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近代“尚武思潮”的历史学考察

2010-09-26 11:49李珍梅
武术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尚武思潮体操

李珍梅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对中国近代“尚武思潮”的历史学考察

李珍梅

(山西大同大学文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19世纪40-60年代,体育作为新生事物从西方传入,为中国社会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影响到人们的社会心理,那就是“尚武”。“尚武”思潮的兴起,动摇了传统的“重文轻武”文化观,并日益发展,形成为一种爱国主义的思潮。在民族危机严重时,“尚武”起到了警醒国民、聚合民力、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新时期,更成为我国奥运体育精神之源,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

中国近代 体育 尚武思潮

1 对传统“重文轻武”文化观的批判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一种“重文轻武、尚智恶力、喜静厌动”的文化观。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是最好的说明。清末,从西方国家传入的大量鸦片又成为毒害人们身心的恶魔,“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以浮靡,尚知敛戢,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自工商优隶,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置买烟具,为市日中。盛京等处,为我朝根本重地,近亦渐染成风。”[1]“鸦片不仅戕害了他们的身体,而且泯灭了他们的良知,种种罪恶因此而生。”[2]于是,禁烟运动兴起,在内忧外患之下,在寻求拯救民族危亡的过程当中,轻武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这时,西方的一些先进文化也传入中国,“体操”便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咸同时期,湘淮士绅便已“嚣然喜言兵事”,并练体操。人们对传统的“重文轻武”观念开始怀疑,以军队、武力来赢得战争主动权成为大多数中国人的共识,崇尚武力思想初见端倪。

甲午中日战争,泱泱大国败于蕞尔小国,痛苦的升华与认知的深化同步进行,理性思维的结果便是失败后的醒悟。《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国人犹如冷水泼面,一阵惊醒,深切地感受到民族危在旦夕,要挽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就必须从改变中国社会的那些不适合当今竞争之世界要求的传统观念和不良习惯入手,“重文轻武”、“文弱”之陋习,已危害国民久矣!

梁启超认为中国“文弱”和“柔懦”已病入膏肓,他对此予以敏锐的探视和犀利的剖析,“二千年之腐气败习,深入于国民之脑。遂使群国之人,奄奄如病夫、冉冉如弱女,温温如菩萨,戢戢如驯羊。”[3]康有为曾说:“夫中国大病,首在壅塞,气郁生疾,咽塞致死。欲进补剂,宜除噎疾,使血通脉畅,体气自强。”[4]严复认真比较了中西方文明的差异,他认为今日之政应该是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他主张三育并重,对当时教育体育界影响甚大。作为维新运动激进派的谭嗣同,则是一个“主动论”者,他认识到世界万物都是运动的,人们只有“喜动”,社会才会“崛兴”。这是对中国传统“喜静厌动”、“文弱”文化的否定,对冲决封建网罗,发展体育运动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维新运动的仁人志士对传统“重文轻武”文化观及当时社会的弊病从不同视角作出深刻解释和批判,以唤世人醒悟。

2 “尚武”思潮的形成

人们对传统“重文轻武”文化批判的同时,“轻武”便转为“重武”。甲午中日战争后,尚武日益形成为一股社会思潮。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尚武》中提出,欲培养尚武精神,必须具备心力、胆力、体力。他在论及“体力”时认为“有健康强国之体魄,然后有坚忍不屈之精神。”[5]认为那些能开拓世界的名人,如拿破仑、格兰斯顿、俾斯麦都是“负绝人之异质,耐非常人之艰苦。”[6]他还强调了体育对国民乃至国家的重要性,“苟体育不讲,则男子不能服兵役,女子不能孕产魁梧雄伟之婴儿。人种不强,国将何赖?!”[7]因此,我国人民只有“练其筋骨,习于勇力,无奄然颓惫以坐废之”,[8]才能顺应时代潮流。“我不一易其文弱之旧习,奋其勇力,以固其国防,则立羸羊与群虎之间,更何求以免其吞噬也!”[9]梁启超主张“尚武”是“新民”的重要手段和必备素质,只有具备“尚武”精神,才能不畏强权、抗击强权。蔡锷作为梁启超的学生,特别重视古代斯巴达之尚武教育以及德国之“铁血主义”教育,认为“有坚强不拔之体魄,而后能有百折不屈之精神,有百折不屈之精神,而后能有鬼神莫测之智慧,故能负重荷远而开拓世界也!”[10]师生二人高举“尚武”之旗帜,将“尚武”上升为“拯救国民、铸就国魂”的地位。

