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尘封的历史
——北京老医院访踪·普仁医院篇

2010-10-18 06:37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0年19期
关键词:北京市医院手术

▲1970年在胡同里的“北京市第四医院”

提到京城的医院,更多人会想到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天坛医院等,它们渊源深厚、声名远播,令无数患者慕名前往。然而,现在的普仁医院、隆福医院、潞河医院等,曾经沉郁流芳的历史,辉煌不凡的过往,抑或湮没、抑或沉淀,早已鲜有人问津。

不一样的“出身”

聊起普仁医院的历史,现任院长可立志津津乐道。这段曾令“普仁人”无限荣光的院史,揭示了它独特的“身世”——一个“混血儿”。

据可立志介绍,北京市普仁医院始建于1900年。当时,以英美为首的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英国在哈德门外建立了一所军医院,旧址在珠营胡同。1901年,英军医院改名为普仁医院。之后,在诸多政权更迭中,曾陆续更名为“北平市立第四医院”、“北京市第四医院”及“北京市普仁医院”,迄今已有110年的历史。百年沧桑,镌刻历史,最初建成的普仁医院隶属英国基督教会,当时主要服务对象是英国侨民。

1931年3月,英国驻华大使馆从香港汇丰银行取出庚子赔款中的10万元,在外八区抽分厂(现崇文门外)购置空地20余亩,于1933年建成一座二层小楼,因其建筑费用是庚子赔款的一部分,故又称“庚子楼”。当年的庚子楼平面呈丁字形分布,楼顶在交汇的部分衔接自然,坡度和谐舒缓,楼顶是排列疏密一致的灰筒瓦,楼檐的滴水瓦片上朵朵莲图彰显清新秀雅之态。据可院长介绍,经过数次改造,当年的庚子楼旧址现已修建了新的病房楼。

1933年3月,以庚子楼为全部建筑的新普仁医院建成使用。由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委托白子明为院长,管理医院事务。当时医院有职工30余人,病床50张,每日门诊量约100余人次,设有药房、化验室、手术室等医技科室,在当时外八区属—流。

“颠沛流离”中回归

困顿的经济、动荡的年代以及诸多“政治意外”,普仁医院也曾一度迷失,出现了一段长久的“空窗期”。

1941年“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医院由日本人接收,改为卫生试验所,几乎中断了其医疗服务。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医院由国民党北平市卫生局接管,并改为“卫生实验所”,主要开展食品检验工作。自此,医院在医疗服务的道路上彻底“被迷失”。

1947年初,国民党北平市卫生局委派北平医院(现北京医院)在卫生实验所附近设立了北平医院分诊所,由时任北京医院护士监察员的林菊英负责。1948年初,北平医院在此借用十余间房,建起病房,设6张床位,增添工作人员10余人,并将分诊所改称为“北平医院分院”,重归其医疗服务职能。

1949年2月,北平解放后,中共北平市公共卫生局委派军管会接管北平医院分院,将北平医院分院改名为“北平市立第四医院”,隶属北平市公共卫生局。

上世纪50年代,北平市立第四医院的规模不断扩大,病床增至近百张,安装了手术室专用电路和电铃,开始冷藏少量的血液,解决了部分重症手术和急救用血问题,建立了门诊化验室。门诊部扩建到600平方米,门诊和病房分开,成立了儿科病房。全年门诊量接近10万人次。业务上也相继成立了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保健科等。内科也细分为心肾、消化、结核三个组。外科业务迅速发展,当时的院长陈海辰将留学日本的医师王保粹调入医院,任医务主任兼外科主任,已能做开胸食管癌切除手术及腹部各种大手术,静脉麻醉得到临床应用。耳鼻喉科开始收治住院病人并开展了扁桃体摘除手术、上颌窦根治手术及筛窦开放、中下膈部分切除,塌鼻矫正等手术。当时妇产科收治产妇很多,大兴县、朝阳区乃至通县有些难产病人都送到普仁医院。当时的妇产科只有36张床,住院高峰时曾一个月住了336人,有时两个产妇住一张床,铺上床垫的走廊里也住着病人。

“北京市第四医院”

谈到医院的发展,可院长坦言,医院真正的“辉煌”出现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

▲法拉钠省省长在官邸接见并宴请中国医疗队(后左三为省长,左四为使馆参赞)

