的需要、收入分配制度即将出台,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的消费人群规模日益壮大,标志着我国零售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阶段,强劲的居民需求预示着未来5-10年,零售行业有望保持高速增长。这意味着,零售业的好日子还很长——行业前景广阔,但却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机会生存下来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