除梁启超、蔡锷外,社会各界人士对尚武主义也积极响应,官方与民间相互彰显,使得维新时期“尚武”成为一种气势澎湃的思想潮流。《东方杂志》上很多宣扬“尚武”的文章深刻地影响着国人的灵魂,以唤起国人的民族精神,“欲求自强,不可以不尚武;欲求尚武,不可以不振起国民尚武之精神……呜呼,人之有精神,譬之则灵魂也;国之有尚武精神,譬之则国魂也。”[11]一些人甚至把体力提升到了国家竞争力的高度,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尚无体力,就会影响到他的总体实力,那么落后挨打便是必然,而振兴国民体力必须靠体育,所谓“欲国家体育之发展,不可不注意于军国民教育”。[12]

3 “尚武”思潮的发展

二十世纪初,中国在历经庚子义和团、《辛丑条约》签订等事件后日益贫弱,军国民主义与民族主义等成为国人挽救国家命运的思想武器。随着体操的日益普及,“尚武”思潮形成并日益高涨,秉承文治传统的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体现“尚武”的教育改革。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连衔上《江楚会奏变法三折》中的第一折,成为了清廷举办教育新政的指导性文献。其主要内容曰:“谨先就育才兴学之大端,参考古今,会通文武,筹拟四条:一曰设文武学堂,二曰酌改文科,三曰停罢武科,四曰奖劝游学。”[13]筹议指出“今泰西各国学校之法,犹有三代遗意,礼失求野,或尚非诬。其立学教士之要义有三:一曰道艺兼通,二曰文武兼通,三曰内外兼通。”[14]并且令小学及高等小学院,皆习“柔软体操”,“必设兵式操场”。由此可见,清政府开始对传统的武举产生怀疑,决定“停罢武举习体操”,其教育改革体现了尚武倾向。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13日,张之洞与张百熙、荣庆在其基础上修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得到了光绪帝谕旨的批准,此章程所确定的学制即为《癸卯学制》,其《学务纲要》中的“各堂兼习兵学”中提到:“各学堂一律练习兵式体操以肆武事,并于高等学堂中讲授军制、战史、战术等要义。大学堂政治学门添讲各国海陆军政学,俾文科学生稍娴戎略。此等学生入仕后,既能通武备大要,即可为开办武备学堂之员,兼可为考察管务将卒之员。”[15]这样一来,“体操”成为其实践“尚武”的尝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初等小学堂的体操注重儿童的生长发育,矫正恶习;中等小学堂体操讲求实用,先教准备法,随后扩展到哑铃体操、小队教练,再扩展到中队教练、野外教习;高等学堂兵式体操外另增设兵学一科。体操日趋制度化,尚武思想得到弘扬。由于政府的提倡,1905年后,培养体育师资的专门学校出现。(见表1)

表1 部分培养体育师资的专门学校表[16]

清末体育学校的创办,开我国体育专业教育之先河。当时,社会体育也有很大程度的发展,1903年5月,陈独秀等在安庆组织“爱国会”,下设演说、体操各会。类似的组织还有徐锡麟于1905年创建的“绍兴体育会”,秋瑾于1906年创设绍兴的“城北体育会”等。

随着民间体操学校蓬勃发展,“尚武”思潮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尤其是女子体操学校的建立,不仅是对传统的挑战,更是“尚武”思潮在民间传播的结果。“女子者,强国之元素,文明之母、自由之明、国民之母。”[17]体育对女子来说“练其胆识,练其身体,练其冒险耐苦之精神志气,便人人有军人之资格。鼓吹以古来之任侠风,贯输以国家思想,一呼而起,一跃而走。病夫既苏,国家可理。”[18]此外,女子还担任着培养未来优秀新国民的责任。因此,这些女子学堂不仅以“尚武”作为其办学宗旨,更将“尚武”提升到了女子的社会责任的高度之上。一个社会中,女子尚且如此,男儿更不在话下。

当时,清政府已将“尚武”作为其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在其颁布的《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中曾提到:“中国之大病:曰私、曰弱、曰虚,必固其病之所在而拔其根株,作其新机,则非尚公尚武尚实不可也。”[19]“尚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后,上行下效,成为中国人内心的一种向往,并有了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此时“尚武”从维新时期的思想层面走到了制度层面,并与体操相互彰显,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的进步。