▲外国专家观摩医院手术

1958年,北平市立第四医院更名为北京市第四医院,划归到崇文区卫生局管理。据可院长介绍,当时的医院建在被称作“崇文区健康里”的一条胡同里,即现在病房楼的位置。

上世纪60年代初,在向慢性病进军的号召下,医院联合基层工厂在内的17家单位成立了慢病快治领导小组,开展关节炎、神经衰弱、高血压、椎间盘突出、腰腿痛、盆腔炎、砂眼、龋齿等各种医疗活动。困难时期还建立了浮肿专台。内科开展了肝脏穿刺术,外科开展了门腔静脉吻合手术、胃切除手术及腰椎结核开胸清除病灶。口腔科开展了颌面部整形手术(唇裂、颚裂,面部肿瘤的瘢痕)。另外还增设病理科、肠道门诊、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儿科医务人员在崇文区抢救麻疹、肺炎患儿的工作中,对于皮疹消退的危重肺炎患儿,采取了人工冬眠疗法,对合并喉炎患儿采取了吸氧冬眠、杆菌肽雾化喷喉治疗,未经气管切开,使病情得到了控制。临床各科室开展了17个新项目,如全麻下推拿治疗椎间盘脱出症、电吸人工流产术、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胆道造影及胆道蛔虫症的确诊、中药治疗尿毒症、手外伤手术、手部整形、肌腱断裂的缝合、神经吻合手术等。

1966年初,崇文区区政府将坐落在医院正西方的新华染料厂迁出,把该厂占用的近3000平方米土地归为北京市第四医院,并拨款20余万元进行门诊扩建。此时的北京市第四医院也因数次“重量级”接诊任务而闻名遐迩。

1969年2月27日,一位名叫乔廷敏的28岁针织女工,第二次妊娠于7个月的时候,因腹部迅速增大,特别膨隆,经医院确诊为四胎妊娠。分娩第一胎,男孩,重2斤7两;陆续娩出二男一女,医院为此成立了新生儿专护小组,对4个新生儿开始了精心护埋,四胎妊娠全部成活,这个病例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十分罕见的。周总理知道后,亲自打电话表示慰问,并令医院呈报此事。

1970年,门诊部扩建完毕并交付使用,医院总面积达到6000平方米。北京市第四医院地址也正式注册为崇文门外大街100号。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北京市第四医院接到上级指示后,只用一天时间就建立了一个容纳70张病床的野战分院,抽调20多名医务人员把60多名伤员转移到野战分院,100多名医护人员利用晚间挨棚挨户地送医送药。8月3日,中共中央派慰问团慰问伤员,乌兰夫副委员长、杨俊生政委来到北京市第四医院,转达了毛主席、党中央对伤员、医务人员的关怀。

1978年12月,中国援助几内亚医疗队在当地开展的医疗救助受到了几内亚卫生部的称赞,杜尔总统的夫人在总统官邸接见了中国医疗专家。当时,为了及时把感谢信送到中国大使手中,时任中国医疗队医务组长、内科主治医师周惠印曾搭乘杜尔总统的专机前往首都。

1980年,崇文区卫生局决定将北京市第四医院与花市医院合并。医院将妇产科搬至花市大街75号(原花市医院)。1981年,院长王保粹从日本引进静脉高营养技术,通过静脉大血管输入高分子营养液,解决手术后患者不能进食的问题,这在当时的北京尚属首家。

1983年,医院进一步拆迁扩建,门诊楼前置,工作人员分流到三个机构,分别是现在的体育馆路医院(当时是崇文区精神病防治所)、花市医院和蒲黄榆门诊部。直到1993年,医院才结束“分散作业”的局面,基本形成了现在的格局。但是,这长达十年的拆改耗费了医院大量精力,曾经与之学科齐头并进的其他兄弟医院已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它却“掉队”了。

1987年,可立志来到北京市第四医院内科工作,他见证了上世纪90年代末医院的大步跟进,新病房楼、门诊楼、医技楼、保健楼、综合楼等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医院占地面积达到2万平米。北京市第四医院已发展成为学科齐全、设备先进、技术精良、人才众多的二级甲等医院。

1990年,北京市第四医院作为北京市唯一一家接受亚运会场医疗任务的区级医院,组成一支亚运医疗队,成功抢救并安全转送了突发“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塞”的亚网联主席川庭荣先生。时任副院长的周惠印受到了江泽民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重归“普仁”

医院的文化建设,更多类同于企业的文化经营,尤其在当下医疗服务市场化日益凸显的今天。一种文化的构建和标注,往往会形成一种无形资产、一种独立品牌,也会从意识上凝聚一种向心力。无疑,这是发展的源泉。对此,可院长也有着深刻的认识,因为普仁医院也经历了这样一种文化“回归”。

2000年3月19日,崇文区卫生局召开了崇文区第二人民医院全体职工大会,崇文区第二人民医院正式并入北京市第四医院。2000年正是医院建院100周年,当时的院长何平经过大范围的民主调研,决定恢复“北京市普仁医院”的名称,以此来传承“普仁”的百年文化。同年9月8日,医院由“北京市第四医院”更名为“北京市普仁医院”。

猜你喜欢
北京市医院手术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手术之后
萌萌兔医院
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围手术处理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
中西医干预治疗腹膜透析置管手术围手术期10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