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链对知识扩散的影响研究
——基于二维信息空间理论

2010-10-19 08:49张学龙王道平
中国科技论坛 2010年12期
关键词:约简信任编码

张学龙, 王道平

(1.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信任链对知识扩散的影响研究
——基于二维信息空间理论

张学龙1,2, 王道平1

(1.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运用Boisot的二维信息空间理论分析了编码和抽象水平较低导致的知识可扩散性程度低,以及知识价值的高度不确定性的难题。分析了在知识管理中知识的流动和扩散要通过信任链来实现,信任链提供了多渠道的传播途径、共享的环境,从而弥补了知识编码和抽象水平低的缺陷,进而提高了知识在不同组织间扩散的速度和知识转移的质量。

信任链;知识扩散;知识管理;信息空间

Abstract:Using the two-dimension information space theory of Boisot,this paper analyzes low degree of knowledge distribution brought by the low level of encoding and abstraction,and the problems of higher uncertainty of knowledge value.This paper analyzes knowledge flow and distribution which can come true by using trust chain in knowledge management;puts forward trust chain provides multi-channel communication and sharing environment,which supplies a gap of low level of encoding and abstraction,and increases the speed of knowledge distribution and the quality of knowledge conversion among different groups.

Key words:trust chain;knowledge distribution;knowledge management;information space

1 引言

在对知识扩散影响因素的研究中,知识扩散氛围的前因归纳为个人因素[1]、领导角色[2-3]、组织软环境因素[4]和组织事务[2],结果主要是组织成员行为对组织整体效能影响。Gee-Woo Bock等从组织个体因素转向了组织整体因素[5],在这种氛围中,员工高度信任组织中的其他成员,知识能够得到自由的流通,合理的失败能够得到容忍,社会准则注入其中。

伴随着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信息经济快速发展,现代组织的知识管理已由过去相对独立的组织内部发展成为多方合作、交互作用的外部知识网络管理阶段。组织内外的网络结构成为成功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也由组织转向了网络。这种转变使得知识的传播与整合变得重要起来。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知识扩散,由于知识编码和抽象水平通常较低,尚未成为一种在社会中广泛使用的标准化知识,最重要的途径是通过信任链构成信任网络,本文运用二维信息理论来解释知识管理过程中信任链对知识扩散的影响。

图1 编码与抽象二维信息空间

2 信任链中的知识运动

2.1 基于编码和抽象的知识分类

Bollinger和Smith提出知识的一种概念:知识可以概括为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学习、研究、观察或者经历而得来的(对事物的)理解、领悟或者精通,它是个人建立在经验、技能以及能力基础上对于信息的理解和翻译[6]。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只有在组织内获得有效扩散才能达到共享进而发挥最大效益,知识扩散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对于组织来说,知识可以概括为组织成员对于客户、产品、程序、失败以及成功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组织内外的网络结构中,组织成员在同外界进行信息交换时,通常进入人的信息识别系统的信号是杂乱无序的,一方面存在着重复或冗余的数据信号,另一方面信号没有明晰的结构。然而人的认知过程是不断剔除重复或冗余数据信号、探索信号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过程。Boisot认为,人类处理信息过程所使用的认知策略主要有编码和抽象二个维度,它们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知识[7]。因此,不同类型的知识可以放到编码与抽象的二维空间中去,用它在这一空间中的位置来表示其知识类型及特点,Boisot称之为E空间。

信息空间理论中的“信息编码”是指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的反复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是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剔除重复或冗余数据的过程。抽象是指在反复的感知分类中,剔除某些并不重要的信息类别,留下某些真正重要的信息类别[8]。编码与抽象的关系及对认知过程的影响可以通过图1来表示。

2.2 信任链

信任是个体或组织通过一系列相互作用所获得的对其他个体或组织的可依赖程度的认识。在信任领域的研究中,Gambett认为“信任是一方期望另一方执行影响本身福利行动的主管概率判断”[9]。Cook和Wall对信任的定义是“一方对另一方的言辞和行为所持有善意并具有信心的程度”[10]。两个定义体现了信任的主观性特点:双方认知和判断是信任建立基础,信任的标准是对方是否执行了己方所期望行为。这种属于交易各方之间社会关系的信任,一般称为“参与方信任”,通常存在于人与人的交往中,带有主观的色彩,语言和行为起到验证和强化作用。