4 爱国主义的“尚武”思潮

二十世纪初,面对民族危机,资产阶级革命派从爱国主义角度积极倡导尚武救国思想,使“尚武”思想服务于革命。孙中山说:“因20世纪立国于地球之上者,群雄竞争,未能至于大同时代,非兵力强盛不能立国……今提倡体魄之修养,此与强种保国有莫大关系。”[20]他给精武体育会的题词为“尚武精神”,可见,他很重视提倡和发挥体育的作用;黄兴亦然,他曾说:“不通地理,无以知天下大势;不习体操,无以强身而有为。”[21]他把体操、身体素质和革命事业联系起来,达到了“尚武”与“救国”的有机结合;蔡元培作为尚武精神的积极倡导者,认为“游戏,美育也;兵式体操,军国民主义也;普通体操,则兼美育与军国民主义二者。”[22]徐锡麟、秋瑾等人则更多地把“尚武”贯穿到体育中,为皖浙起义做准备。

在反抗与推翻清王朝腐败统治的武装斗争中,新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武昌首义,尚武的新军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运用新的战争手段、策略埋葬了晚清王朝。在反清武装斗争中,上海出现了女子军事团、女子北伐队,他们的种种军事行动,无不接受严格的武术、体操以及射击等专门军事训练。《辛亥革命闻见记》记述到,女子北伐队队员们身着男装,誓死为新社会而战,对未来满怀希望地在练兵场上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军事训练中体操固不可少,由此可见,尚武思潮已与革命运动的有机结合,发挥了它在新时代中应有的作用。

在民间,“尚武”与“爱国主义”、“救亡图存”的结合以精武体操学校的创办为代表。精武体操学校,是1910年6月霍元甲为实现“欲使强国,非人人尚武不可”的主张在上海创办的,后经陈公哲等人的努力发展为精武体育会,增加了摔跤、拳击、球类运动等项目。它在继承传统体育项目的基础上对武术进行挖掘、整理,促进了对体操和武术运动的推广和普及,精武体育会提出了“爱国、修身、正义、助人”的思想,举起了爱国主义的大旗,并指出虽然习武的直接目的是“强国、强民、强身”,但其最终目标是为实现世界大同,让人类社会和平与幸福。这不仅是爱国主义,更是国际主义,这种思想激发着有志青年为民族独立而努力奋斗。精武体育会促进中国群众体育的开展,更主要的是它将“尚武”转化为爱国主义精神。一百多年来,人们很仰慕霍元甲和陈真,不仅因为其武技之精湛,更是因为他们的爱国心洗刷了“东亚病夫”的耻辱。

总之,20世纪,“革命”是这个时代的代名词,中国人凭借爱国主义精神掀起了一场场民族、民主运动。“尚武”真正起到了警醒国民、聚合民力、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综上所述,近代以来,在内忧外患中,中国人开始对传统的“文弱”、“重文轻武”陋习产生怀疑,并提倡“尚武”。尚武精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嬗变过程,最后形成为一种爱国主义的社会思潮。在辛亥革命中充分发挥了作用。

在21世纪的今天,尚武精神更应受到推崇,它代表的已不再是武力和革命,而是一种民族素质、国家竞争力。在奥运会上各国运动员的精彩表现,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国际间的融合,更是民族自豪感、自尊心的体现。我国之“尚武”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华民族自强、自立,使中华民族更加振奋,更有力量、有信心屹立于世界之民族之林。

[1]文 庆.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64:32.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53.

[3]陆克俭,熊贤君.近代中国军国民教育与民族精神[J].深圳大学学报,2005(5):124.

[4]转引丁守和.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89.

[5][6][7][8][9]梁启超.饮冰室专集之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9:116,116,116,117,118.

[10]曾业英.蔡松坡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2.

[11][12][16]陈 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M].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7:142,145,256-258.

[13][14][15][19]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48,49,212-213,222.

[17][18]夏晓红.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7,101.

[20][21]崔乐泉.中国近代体育史话[M].北京:中华书局,1998:36,37.

[22]吕玉军,陈长河.清末民初的军国民教育思潮的兴起及其衰落[J].军事历史研究,2007(3):94.

On the Ideological Trend of Military Worship in Modern China

Li Zhenmei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history,Shanxi Datong Universitiy,Datong Shanxi 037009)

During the 40s-60s in 19th century,gymnastics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West as a new thing in the history of semi-colonial semi-feudal social conditions.Chinese community had been infused with"fresh blood".Gymnastics affected people's psychology,which was"militarism".The rising of ideological trend of military worship weaken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value of stressing the civil arts over the military arts.And with its development,the trend gradually became a trend of Patriotism ideological worship."Militarism"played a great role in alerting citizens,holding people together,inspiring people to save the nation.In the new period,they became the source of the spirit of the Olympic sports,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national spirits.

modern Chin sport ideological trend of military

G85

A

1004—5643(2010)06—0020—03

李珍梅(1965~),女,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猜你喜欢
尚武思潮体操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体操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中华尚武魂
晚清学人的“尚武”思想探讨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