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勇良,1955年生,毕业于原杭州大学,现任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0年进入浙江省政府调研室工作,历任省发展研究中心副处长、新疆自治区体改委主任助理以及省体改办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1996-1997年在日本进修。长期从事浙江经济研究,主持和执笔省内多个重大课题研究,多次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优秀社科成果,以及省委省政府党政系统调研奖等奖项。
这些年来,先是我自己动过一个小手术,后来夫人住院两次,去年又经历了一次恐怖的求医过程。目睹一位好医生对于减轻病人痛苦和节约病人费用的主体作用,我突然觉得,名医是整个医疗体系的核心。然而反观我们这几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和研讨,很少有涉及名医机制的,实在是很大的疏漏。
医疗体系的根本目的是治病,医疗卫生体制的目的是让医疗体系有更强的治病功能,至于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目的,则是让更多的人能看得起病。仅就医疗体系而言,是围绕治病而展开的。然而我们拿什么来治病?这当然需要大楼、药品、器械等,但所有这一切只有通过名医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为什么就不能更多一点名医,让名医替更多的人提供保健、治疗疾病、减轻痛苦、节约费用、延长生命呢?这就引出了一个名医机制的问题。
不想当名医的医生决不是一位好医生,名医激励机制的目的是激发每一个医生的潜质。因此,医疗体制应该有一个核心环节,就是要极大地激发广大医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这其中的一点,就是要让每一个医生都具有成为名医的强烈愿望。名医虽然是少数,但如果不尝试一下,怎么知道就一定不能成为名医呢?
这一激励机制有三个要素,一是精神激励,一个名医应该具有较高的社会荣誉和社会地位;二是物质激励,一个名医应该有相应较高的阳光收入,而现行医院薪酬机制显然是不利于名医成长的;三是环境激励,鼓励年轻医生的名医梦及其积极作为,特别是当他不能成为名医的时候,也应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名医是其主观努力和长期培养形成的,名医培养机制是名医的促成器。名医形成需要一个较长过程,没有一二十年的努力,是出不了一个名医的。这就要切忌浮躁,必须着眼长远,周密规划,细微入手,给小医生们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大医院是培养名医的主要基地,专科医院、中小医院亦责无旁贷。名医也应该有多种类型,如门诊专家,即一看你这个人,就知道你得的是什么病的那种医生。还有主刀医生、全科医生、病理分析专家、高水平助理医生等。
应该针对不同需要和不同人才,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建议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和实施名医发展战略与发展规划,同时还要规定现名医必须在若干年后带出若干新名医,如带出的名医多,也可以得全国名医最高奖,如华佗奖或扁鹊奖。当然,也应该把名医培养为精神文化大师,具有很高的个人修养。
名医是宝贵的社会资源,名医共享机制可以让一大批名医进入寻常百姓家。建立医院集团或连锁医院是实现名医共享的一个重要制度设计,通过市场机制让名医进入中小医院。同时也应该建立名医巡回制度,主要目的并不是让名医直接看病,而是让名医集中培训中小医院以及边远偏僻地方的医生。同时应对现在普遍采用的会诊的做法进行制度化,以更有利于增进病人、医生和医院的各自利益。
应该让名医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强化名医效率机制。所以给名医创造较好的物质条件不是一种待遇和享受,而是一种工作环境。名医周围应该有一个团队配合其工作,而名医则是团队核心。这就应该像大学是教授治校一样,医院也应该是名医治院,让名医主导医院的主要工作。还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处理和协调好名医之间的矛盾,不能让他们为杂事劳神费心。
我有一位医生朋友,近几年用很简易的方法创造了一种保全器官的手术,免除了病人术后长期痛苦,现在挂他的号必须在零点以前排队。其实培养一个名医并不难,岁月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是关键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