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寻梦(四)
——宁波市流动人口调查

2010-09-29 08:56郝敬堂
中国工人 2010年11期
关键词:务工人员宁波市雷锋

郝敬堂

都市寻梦(四)
——宁波市流动人口调查

郝敬堂

梦里情怀二:清洁工徐辉的“马路”情结

“扫马路也要扫出个样子来!”,这句朴实的话出自环卫工徐辉之口,虽然算不上什么警世名言,可它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在宁波几乎是妇孺皆知。

2004年,这是一个让徐辉骄傲的年份。这一年,他十分荣耀地获得“宁波市首届外来务工明星”称号,那张身披绶带站在领奖台上的大幅照片登在报纸的头条位置上,他第一次被宁波人所认识。

2007年,这是一个让徐辉感动的年份。这一年,他被宁波市评为劳动模范,成为首批落户宁波的外来务工人员;这一年,宁波市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他荣幸地成为给市长颁奖的嘉宾;这一年,他受市长毛光烈的邀请,走进市政府办公大楼,听取《政府工作报告》的修改意见。

2008年,这是一个让徐辉自豪的年份。这一年,他被推选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这一年,作为外来务工人员他当选为省人大代表;这一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徐辉保洁班”公开亮相,成为宁波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就是徐辉,一个扫马路的清洁工人,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身上却有这么多荣誉的光环。凭着一把扫把,他披星戴月,扫走垃圾,扫落星辰,扫出满地金黄。

坐在笔者对面的徐辉,西装革履,扎一条十分考究的“金利来”领带,一身都市“白领”的打扮。

44岁的他,从外表看比实际年龄小一些,身材保持得挺好,写在脸上的表情呈现出的是幸福和自信。

徐辉,安徽芜湖人,农民,2001年6月来宁波打工,从事环卫工作已经8年。

在家当农民时,他沿袭的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的生活模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农民到农民工,从种庄稼到扫马路,他的生活模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日出而息,日落而作。

也不知为什么,自从来到宁波,他被这个有爱心的城市所吸引,从而改变了冬去春来的“候鸟式”的打工方式,在这里扎下根来。也不知道为什么,他竟然喜欢上了这份又脏又累的工作。

每天3点半起床,4点钟上班,天天顶着星星出勤,又踩着星光回家,天天如此。无论风霜雪雨,无论烈日炎炎,总是和马路为伴,8000平方米的责任区每天要打扫得干干净净。

徐辉的工作段是老城区,居民多,店铺多,保洁任务也重。一天,两位打扮入时的小姐从超市出来,站在公交车站候车,每人手里拿着一包瓜子,一边谈笑风生地嗑瓜子,一边是天女散花般地吐瓜子皮。徐辉默默地走上前来,她们一边嗑,徐辉一边扫,这是一种心灵的对峙,一直在不动声色地坚持着。两位佳丽故意摆出一副旁若无人的架势,这不是成心吗?作为现代文明人难道真的不懂公德吗?真的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吗?徐辉把满腔的怒火压在心头,始终没有发作。他当时一遍又一遍告诫自己,你不就是干的保洁工作吗?别人的行为你能管得了吗?一场心灵的对抗最终在四周群众怒视的目光和谴责声中结束。

做服务性工作,首先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不是谁“伺候”谁,而是谁“方便”谁。

一天早晨,徐辉正准备下班,一位老人急匆匆向他走来,说是丢了一张订奶卡,问他是否能找到。徐辉仔仔细细询问了老人丢失订奶卡的经过,认为有可能被人丢在垃圾桶内,并答应老人,就是所有的垃圾桶都翻个底朝上,也要查个水落石出。徐辉的判断没有错,真的在那个即将要送走处理的垃圾桶里找到了那张订奶卡。老人很感激,问了他的名字,给环卫局送来一封感谢信。那个老人姓屠,经常能在社区看到徐辉奔忙的身影,每次见面都热情打招呼。有一天,屠大妈手里拿一份报纸递给徐辉,对他说,小伙子,你真了不起!徐辉看了报纸才知道,这张报纸上登了他的事迹。以后,每逢在报纸上看到徐辉的名字和事迹,她都剪下来,保存好,送给徐辉。如果一个人被另外一个人装在心里,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这就是一张订奶卡结下的“缘分”。

每天在马路上走,经常会遇到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发生,有时回想起来,也会让人开心一笑。

一天,一位鹤发银须的长者向他走来,说是丢了一颗假牙,问他是否捡到。真是无巧不成书,徐辉仔细一想,在小区内打扫卫生时,还真的发现过一颗假牙,原以为是无用之物,就随即倒入了垃圾桶。在垃圾桶寻找一颗假牙和大海捞针相比有些夸大其辞,可是在那个臭气熏天蚊蝇乱舞之地蹲下身来寻找,的确是让人感动。结果是如愿以偿,那颗假牙失而复得。后来得知,那个丢牙的长者正是环卫局退下来的老局长。这颗假牙让老局长看到了环卫工人的新风貌。

