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
一直以来,投资基金都是证券市场上的“不死鸟”,只有“生”而没有“死”。不过,基金“不死”的神话如今有望被打破。据8月5日《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证监会和银行将不再“护犊”。目前,证监会已对部分基金公司进行口头通知,在博时大中华亚太精选之后将不再允许新基金延长发行期限。这意味着,如果发行期结束新基金还未能达到“2亿份”的成立下线,将出现无法成立的情况。同时,几大银行也已约定集体放弃对有清盘风险基金的“打捞”。这也意味着净资产值达不到5000万元的基金,将会按照《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规定,进行清盘。
证监会和银行不再为投资基金“护犊”,“两肋插刀”,这在以前是不曾有过的事情。投资基金作为证监会的“特保儿”,一直受到证监会的呵护。不仅在基金管理费的提取上,给了投资基金一个铁饭碗,让投资基金旱涝保收;而且在基金发行上也是大开绿灯,让那些在规定的发行期限内达不到成立下线“2亿份额”的基金,通过延长发行期限的方式来最终达标。而银行作为托管行,也总是为那些在清盘线附近挣扎的基金提供资金帮忙,使这些期临清盘的基金一次次逃过清盘的命运。
但证监会与银行方面的这种呵护,显然是不利于基金业的健康发展的。一只新基金的发行之所以会被市场冷落,除了发行时机的选择上存在问题外,更重要的是与投资者对该基金管理人的理财能力不认同有关,或者与投资者对该基金产品的设计不认同有关。如果这样的基金没有发行出去,这不仅是对投资者投资意愿的一种尊重,更重要的是可以促使基金公司反过头来重视投资基金的投资能力问题,以及注意基金产品设计的合理性。但由于证监会的呵护,通过延长发行期限,这样的基金最终推出来了,结果应该解决的问题被掩盖,这如何有利于基金的健康发展呢?同样地,一只基金沦落到清盘的地步,显然也与该基金的理财水平不佳有关。而既然缺少理财能力,那么这样的基金被清盘也是天经地义的。但由于银行方面的“帮忙打捞”,结果使得这些基金得以侥幸逃脱清盘的命运,其苟延残喘的结果,只能是使基金持有人的利益进一步受到损害。因此,让这样缺少理财能力的基金苟活着,还不如让它早死早投胎。
当然,证监会与银行方面对基金的这种呵护,也是有其苦衷的。毕竟证券市场的大扩容,离不开机构投资者队伍的发展壮大。而基金大发展,是机构投资者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力量。所以,很长—个时期,证监会都是在超常规地发展投资基金。为了尽决发展壮大投资基金的规模,所以这才有了证监会对投资基金近乎溺爱的呵护。但这种呵护终究是不利于基金的健康发展的,因而也只是阶段性的措施。如今,当投资基金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的时候,证监会终于联手银行方面,要解决基金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某些弊端了。可以说,证监会不再允许新基金延长发行期限,银行方面不再为老基金“兜底”,这是基金业发展到—定阶段的必要结果。毕竟基金业不能只满足于做大,更重要的还是要在做大的基础上做强,提高基金业的竞争力。
而证监会和银行不再为投资基金“护犊”,进而“两肋插刀”的做法,显然是有利于基金业走向强大的。不论是新基金的夭折也好,还是老基金的清盘也罢,遭受打击最大的将是那些理财能力不强的基金公司。如此一来,这将促使这些基金公司静下心来,狠抓基金公司的理财水平,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一味追求基金规模,进而一味重视新基金的发行。因此,面对证监会与银行方面“不护犊”的新政,基金公司如果不重视投资能力的提高,别说新基金的发行面临困境,就是老基金电将面临着清盘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基金公司要做大做强,就必须提高投资能力,这不仅是广大投资者之福,也是基金业本身之福,基金业的发展也将因此而步入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