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2010-10-19 01:21:10孙林娜
大众科技 2010年4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

孙林娜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890)

探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

孙林娜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890)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必须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文章剖析了目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有效解决途径是必须建立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模式;课程体系

(一)目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多由过去普通高专的劳动人事专业、劳动经济学专业演变而来。不少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开设时间相对较晚,加上受到院校自身知名度、办学条件、专业师资配置、专业教学实验环境、生源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状况相对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言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诸如无法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纯理论灌输,缺乏对学生专业实务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模糊,学生对专业缺乏足够的认识,学生对毕业后就业无法准确定位等。经笔者考察调研,总结目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特点不突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具有“职业”特点,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职业”特点主要体现为:(1)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2)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选学该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3)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4)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5)重视产教研相结合,与社会行业及用人部门紧密联系,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但是,纵观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组织的现状,仍然停留在普通高专的教学模式,实践课程设置少,实践教学系统性不强,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优势不明显。

2.课程体系缺乏特色,不能体现专业优势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有扎实的管理、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熟练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操作原理及方法,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对本专业学生的要求是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薪酬、绩效、培训、劳动定额和人员素质测评等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企事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但是,目前大多数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时,培养方案趋同,课程体系的组织缺乏个性和特色,不能体现专业的优势,还有不少高职院校是东搬西凑,专业课之间的逻辑性差,甚至开设不合理。这样不仅难以办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特色,而且也不符合劳动力市场就业机制下的专业发展规律。

3.学科建设人才匮乏

学科建设靠的是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队伍,这需要引进高质量的专业师资作为保障。但是目前根据专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来看,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的师资引进问题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院校领导对专业学科队伍建设不够重视;(2)生源数量有限,专业师资需求受到制约,已有专业师资难以形成合理的梯队;(3)对专业教师、学科带头人的激励、奖励力度不足;(4)院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专业师资的流失。

针对上述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存在的普遍问题,笔者认为解决的有效途径是必须建立符合高职培养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

(二)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人才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传授的知识和训练的技能在内容、数量、结构方面进行总体安排,并对相应的课程体系进行架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取决于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应包含如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如图1所示,现说明如下:

1.知识与素养(Knowledge):在教学上,对知识与素养(Knowledge)的要求是理解和了解。这部分知识涉及通识的现代经济与管理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人文与艺术素质、法律基础与思想品德、身心素质等。这部分知识是为以后学好专业理论及技能打铺垫,是对学习该专业的最起码要求。

2.一般能力(Ability):在教学上,对一般能力(Ability)的要求是掌握。这部分知识涉及专业人才必需的一般能力,包括沟通与协调能力、决策与分析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

3.职业能力(Skill):在教学上,对职业能力(Skill)的要求是熟练掌握。这部分知识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涉及专业必备的技能,是为以后毕业生的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我们要正确处理好KAS三者的关系,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集中在职业技能。但从长远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

图1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三)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

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传授必要的知识,训练必备的技能,达到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必须构建相应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保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应如图2所示。

图2 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1.知识结构:根据高职教育的特征,我们把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必需够用”的原则,精选一些有用的、必需的知识,架构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它主要包括:

(1)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是专业学习的基础,是学好专业的根基,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这部分知识也是指必要的公共通识的知识,包括经济数学、基础英语、应用写作、政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等。

(2)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介于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之间,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基本素质,为深入专业知识培养学习欲望。这部分知识包括组织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劳动经济学、公共关系学等。

(3)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关键,也是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依据。具备专业知识才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完整性。这部分知识包括工作岗位研究、人员测评理论方法、薪酬管理、劳动法等。

2.技能结构:技能训练是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专业人才适应市场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关键,也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它主要包括的二个方面:

(1)一般技能,它主要包括:①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不懂英语和计算机是21世纪的文盲,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把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作为教与学的目的。②表达沟通技能: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人际关系的沟通和协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论是招聘、培训、还是访谈、设计职位说明书、劳动争议处理等,都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沟通能力和有效的协调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沟通和协调技能力,例如可以在“管理沟通”、“员工培训”中安排相关的训练,促使学生做到口齿清晰、言辞得体、态度从容、中心突出、符合逻辑。

(2)专业技能:可以通过实训、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训和专业实习有二大作用,一是使学生进入实际工作环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如工作分析、人员选聘及素质测评、薪酬设计与管理、绩效管理、劳动法与劳动关系处理、培训与开发管理等;二是使学生通过深入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巩固和强化对理论的认识和运用。对于实训和专业实习,高职院校可以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一方面请校外企事业有实践经验的管理者来为学生介绍人力资源管理实务,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中去亲自感受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环境和实际运作。

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都旨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探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途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可以训练学生对理论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将概念、原理、方法等联系在一起,锻炼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毕业设计是对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是学生在走向职业岗位之前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过程。

最后需要提到的是,在实施本文(二)和(三)的工作时,还要注意二个问题:一是要结合高职院校自身各个方面的条件和实际情况,二是要从本地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市场需求和现实出发,要把“改进”与“加强”相结合,在探索两者契合点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即高职院校要对市场需求进行细分并确定自身的目标市场;明确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的需求,以及本专业毕业生为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自身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的需求。

[1] 傅志明.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01(2).

[2] 孙健敏.迅速发展人力资源专业势在必行[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1(2).

[3] 刘宇柯.加入WTO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

[4] 徐育才.变革时代人力资源管理[J].上海大学学报, 2001(6).

[5] 赵建新.高职高专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8).

G710

A

1008-1151(2010)04-0134-02

2010-01-22

孙林娜(1975-),女,广东揭阳人,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财经系主任,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体系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中国外汇(2019年19期)2019-11-26 00:57:32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1:03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7:48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