徐辉遇到的另外一件事有点儿像小说里的故事,传奇而富有悬念。

那天,是高考的第一天,就要进考场了,一位女考生哭哭啼啼跑出考场,她的准考证被人偷了。准考证怎么会被偷呢?“姑娘,别着急,慢慢想想看,是不是因为情绪紧张放错了地方。”徐辉走上前来,询问事发的来龙去脉。姑娘摇摇头,她清楚地记得,准考证放在钱包里,连钱包也被人偷走了。听了姑娘的哭诉,徐辉在想,小偷偷的是钱包里的钱,那个钱包里的准考证他是不取的,说不定就在不远处的某个垃圾桶里。于是,他把附近的几个垃圾桶检查了一个遍,让他大失所望。他灵机一动,又钻进附近的一所公厕里,奇迹在这里出现了,“聪明”的小偷果然只拿走了钱,把钱包和准考证扔进了厕所里。考场的铃声响了,姑娘破涕为笑,向身边的这位“福尔摩斯”深深地鞠了一躬,转身跑进考场……

就是凭着一把扫帚,凭着一颗爱心,徐辉风里来,雨里去,从春扫到夏,从夏扫到冬。扫出了一块块金光闪闪的奖牌,扫出了至高无上的荣誉。

2007年11月6日一大早,徐辉接到一个非同寻常的电话,电话是市委宣传部的一位干部打来的。电话的内容他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徐辉同志,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们宁波市被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将于近期举行授牌仪式,经领导同志商定,请你给市长颁奖。“不会搞错吧?请我给市长颁奖?”徐辉带着疑虑反问了一句。得到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过去只听说过领导给下级颁奖,从来也没听说过让下级给领导颁奖,这一个看似错位的颠倒真正体现了宁波——这个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本质的内涵。

一位扫马路的清洁工,一位外来务工人员登台给市长颁奖,徐辉自己没有想到,很多人都没有想到。

徐辉打电话把这个喜讯告诉妻子,妻子首先不相信,还对他好一顿“贬损”:你这个人啊就是不爱动脑筋,天底下哪有这种事?你想出名想疯了吧?给你个棒槌就当针(真),说不定是谁在给你开玩笑。听了妻子冷静地判断,徐辉也觉得有理。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这真真假假,让徐辉陷入真假难辨的迷雾之中。

“彩排”那天,徐辉身着清洁工的工作服前来登车,一位工作人员将他拦在门外,礼貌地问:“同志,您去哪儿?”“我是来参加彩排的。”徐辉认真地回答。那位工作人员接着又问了一句:“同志,你是不是搞错了,我们是去杭州大剧院彩排。”“没有错,我接到的通知也是去杭州大剧院。”一场误会就这样过去了,这仅仅是“误会”吗?

正式举行颁奖典礼那天,徐辉再一次被拦在门外受到“盘问”。当门卫看到他手持的“颁奖嘉宾”的请柬时,才向他表示迟到的敬意。

清洁工给市长颁奖的新闻一阵风似地吹遍了三江六岸,徐辉也因此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荣誉是鼓励也是鞭策。2008年3月,徐辉以个人名义成立了“徐辉保洁班”,隶属于宁波市江北区城管局环境卫生养护中心。这是宁波市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优秀班组。目前“徐辉保洁班”有8名队员,其中一名是他的妻子胡红珍。这真可谓是夫唱妇随了。

扫大街也有学问?徐辉的回答是肯定的。8年的探索,8年的实践,他总结出了“徐氏扫地法”,已在宁波市城管系统推广。

徐辉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扫马路也要扫出个样子来!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了他人生的座右铭。

他和这座城市有一个终生的约定:为了城市更清洁,为了人民更满意,我愿意一家子、一辈子扫马路。

梦里情怀三:“雷锋团团长”陈玄光

在宁波,“雷锋团”的名声很大,可以说是妇孺皆知。这头衔虽说是“自封”的,可却是被“公认”的。这“雷锋团团长”叫陈玄光。

宁波的“雷锋团”是出过大名的,最值得炫耀的是上过“春晚”。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大幕,便是“雷锋团”的“威风锣鼓”敲开的。那鼓音如雷贯耳,那阵势气贯长虹,真的敲出了宁波人的豪情和风采。

