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颖珊 彭梁科
[摘要]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校本课程开发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农村初中的教育,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国家各级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全民素质的提高。本论文通过对我省东部的客家地区的农村初中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探索客家地区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关键词] 客家地区初中策略探讨课程
1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一词是一个动态意义上的概念,包含校本课程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马什(C.Marsh,1990)认为: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强调“参与”、“草根式民主”的课程开发口号,是一种重视师生共享决定,共同构建学习经验的教育哲学,也是一项需要课程领导与组织变革的技术。张嘉育(1999):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为达成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教育问题,以学校为主体,由学校成员如校长、行政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主导,所进行的课程发展过程与结果。崔允漷(2000):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校本课程:即致力于打破“自上而下”课程开发模式,而主张把课程开发权力下放给学校、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倡导实践—评估—开发的模式。
2粤东客家地区农村初中课程改革调查概况
为深入了解粤东客家地区农村初中课程改革的情况,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所于2007年10月—11月对丰顺、陆河、五华、紫金、揭西五地的38所客家生源集中的农村初中进行了调研。调查对象包括了校长、教师、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其中校长问卷38份,教师问卷471份,学生问卷4176份,家长问卷3442份,总计收集样本8127份,其中有效问卷8100份。对调查所得各种数据进行了分析之后,笔者初步了解这些学校课程改革的全貌,重点了解了农村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情况。
笔者以参与者和研究者双重身份参与了河田中学、水唇中学、河口中学三所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
3 粤东客家地区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3.1树立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理念
从“实践理性”的角度看,校本课程要想得到生存的空间,必须与国家课程有机的结合,使学生通过参与校本课程,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这就是追求增强课程发展活力和课程有序发展的统一,在农村初中的课程改革中也就是要追求为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
3.2采取适合农村教师发展的培训方式
农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低、缺乏课程改革的经验。校本课程的发展必须从提高教师素质入手。调研资料显示,在观摩教学、教研活动、专家讲学和脱产学习等四种教师培训方式中,最受粤东客家地区农村初中教师欢迎的是观摩教学(欢迎指数为56.00%)和教研活动(欢迎指数为24.64%)。因为这些方式密切地结合了他们的工作,能够有效解决他们课程开发实践中的问题。而目前许多地方普遍采用的专家讲学(欢迎指数为13.44%)和脱产学习(欢迎指数为5.92%)等方式却不受欢迎。
实践证明,观摩教学是最适合该地区农村教师现有水平的一种培训方式,也是农村教师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培训方式。一是在观摩教学中培训者是一线的教师,他们之间处在同一对话平台,在言语表达上没有差距;二是这种方式具有实践性、直观性的特点,因此容易让农村教师理解和接受。
3.3充分利用多方面的课程资源
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切入点在于面向本土文化。只有本土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才能真正满足农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才能引导教师投身于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才能在学校建立起有别于“应试教育”的新型课程文化,进而切实推进农村教育为“三农”的服务。粤东客家地区的农村初中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是不争的事实,要进行农村校本课程开发,一味地依赖政府或上级教育行政机构的扶持,显然是不实际的。课程的本土化使农村学校能更为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发动当地的企业参与到课程开发中,它是农村学校在投入不足和现代化程度不高的条件下实现课程及教育优质化的重要途径。
3.4打破校限,加大教师的校际流动和对口支持
当前,解决农村师资不足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打破学校界限,统筹调配教师资源,促进区域内校本课程开发的协调均衡发展。确立区域内一盘棋的思想,每年从县城中学选派一定的骨干教师赴镇级中学任教,镇级中学也可选派教师到县城中学学习任教。甚至,笔者认为,在粤东各客家县市的中学教师也可以定期互相走教,交流各地的课程开发经验。尤其是先立足于本县市内的师资校际流动。毕竟教师们大多为当地人,对本土文化和教学水平均有共同语言,非常适合集思广益开发校本课程。另外,实行城乡教师对口支持,如汕尾市的中学和陆河县的中学可以进行结对帮扶活动,制定政策鼓励城镇学校的教师到农村任教,城市新分配的年轻教师必须要到农村学校任教一定年限。若年轻教师在农村中学协助成功开发了校本课程,并使之延续下去,应给予适当的奖励和荣誉。此外,客家人的家乡情结是比较重的,针对这个特点,制定措施吸引在外读书的客家游子回家乡中学任教,带回新鲜活跃的思维以助开发校本课程。
3.5促进特色学校的创建
农村的教育资源是独特的,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一是在开发内容上,联系农村的实际、农村学生的实际,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比如在陆河、揭西这两个山区客家县,野生动植物资源尤为丰富,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内容开发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校本课程。在整个粤东客家地区的还可以利用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开发校本课程,比如该地区独特的饮食和茶文化,融合了潮汕地区与客家地区的特色,这样的课程都会让学生有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提高他们参与的兴趣。二是在开发方式上,校区联办、校企联办等方式,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在他们的协助下,合作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如在陆河县的初中就可以尝试与当地的茶厂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当地独有的茶种凤凰单枞的生产过程,拓展国家课程中的数学、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而茶厂又能扩大影响,回馈社会,形成双赢的局面,也促进了特色学校的创建。三是在管理和评价上,将校本课程开发及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纳入到教师的考核之中,将校本课程开发与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课程与教学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M],2002年12月版.
[2] 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3]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4] 王斌华.校本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 袁桂林、洪俊.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探索[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3月版.
[6]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 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8] Lewy,A.(1991)National and/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Paris:UNESCO.
[9] Eggleston,J.(ed)(1980).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Acollection of case studies.London:Routledge﹠Kengan.
[10] Harrison,M.(1981).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a personal viewpoint.Curriculum Perspectives,Vol.2,No.1,pp.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