信任作为个人和组织重要的隐性资本,在信任网络中呈现出路径依赖性。这种路径依赖性体现在信任链的形成过程中,信任链体现不同组织间的交互作用,其实质是基于信任的知识流动或知识扩散。组织个体的信任需求是信任流动的动力源,信任链的形成和发展基于组织的信任需求而发生和发展。信任需求或是为了弥补信任差距,或是为了获取互补性隐性资源。对不同要素而言,输入的新信任在组织内部或直接被应用于生产经营中,实现知识共享,提高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组织管理水平;或经消化、吸收与组织储备的信任存量高度集成和有机整合,又产生新的信任。在信任链中,任何一个组织个体均呈辐射状与其他众多组织或个体之间发生信任流动,每一个组织或个体都是网链中的一个节点,每一个节点有可能同时归属于不同的信任链,众多信任链交织成复杂的网链式结构。信任就是在这种复杂的网链中流动,并产生增值。主体之间的联系越广,信任流动的水平越高,信任链越有效。信任链成员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在信任流动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关系网络,因而社会网络也存在于信任链各成员内部和成员之间。信任链中的社会网络是指信任链成员通过成员之间信任流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网络关系来获取稀缺的信任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11]。由三个参与方的信任链构成的信任概念模型如图2所示。

图2 三参与方信任链概念模型

2.3 信任链中的知识运动

从二维信息空间理论角度考虑,新知识的产生是一个对新体验、新经验进行编码和抽象的过程。所以,知识扩散可以被认为是对新奇想法或体验的编码与抽象的扩散过程。无论何种形式的知识运动,其本质都是对知识认知活动的结果。从认知发生的角度来讲,知识扩散过程是一个以新体验、新经验为基础,随着信任链信任程度的高低,借助现有科技知识,将新想法编码和抽象为应用性技术知识的过程(见图 3)。

图3 知识扩散过程的知识运动

在知识扩散过程中,低编码和抽象水平的隐性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新思想的源泉、新知识形成的基础。在隐性的未编码的知识中包含着探求的规则或者启示性的内容,在表述问题和因素的时候,就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思路[8]。隐性的未编码的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其包含了对问题出现及问题探求的许多感知与直觉,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判断与探求,如果能激发这种未编码知识,并且通过信任机制,使未编码知识在不同组织间更好地流动与扩散,交流与共享,那么未编码的知识就能导向问题的解决,从而转化为编码知识,形成新知识。

3 信任链中知识扩散的难题

造成知识扩散难题的直接原因在于知识的编码与抽象水平低,而知识的编码与抽象水平一方面受到知识属性的制约,另一方面即使知识是可以编码和抽象的,也取决于对知识进行编码和抽象的成本——收益。如果实际编码和抽象水平较低,其成本首先是信息量的流失。在知识沿着编码轴向上移动时,必然会舍弃掉一部分数据。低编码和抽象水平给知识扩散带来了两个难题:第一个难题是知识的可扩散性程度较低,第二个难题是编码和抽象水平低导致知识价值的高度不确定性。如果知识的价值高度不确定,则接收者进行认识交易的积极性会受到挫伤。而一旦接收者不愿意进行信任交易,则知识扩散的需求动力就消失了。知识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高的认识投资风险,使知识的交易过程中产生了很高的交易费用,从而会阻断知识的扩散。

在知识扩散过程中,信任交易主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和履约困难两个难题。

当知识处在E空间的左下方,离原点较近时,知识的价值是不确定的,即在知识扩散的初级阶段,也是信任链建立的开端阶段。在这个阶段,由于编码和抽象的水平都较低,使得组织间在知识扩散过程中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称,产生的噪音使得知识更加不确定,知识的模糊程度也就越大,增加了信息搜集的难度和成本。

对于信息不对称这一难题的解决,可以简述为:知识扩散的双方通过更深入的沟通,使得信任链成员间能够利用更多的沟通渠道和沟通媒介,不同沟通渠道和媒介传递信息的能力是不同的。组织成员间互动频繁,且会具有一定的交往历史,进而形成了一定的信息积累,最大可能地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而且,关系强度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关系强度越高,对方越值得信任。在知识扩散过程中,尤其是隐性知识扩散的过程中,如果知识扩散的信任链成员间没有足够丰富的沟通渠道和媒介,那么提供方要想准确并且迅速地将知识转移给接受方是很困难的[12]。因此,多扩散渠道和环境共享机制的建立为知识扩散的质量和速度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从知识提供方的角度来说,“为了在双方之间转移知识,提供方必须将所转移的知识用一种接受方能够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13]。因此当所转移的知识非常模糊和复杂的时候,提供方就不得不运用传递信息能力较强的渠道和媒介。从知识接受方的角度来说,让提供方明白自己的问题是寻求知识的第一步,而要想向提供方清楚地表达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往往并非容易的事情,一方面因为接受方有时候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所面临的问题[14]。