走下“春晚”大舞台,陈玄光应邀走进央视,做客“平安家园会客厅”,通过“央视”这个强辐射媒体,“雷锋团”的名字也走出宁波,走向全国。

说起“雷锋团”,当地人交口称赞。团长陈玄光介绍说,“雷锋团”原名叫“外来雷锋团”,由江东区2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志愿者组成,利用节假日和工作之余为社区服务,为老年人、残疾人打扫卫生,修理门窗,为社区搞绿化,开展义务巡逻,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项公益活动。200多人的队伍,呼之即来,挥之即去,可谓是兵强马壮。

团长陈玄光简历:1971年出生,安徽蚌埠五河县人,中专学历,2001年来宁波打工。现任江东林家社区团支部书记。

2002年,陈玄光协助社区成立外来人口民兵连,担任民兵连副连长、副指导员;2003年组建“雷锋团”和“威风锣鼓队”,任团长和队长。

2003年,“雷锋团”被评为防非典优秀青年志愿者集体;2004年被评为浙江省先进青年志愿者服务站;2005年被评为宁波市十大文明之星……

陈玄光个人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志愿者、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者、浙江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首届十大新宁波文明青年……

最大的荣誉奖牌是陈玄光一直珍藏的那枚2008北京奥运火炬,他荣幸地成为奥运火炬手,高举燃烧的火炬,跑了一段最精彩的人生旅程。

陈玄光,一名来自安徽的小伙子,起初,他和成千上万的外来务工青年一样,住的是民房,出的是苦力,挣的是微薄的工资……来宁波的7年多时间里,他从外来务工者到社区志愿者,从社区志愿者成为社区干部,以他自己的勤勉、真诚和务实,演绎出一段人生精彩的乐章。

衣着整洁,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从外表看是不折不扣的一介书生。究其实,这陈玄光不但是书生,而且还有专业特长。他上过中专,学的是美术专业,见长书法和微雕,当过明光市职业高中的代课教师。

老师这个职业是神圣的,可冠名一个“代”字,这含金量就大打折扣了,每月800元代课费,常常被拖欠半年之久。“只干活不挣钱,怎能养家糊口?当民办教师,还不如我卖废品挣得多。”在一位老乡的撺掇下,他决定走一条外出打工谋生之路,目的地选择了宁波。

几位老乡在都市的屋檐下,搭了个小棚子,自称是废品回收公司,生意不错。城里人家用电器更新快,每天都能回收到电视、电脑、冰箱、冰柜、洗衣机、油烟机……好的有八成新,差点的修修还能用,实在是打不开的、转不动的还可以拆元件、卖废铁。起初,陈玄光加盟他们的公司,有人负责收,他来负责修。渐渐的在当地有了点小名气,社区群众也常常找上门来修家电。来者不拒,手工费全免。陈玄光在想,通过自己的服务窗口,给当地居民做点好事,不但能和当地人融通感情,还能使自己更快地融入社会,这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

那天,陈玄光到街道办理外来人口暂住证,工作人员征询他的意见问:“社区成立外来人口民兵连,你愿意参加吗?”“愿意。”陈玄光毫不犹豫地回答。不久,他被任命为副连长兼副指导员。

2002年底,在团市委举办的一次青年志愿者联谊会上,陈玄光初露锋芒,他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震惊四座,被在场的一位领导看中,建议他牵头成立外来务工人员志愿者服务站,当一名志愿者。

对志愿者这个概念陈玄光是来宁波后才有的,过去只知道学雷锋,做好事,后来才知道志愿者是个庞大的队伍,有奥运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关爱女孩志愿者,计生宣传志愿者,保护环境志愿者……外来务工人员志愿者服务站成立了,参与者踊跃报名,由于大家都有本职工作,活动开展并不经常。

2003年3月5日,这一天是全国学雷锋纪念日。陈玄光组织“志愿者”开展助民活动回来,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如何把“外来务工人员志愿者服务站”打造成一块更加光鲜的服务品牌。

当下有一句话流传甚广:雷锋没户口,3月来,4月走……学雷锋,在某些地方已经成了一种形式,一种精神文明的标签,长此以往,雷锋精神就会失去光芒,这将是时代的悲哀。“志愿者”是个新生事物,是凝聚爱心的载体。可“雷锋精神”并没有过时,同样需要重新擦亮,发扬光大。在陈玄光的倡导下,林家社区成立了宁波市第一支“外来青年雷锋团”,他当仁不让地当上了“团长”。

风中亮出自己的旗。一面“雷锋团”的大旗呼啦啦飘起来了,一时间,志愿者纷至沓来。一个月后,陈玄光来了一次网上大“阅兵”,他的队伍已发展到200多人。两百之众,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陈玄光这个团长还真的从中找到了那么点威风的感觉了。

林家社区地处城乡结合部,破旧的民房、低廉的房租成了外来务工人员首选的居住地。大量外来人员的涌入,给林家社区带来的是三个混乱:一是治安秩序的混乱,打架斗殴事件频发;二是卫生秩序的混乱,公共环境脏乱差;三是人际关系的混乱,当地人和外地人之间不能融洽。解决“三乱”,是“雷锋团”面临的第一大“战役”。

