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波,周和荣,栗正平,冯国燕
(湖北省襄樊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湖北襄樊,441000)
疣状胃炎(VG)是由胃镜诊断的一种具有特征性形态和病理变化的胃炎,亦称痘疹样胃炎,是胃炎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悉尼系统中隶属隆起糜烂性胃炎。发病机制及治疗仍在进一步探讨中[1]。本院消化内镜中心2008年1月~2009年9月对130例疣状胃炎进行内镜下射频治疗和药物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2008年1月~2009年9月经胃镜诊断患者13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化道不适症状,其中75例有上腹部疼痛,90例有腹胀、反酸、嗳气,9例间断黑便。胃镜检查按其形态特征和病程演变分为2型:①成熟型:病变隆起较高,中央脐凹较小而深,常持续存在,不易消失;②未成熟型:病变隆起较低,中央脐凹较大、较浅,病变可在数日或数月消失。130例患者成熟型50例,未成熟型80例。病灶位于胃窦部109例,胃体及胃窦14例,胃体部7例。
将50例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内镜下治疗加药物治疗组)30例,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20例;80例未成熟型疣状胃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内镜下治疗加药物治疗组)40例,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40例。均在治疗前于疣状病灶处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排除重度不典型增生及癌变。2型疣状胃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疣状病灶数目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单纯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1个月,3个月后复查胃镜。
治疗组:所有患者在胃镜下给予射频治疗,术后给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1个月,并于3个月后复查胃镜。①仪器设备:日本Olympus XQ240型电子胃镜,日本PanTex EG-2940型电子胃镜,立德LDRF-50射频仪。②术前准备:术前常规禁食8~12h,术前半小时内肌注地西泮针10 mg,患者按胃镜操作体位,接好专用屏蔽地线,标准射频指数为28。③操作过程:常规送入胃镜到达病变部位,观察疣状病灶的大小及数目,然后经内镜食道插入射频治疗电极头至病变部,轻微接触病灶顶端,以每次1~3 s的时间施以射频治疗,使疣状病灶呈粘膜等平灰白斑。④术后处理:患者常规禁食8 h,观察是否有并发症出现。
治疗后3个月复查胃镜,疣状病灶消失为有效;治疗组中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130例疣状胃炎中,成熟型病灶的胃镜下射频加药物治疗有效率93.3%,单纯药物治疗有效率5.0%,2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成熟疣状病灶胃镜下射频加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疣状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有研究表明,HP感染与疣状胃炎密切相关[2],另有认为与中毒、摄入有害物质、内分泌异常、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3]。也有认为疣状胃炎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球炎具有共同的发病基础,是一种与酸相关性疾病[4],作者通过给予抑制剂以及胃粘膜保护剂等对未成熟型疣状胃炎治疗,有效率达70%,支持疣状胃炎的发生与胃酸、胆汁反流有关[5];但这种观点仍有较大争议,且抑酸对糜烂有效,而对部分隆起改变无效,故不能肯定疣状胃炎与胃酸分泌异常有关[6]。本研究结果证明质子泵抑制剂仅对部分病例有效。
内镜下射频治疗未成熟疣状胃炎与药物治疗未见明显优势,疗效比较差;对成熟型疣状胃炎,单纯药物治疗难以奏效,内镜下治疗(包括射频、高频电灼、激光、微波、APC等)疗效显著,在本实验中得到证实。射频治疗疣状胃炎机制:射频治疗仪电极头周围产生90~100℃高热,通过热传导使电极附近组织脱水、气化和固缩,以至无菌性坏死。射频治疗具有以下优点:①射频电极头不易使组织炭化,从而不易发生粘连;②无污染,不产生烟雾、电火花及刺激性气味;③在工作时不发热,不会损伤内镜[7]。
总之,射频治疗成熟型疣状胃炎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性好、简便易操作的好方法;对未成熟型疣状胃炎,射频治疗与药物治疗相比较,无明显优势。
[1]叶强,黄梅芳.疣状胃炎的研究现状[J].医学新知杂志,2009,19(3):155.
[2]程秋云,刘洪,张艳.高频电凝术联合药物治疗疣状胃炎39例[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4,8(5):74.
[3]李益农,陆星华.消化内镜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214.
[4]冯莉,吴云林,钟捷,等.亚离子凝固术治疗疣状胃炎 40例[J].世界华人杂志,2000,12(1):69.
[5]何常,钟愉,陈仲敏.黏附分子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3,28(2):106.
[6]王运世.胃液癌胚抗原对胃癌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1,7(4):212.
[7]齐少华,杨薇薇,唐燕,等.内镜下射频治疗术对消化道粘膜隆起性病变的治疗作用[J],中华腹部疾病杂志,2006,6(6):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