从契约履行的角度来讲,声誉是一种履约资本,在信任链中,声誉提高了信任链的信任强度,进而能够降低知识接收方所面对的知识价值不确定性和风险,促进了知识的流动。基于情感的声誉机制以及知识扩散嵌入于情感关系都可以抑制信任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知识扩散中接收方所面对的不确定性和风险[8]。

Reagans和McEvily研究指出管理者对于同行的基于情感的信任水平与管理者与同行之间相互沟通的频率呈正相关关系[12]。知识扩散双方相互间的信任,能够促进双方间沟通频率的提高,从而双方在现有关系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关系,双方关系的复合性加强,双方沟通的带宽更宽,交流的内容更为丰富,从而往往超出工作范围,开始交流对工作领域之外的其它事件、问题的看法,而双方更频繁、深入的沟通,势必会促进知识转移[13]。

4 信任链中加快知识扩散速度的途径

4.1 知识属性约简和类别划分

在编码和抽象的二维信息空间中,当编码和抽象处在较低的水平时,知识属性多样且类别难以区分,呈现出许多类别中的多属性的特点,且在传递和扩散过程中,容易产生噪音,而且此时组织间的信任也处在较低的层次上,更增加了知识扩散的难度,为最大可能地消除信息冗余程度并弥补噪音存在的缺陷,可通过建立知识多扩散渠道和环境共享机制,对知识属性进行约简和知识类别划分,可以解决知识可扩散程度低这一难题。

在属性约简上可以采用粗糙集(RS)方法,将原始数据进行离散化,计算属性的依赖程度和量化属性权重,提取对知识起较大影响作用的属性,缩减知识属性的复杂性,得到约简后的属性集。在进行类别划分时可以采用支持向量机(SVM)方法,利用SVM强大的分类能力进行类型的区分与预测。

如某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时对协同创新客户进行选择,该企业选择协同创新的客户的标准为:性别、年龄、沟通容易度、产品使用经验、个人信誉、所在地理位置、参与积极性、信息反馈能力、教育层次、计算机水平共计10个指标,选择与企业有过协同产品创新经历且企业投入其中资源较均衡的65个客户。使用RS方法对属性约简后的关键属性集为沟通容易度、产品使用经验、个人信誉、参与积极性、信息反馈能力和计算机水平共6个指标,比约简前少了性别、年龄、所在地理位置和教育层次这4项指标,同时利用SVM分类能力对这65个客户进行分类,最后得到的分类结果的正确率不小于没有进行属性约简直接分类的正确率,这说明使用约简后的6个指标进行客户分类,降低了运算的复杂度,计算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4.2 确定知识信任交易价值

知识的可扩散性程度较低、编码和抽象水平低导致知识价值的高度不确定性,而组织间重复博弈形成的稳定信任链,可以解决知识价值不确定的问题,同时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履约困难这两个难题。

在信任链中,组织成员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重复性是他们进行知识扩散与共享的特征,他们之间的博弈具有典型的重复性,下面用“囚徒困境”的博弈论模型来说明信任链中信任对知识扩散的影响机制。

组织A和组织B在一次博弈中的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在该博弈模型中,组织A和组织B可有两种选择策略——信任与不信任,很显然,在一次性博弈中,组织A和组织B的最优策略都是 “不信任”,双方的交易后的收益各80单位。要是他们都选择“信任”,可以实现双边交易后的收益各自为100单位。他们都希望双方合作,但是又怕对方欺骗,就会考虑对方的动机,于是会陷入“囚徒困境”。在一次性博弈中,某方被欺骗后就无法选择进行报复,因此明智的选择就是选择“不信任”的策略。而在重复博弈中,就会有所改变,博弈的后续参与要看过去的行为,这样他们双方就预测对方的下次行动,并建立相应的合作信誉和不信任报复,而信任关系能给双方带来长远、稳定的利益。

表1 组织A与组织B在一次阶段博弈中的收益矩阵

由以上分析可得,在知识的编码与抽象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对信任链成员知识扩散有着积极的作用,合作关系也呈长期且具有稳定性,信任链的绩效也相应改善。因此,二个信任参与方的信任链中,高水平知识编码和抽象的知识扩散模型如图4所示。

