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习辉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内一科,广西桂林 541004)
静脉输液是治疗各种疾病的主要给药途径之一,也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在临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占有重要地位。临床护理工作中,因长期大量静脉输液,患者自身血管脆性较大、留针局部固定或保护不当以及操作者穿刺水平、输注药物性质等各种原因,输液外渗时有发生。外渗药物可使局部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引发静脉炎。据报道,有近80%的输液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静脉炎,轻者造成局部肿胀、疼痛,重者皮下组织坏死,导致功能障碍[1]。这不仅给患者造成了精神和躯体上的痛苦,也给治疗工作的连续性带来了难度,临床上处理输液外渗的常用方法是用33%硫酸镁湿敷,此方法对单纯性药物外渗引起的水肿效果尚佳,而对外渗引起的局部炎症效果并不理想。2005年7月我科试用三黄散外敷治疗输液外渗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效果好,现将2005年7月~2008年12月笔者分别对输液外渗病例采用33%硫酸镁湿敷及三黄散外敷的对照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选择2005年7月~2008年12月本科静脉输注极化液、抗生素、化疗药等外渗引起的局部凹陷性水肿、疼痛、灼热且局部红肿面积在3 cm×3 cm以上的住院病例8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67.5岁。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中,男18例,女11例;平均年龄70岁,所用药物为我院自制的三黄散。对照组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5岁,所用药物为33%硫酸镁。两组患者均无全身水肿,液体外渗部位发生在手背、手腕、手臂,在年龄、性别、药液方面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三黄散成分为大黄、黄连、黄芩按照1∶1∶1的比例配制,研成粉末后备用。33%硫酸镁为市售品。
由于输液外渗后,发生局部红肿、疼痛,观察组立即用三黄散加温开水调成糊状均匀涂于无菌纱布上外敷于局部,范围根据胀痛的大小而定,外面用胶布固定,次日重新更换药物,对照组常规用浸有33%硫酸镁的无菌纱布湿热敷于外渗局部,范围根据胀痛的大小而定,15 min更换敷料1次,共敷30 min,气候寒冷时在敷料上加热水袋,以保持敷料温度,并严密观察热湿敷部位皮肤情况,以免烫伤,每日热湿敷2次。外敷时间均为2 d。
有效:敷药48 h内,局部红肿、疼痛消失或范围明显缩小为有效。无效:敷药超过48 h,红肿范围或疼痛不变者为无效。
观察组用三黄散外敷之效果优于对照组用33%硫酸镁湿敷(χ2=7.1,P<0.01),见表 1。
表1 两种方法外敷效果统计(n)
硫酸镁为高渗溶液,具有相当强的收敛作用,能吸收组织中水分,为治疗药物静脉渗出的传统用药,33%硫酸镁湿敷外渗局部,可引起神经肌肉的传导发生阻断而使周围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促进外渗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减轻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2]。因其高渗作用能促进组织水肿消退,从而减轻水肿对局部组织的损伤[3]。但硫酸镁湿热敷只能用于血管通透性高而引起的外渗,对于高渗液渗漏者,可加重组织脱水,且硫酸镁遇冷后易结晶而降低疗效[4]。采用33%硫酸镁热湿敷胀痛部位,配液和更换敷料比较麻烦,而且对小儿和年老感觉障碍患者存在危险因素,需注意温度,避免烫伤皮肤。三黄散对皮肤无刺激,是中药散剂,适用于各年龄段的患者。实验组患者使用后明显感觉局部清凉、疼痛减轻,镇痛消肿效果均优于传统治疗组。
三黄散其主要成分中的大黄具有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作用,而黄芩、黄连则分别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湿热的作用[5],与大黄协同,具有很强的消炎、止痛、消肿作用,从而使外渗药物所致的炎症反应迅速得到改善。三黄散取材方便,价格低廉,操作简便,使用安全,毒副作用小,医院门诊也可开展这方面的治疗和护理。其效果明显,患者易于接受,确有推广使用价值,故静脉输液外渗时可使用三黄散外敷。
[1]薛雅卓,张敏,付霞,等.外敷治疗外周静脉输液外渗致肿胀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13):1209.
[2]周自永.王世铮.新编常用药物手册[M].3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48.
[3]韩雪玲,胡淑芳,张文香,等.甘露醇外渗后局部组织损伤处理的实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4):260-261.
[4]朱炜琴.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及处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9):543.
[5]郑占虎,董泽宏,佘靖,等.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第一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364:3930-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