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美芳
资源枯竭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文/张美芳
资源枯竭煤炭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市场竞争,走出资源枯竭关井停产的宿命,实现企业基业长青,这是众多资源枯竭煤炭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徐州矿务集团是具有128年煤炭开采历史的大型国有企业,面对资源衰竭、矿井衰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等发展难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转型振兴为目标,全面实施走出去创业和引进来开发战略,全力推进煤业转移、业态转型、资源再生、生态再造,百年老矿正在经历由衰到兴的华丽转身,走出了一条转型振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资源是资源型企业的生命线。对煤炭资源枯竭的企业来说,尽管在资源上不占优势,但拥有成熟的煤炭开采技术和丰富的产业技术人力资源,仍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加快煤业转移,在资源富集区寻求接替资源,应是资源枯竭企业实施战略转移的重要举措之一。
一是做实做大异地煤炭基地。作为资源枯竭的煤炭企业,应抓住国家煤炭工业整合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管理、技术、人力资源等优势,加强与富煤省区的政府和企业合作,通过战略联盟、重组整合等形式,加大异地煤炭资源开发力度,建设异地新的煤炭生产基地,实现战场和人员双转移、产业和效益双接替。
二是建设行业一流品牌矿井。井型大型化、设计最优化、装备重型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矿区生态化是大型现代化矿井发展方向,也是煤炭企业追求的目标。在推进煤业转移、新建异地矿井过程中,不能复制衰老矿区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模式,必须导入全新理念,在设计、装备、技术、管理上达到同类型矿井领先水平,走安全高效、高产高效、绿色低碳之路,促进生产方式转变。
三是做精做优本部煤炭业务。本部煤炭做精做稳做大是企业转移发展、转型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推进煤业向外转移,并不是放松本部煤炭生产要求。因此在煤业转移的同时,要统筹好内外两个战场,尽最大努力避免本部产量下降过快,狠抓本部煤炭质量管理,生产销售附加值高、适销对路的煤炭产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剩余煤炭资源的价值,为煤炭主业转移创造条件。
能源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产业链的竞争。煤炭企业要改变“一煤独大”的单一产业结构,围绕延伸煤基产业链,发展煤、转化煤、拓展煤,推动产业大角度转型,实现关联多元化发展。
一是推进煤炭生产基地向新型能化基地转型。煤炭生产处于产业链的上端,单纯搞煤炭生产既不符合国家煤炭深度转化、综合利用的要求,也不利于在企业内部构建效益互保、风险互消的产业体系,企业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会大大削弱。煤炭企业应变革发展理念,逐步由产煤、供煤的产业链价值低端向煤电、煤化工等产业链高端发展,推进煤炭深度转化,建设以资源梯级利用、产业循环提升、企业关联集群为特征的新型能化基地。
二是推进资源粗放利用向循环利用转型。实行循环发展是煤炭企业产业转型需要坚持的原则。一方面,围绕煤炭开采,做强两头业务,做宽周边产业,形成集矿井建设、装备配套、煤炭开采、技术服务、煤炭产品深度加工、资源综合利用于一体的产业大循环。另一方面,按照资源“吃干榨尽”目标,加快发展矿区小循环,提高煤矸石、煤泥、矿井水、低浓度瓦斯等综合利用水平。实现循环利用由浅循环向深循环转变,由物理循环向化学循环转变,由短窄循环向长宽循环转变,由低附加值循环向高附加值循环转变。
三是推进非煤产业由分散的作坊式经营向规模化的产业集群转型。非煤产业布点多、规模小、效益低,是徐矿集团非煤产业的发展现状。破解这一难题,需要围绕主营业务实施大项目快速改变结构,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换代,鼓励中小企业跨单位重组整合,通过租赁、托管、接受兼并等形式,参与大型企业集团的分工合作,全面提高产业集中度,使非煤企业由分散、低效、关联度低的产业发展方式向集约型、节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徐矿集团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土地、房产、劳动力等有形资源和品牌、技术、信誉等无形资产较为丰富。为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徐矿集团充分挖掘一切资源潜力,让它们参与到生产过程和市场化运作中,实现资源再生、价值重建。
一是盘活存量资源。按照“整体考虑、区别对待、分区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采取产业培植、土地置换、内涵扩展、加强管理、有效合作等综合措施,最大限度盘活衰老矿区的土地、房产、自营铁路、闲置设备等存量资源。
二是开发人力资源。徐矿集团劳动力资源丰富,用好了就是财富,用不好就是包袱。近年来,通过整合和关闭小企业,精简岗位工作人员,依靠人力资源专业化公司相互调剂余缺人员,建立专门培训机构培训在岗和再就业人员,最大限度地把富余人员减下来、培训好,集中优质人力资源,开展大规模外出创业活动。目前徐矿异地创业人员达12000多人,这样不仅减轻了企业负担,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把包袱变成了财富。
三是放大无形资源。品牌、技术等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一大财富。徐矿集团从提高无形资产的资源意识入手,依法保护、多渠道运营技术、管理、品牌、商誉、采矿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并积极推动无形资产与有形资源的结合,开展大合作、大物流、大营销、大劳务、大租赁,使无形资产发挥有形效益。
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力度,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国有企业应尽的责任。在治理历史遗留采煤塌陷地过程中,徐矿集团按照“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居则居”的新思路经营老矿山,把发展新项目、改善矿区住房条件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把生态萧条的采煤迹地变成了功能性休闲度假园和环境优美的矿工集中居住区。
一是把生态修复与发展新项目相结合。兼顾生态和效益,在修复生态的同时积极发展工业旅游项目,使生态修复的过程成为美化城市、造福社会的过程。其中,中德合作的生态示范项目九里湖风景区已建成,将市郊的采煤塌陷地整理成湖,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大幅提升了城市品位,成为市民休闲锻炼的好去处;以权台矿1600多亩采煤塌陷地为中心的潘安湖万亩生态运动区项目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集休闲、娱乐、商务、餐饮于一体的功能性生态度假村。
二是把生态修复与棚户区改造相结合。徐矿集团按照“分散向集中转移,矿区向城区转移”的要求,将矿区58.3万平方米棚户区全部拆除,利用关闭矿井和工业广场及其他自有土地,分五个大的片区,投入18.5亿元共集中新建100万平方米棚改定销房,并按照市政建设要求完善配套设施,美化周边环境,实现了矿区面貌和矿工住房“灰转绿、散转聚、低转高”的目标。
三是把生态修复与建设新农村相结合。村庄搬迁、采煤塌陷地治理与农民利益休憩相关。徐矿集团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村民的沟通,在大幅提高征迁补偿等四项标准的同时,把土地复垦、村庄搬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大规模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既节约了土地,加快了城镇化建设,也美化了矿区环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
(作者单位:徐州矿务集团)
(责任编辑:庞永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