图4 高水平编码与抽象知识扩散模型

4.3 规范知识共享机制

沟通是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之间对有用而及时的信息的共享,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是成员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先决条件。由于成员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且成员在合作过程中容易产生防卫心理和机会主义倾向,这就需要建立良好的信息网络,保持沟通渠道的通畅,多方式、多层面地加强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成员间能充分及时地进行信息共享与传递,提高信任链运转过程的透明度,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知识共享不仅可以强化信任链中组织间的相互依赖,还有助于提升信任链的整体竞争力,最终强化组织间的信任。如摩托罗拉公司利用其下属的摩托罗拉大学为客户提供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而世界最大的啤酒公司安毫泽-布施公司则利用“布施学习中心”为950多位批发商提供战略规划、财务管理、销售技巧和库存控制方面的培训。这些方式无疑有利于组织间经营管理方式的一致性,在促进相互信任的同时,加快了组织间知识扩散的速度。

4.4 动态评估信任链上的组织成员

不同的组织成员间信任链构成了一个动态网络,虽然通过约简属性、划分类别、确定知识价值和规范知识共享机制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强化组织间的信任,但这些因素会受到动态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这绝非是一劳永逸的过程。通过对信任链上的组织成员的动态评估,可以强化或修正前期对知识扩散程度的深入了解,完善信任的规范性制度,并据此动态调整合作管理机制,最终保证信任关系的不断强化,积累更多信任资本,降低组织成员间合作中的协调成本,使得知识运动到信息空间E的右上方,提高知识编码水平和抽象程度,加快知识扩散的速度,提高知识扩散的质量。

5 结束语

在不同组织间知识扩散的过程中,无论是知识本身的属性还是对知识进行编码和抽象的成本——收益都决定着这些知识大多要停留在Boisot信息空间E的左下部。这时,多扩散渠道和环境共享机制的建立为知识扩散的质量和速度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在知识管理中,当信任越来越成为一种链式甚至网络结构行为的时候,信任链中信任的强度对于信任链的构建及效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一结论的启示就是: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组织应该提高对信任链的重视,并积极地开发信任链的潜力,才能提高知识扩散的速度和质量。

[1] Schneider B.,Hall D.T.Toward specifying the concept of work climate:a study of Roman catholic diocesan priest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72(56):447-455.

[2] Celia Za’rraga,Jaime Bonache.Assessing the team environment for knowledge sharing:an empirical analysis [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3,14(7):1227-1245.

[3] Ogbonna E.,Harris L.C.Leadership style,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UK compan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2000,11(4):766-788.

[4] Dickson M.W.,Smith D.B.,Grojean M.W.,Ehrhart M.An organizational climate regarding ethics:the outcome of leader values and the practices that reflect them[J].Leadership Quarterly,2001,12(2):197-217.

[5] Gee-Woo Bock,Jae-Nam Lee,Robert W.Zmud,Young-Gui Kim.Behavioral intention formation in knowledge sharing:examining the roles of extrinsic motivators,social-psychological forces,an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J].MIS Quarterly,2005,29(1):87-111.

[6] Bollinger A.S.,Smith R.D.Managing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as a strategic asset [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01,5(1):8-18.

[7]布瓦索著,王寅通译.信息空间——认识组织、制度和文化的一种框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48-150.

[8]李伟,刘军,董瑞华.关系网络在技术创新知识流动过程中的作用——基于信息空间理论的视角[J].科学管理研究,2009,4(2):68-71.

[9] Gambetta D.G.Can We Trust Trust?D.G.Gambetta(Ed.),Trust[M].New York: Blackwell,1988,213-237.

[10] Cook J.,Wall T.New work attitude measures of trust,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and personal need fulfillment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Psychology,1980,(53):39-52.

[11]刘善球,王月平.“信任链”在科技型企业家社会网络中的作用机理诠释[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1):120-121.

[12] Gulati R.Does familiarity breed trust the impicaitions of repeated ties for contractural choice in alliances [J].Academy of Mangement Journal,1995,(38):85-112.

[13] Reagans R.,McEvily B.Network structure and knowledge transfer the effects of cohesion and range [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2003,(48):240-67.

[14]高祥宇,卫民堂,李伟.信任促进两人层次知识转移的机制的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3):394-98.

(责任编辑 胡琼静)

The Impact of Trust Chain on Knowledge Distribution based on Two-dimension Information Space Theory

Zhang Xuelong1,2,Wang Daoping1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Beijing 100083,China;2.School of Business,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C962

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872010);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7BFJG185)。

2010-05-18

张学龙(1978-),男,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

猜你喜欢
约简信任编码
基于粗糙集不确定度的特定类属性约简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
近似边界精度信息熵的属性约简
实值多变量维数约简:综述
广义分布保持属性约简研究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