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实现“育人”与“服务”功能的文化保障,特别是对于医学院校而言,培养具有“仁心妙术”的医学人才离不开医学与人文的和谐发展。树立和谐有序的文化建设理念、锤炼高水平的管理文化、发挥教师的文化引领作用、加强课堂文化建设、搭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是地方医学院校建设大学文化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大学文化和谐策略
伴随着生命医学的发展及社会健康意识的增强,医学教育承担了越来越多的历史责任。作为地方医学院校来说,应该如何把握"育人"和"服务"两大根本任务,培养具有“仁心妙术”的医学人才?医学院校的老师应该以什么态度去面对和适应医学技术理性的扩张?医学院校的医务工作者应该如何面对病人,更好为病人服务?医学院校的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我们的大学应该张扬什么样的精神气质?这些都是大学文化建设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论述了医学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策略两个问题。
一、医学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大学文化建设是实现医学院校育人功能、建立学校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
医学院校育人功能的实现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化育人和环境育人。教化育人重在强调学校教育者通过设置一定的教育体系、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对被教育者的引领作用与积极影响。环境育人重在研究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机制,通过良好的环境给受教育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无论是教化育人还是环境育人,都需要一个好的校园文化。而大学校园的价值文化体系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人的自觉追求与创造而建设成的。一定的校园文化意味着一定的办学传统、办学模式、办学特点与办学风格。在这种传统、模式、特点和风格中渗透着对大学价值的理解与创造,因此,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必须贯穿于大学发展的各个方面、层次和阶段。
(二)大学文化建设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医学教育有两翼:一是科学,一是人文,两者不可偏废。医学是最讲求科学精神的。强调医学知识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尊重医学规律、依循实证方法、遵循规范的程序,强调临床发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效用性。 医学又是最讲求人文精神的。医学的人文精神,强调尊重患者的情感世界、尊重患者意愿,依循整体观念、遵照仁术的信条,强调临床的客观感受,追求医学的人性化,重视情感因素的注入。在整个医学过程中,生命的价值应得到充分的尊重。正如西方医学之父希波格拉底认为,"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而培养具有以上文化品质的人才有赖于大学文化的培植与孕育。
(三)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
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已经从关注"自然人"转向关注"社会人",从关注疾病转向关注健康。该模式认为对人群健康的综合性影响除了生物因素外,还有心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于人体,既有医治和预防疾病的作用,又有致病作用。社会因素也是引起疾病的原因之一,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这就充分肯定了医学人文精神对健康的意义,为医疗活动中人的回归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二、大学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大学文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主要是从和谐大学文化建设的的视角出发,从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制度文化建设、课堂文化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和谐有序的文化建设理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更是建设大学文化的指导思想。大学文化的发展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与转换,更是文化的变革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新旧观念的冲突与斗争,我们要勇于打破因循守旧的保守观念,锐意进取,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教学观,具体包括现代教育观、教学观、发展观、价值观、管理观等。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与原则,在它的指导下,我们要更好的看待教育教学发展,树立一种“为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培养学生“科学与人文和谐发展”的整体教育观,为师生发展创建良好的和谐文化环境。
(二)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努力锤炼高水平的管理文化,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制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据,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是一所大学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全制度,就要制定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运行机制,使制度的制定、实施、反馈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此外,要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提高管理人员为师生和教学服务的质量,加大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努力锤炼高水平的管理文化,实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三)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的自身素质,发挥教师的文化引领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示范”是我们对教师境界的一种写照。从文化学和教育学的意义上来说,教师是作为人类自觉进行类内文化传递与实践的直接责任者,以及教学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因此,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水平。要培养出能力强、素质全面的学生,首先必须具备各方面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要把教风作为学风建设的突破口。教师要通过爱岗敬业、严谨治学、诲人不倦、为人师表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强化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道德修养,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性”,加强对学生一言一行的教育;其次,教师要加强学术道德修养,培养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学术态度,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坚持真理、大胆创新、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四)加强课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
课堂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文化再生产过程,是师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学习新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的过程。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和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习生涯的基本构成,不仅要学会认知,更要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课堂教学的开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形成。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充分结合进来,在开展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教育、责任教育等,使课堂成为学生真实成长的地方。具体而言,任课教师要对课堂风气负主要责任,要备好课,上好课,要增加介绍学习本课程对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素质发展、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要严格课堂和考试纪律、严格考勤,严格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加强课程平时考核,促进学生的平时学习。临床带教老师要正确处理好临床工作和带教的关系,悉心带教,规范指导,培育学生良好的医风医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搭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群
课程是学校组织教学的基本单元,课程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影响到人才培养质量。课程建设应长抓不懈,要注意所开课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要多开选修课;要想办法多开一些人文社科类的选修课,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网络课程建设,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同时加强课程管理,注重所开的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设立课程准入制,未达到基本条件的不准予开课。设立课程建设验收制度和奖惩办法,以促进课程建设的全面发展。
总之,大学文化建设是医学院校培养“德艺双馨”、“仁心妙术”人才的内在因素,大学文化建设需从学校各个方面入手,系统进行并坚持不懈,唯此,才能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笑韬,廖云峰. 试论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第2期28卷。
[2] 姜海燕.校园文化是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J],大庆社会科学,2009第2期。
[3] 刘虹.论医学人文价值[J].医学与哲学,2005第4期26卷。
作者简介:
朱光燕,女,1978年出生,工作于滨州医学院教务处,中级,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