2003年的“非典”给“雷锋团”一个“亮剑”的机会。社区的公共环境,由于长期无人治理,垃圾如山,蚊蝇遍地,臭气熏天,空气被污染了,河道被污染了。对此,当地居民怨声载道,又无动于衷。

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初春,陈玄光举起那面“外来雷锋团”的大旗,带领200多人组成的浩浩荡荡的志愿者队伍,推着三轮车、扛着铁掀和扫帚,走上街头,走进水渠,走上垃圾山,走向蚊蝇地,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大扫除”行动。起初,很多人站在远处观望,慢慢地一起加入到他们的行列。

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宁波接连不断地下雨,寒风冷雨并没有阻止他们的脚步,那雨水浇铸成的一尊尊浮雕却刻在了人们的心里。

“非典”走了,社区的精神面貌也彻底改变了:街道整洁,环境优美,渠畅水清,社区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环境改变了,人们对外来务工人员和“雷锋团”也有了新的认识。为表彰“雷锋团”在“非典”时期的特殊贡献,团市委给他们颁发了“宁波防非典志愿者先进集体”的奖牌,这是“雷锋团”组建后荣获的第一枚集体军功章。

2004年,宁波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陈玄光带领他的团队走街串巷,对社区的卫生死角定期进行清理,积极配合社区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连续3年,林家社区被区政府评为“卫生社区”。

2005年,宁波市被评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陈玄光和他带领的“外来雷锋团”功不可没,陈玄光被评为江东区创建文明城市先进个人,“外来雷锋团”被宁波市授予“十大文明之星”称号。

2005年8月7日,台风“麦莎”不期而至,当天晚上,陈玄光接到紧急救援通知后,带领“雷锋团”,冒着狂风暴雨赶到北仑区一个被洪水围困的村庄,从一米多深的洪水中救出23名被围困的群众和1名落水妇女。

200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人们还记忆犹新。那个春节,陈玄光和他的“雷锋团”没有放假,没有回家,一直战斗在抗冰雪一线,用热情和热血融化了冰雪。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陈玄光第一个带头义捐,区区500元不足挂齿,可对于靠微薄的打工收入来支撑生活的他来说,已经是力尽所能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13亿挽起的臂膀就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为了让更多的人为灾区献爱心,陈玄光和“雷锋团”的战友们拉着流动募捐箱进社区,进企业,进工地,点点滴滴地收集“爱心”,乐此不疲。除此之外,他还在自己的QQ空间上发出倡议,呼吁天下爱心之士为灾区献温暖。

大爱无疆。

陈玄光,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者,一个还在贫困线上生存的外来务工人员,居然有这么大的一颗爱心,闻之,令人肃然起敬。

2007年,作为区政协委员的陈玄光提出一个“健康养护工程”的议案,旨在关怀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这个议案被采纳后,宁波市13家公立医院免费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进行一次体检。

2008年,他在调研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们心壁上出现道德裂痕,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凸显出来。为关心下一代的成长,陈玄光通过青联组织给误入歧途的孩子们提供司法帮助,使他们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2008年下半年的一天,陈玄光走进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正是课间休息时间,他意外地发现,偌大个操场上冷冷清清,一群孩子在“抢”一个球,带着这个奇怪的发现进一步调查,这个1200多人的学校竟然只有13件文体用品。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发表在《宁波晚报》上,并提出了向民工子弟学校捐赠文体器材的倡议。一篇文章,掀起了一个爱心热潮,不到一周,这个文体器材奇缺的学校成了全市文体器材最多的学校。昔日冷冷清清的操场上现在是龙腾虎跃,青春盎然。

一个星期天,陈玄光走进一家私营企业,工人们反映说,这里从来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不仅如此,企业老板不但不给缴纳社会养老保险,加班工资也不能按时拿到手。陈玄光作为代言人,将这里发生的问题反映到区总工会,帮职工们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

为了丰富社区外来人员的业余文化生活,陈玄光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外来民工锣鼓队”,后更名为“威风锣鼓队”。几年来,这支队伍不断成长,多次参加省、市大型文艺演出,最值得骄傲的是,他们从宁波敲到杭州,从杭州敲到北京,敲进了CCTV的“春晚”。一路敲来一路走,敲出了美好生活的旋律,敲出了打工者的豪迈!(未完待续)

栏目主持:吕燕英

猜你喜欢
务工人员宁波市雷锋
云南:800多名务工人员乘“务工专列”外出就业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一图看懂2020年宁波市政府工作报告
诗歌专列送务工人员返乡过年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量增至 28171万人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像关心职工一样关爱务工人员子女
写给雷锋
宁波市中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