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新立
(作者: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20 09年是我国经济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通过实施扩大内需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有效弥补了出口大幅下降对经济的影响,国民经济企稳向好,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取得这一骄人成绩,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抗御风险的能力,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的能力和卓越的调控艺术。2010年,我们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提高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注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改善民生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形成内生型增长机制,把又好又快的发展局面长期保持下去。
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回升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这种回升仍然是脆弱的,是不巩固、不稳定、不协调的。未来两三年,作为我国主要出口市场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增长和进口需求都将处于低迷状态,直接制约着我国出口的增长。2010年出口能止跌回升已属不易,不可能恢复到前几年的增长速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会出现明显变化。2009年投资的迅猛增长主要靠国有投资拉动,在非国有投资增速没有明显加快的情况下,如果失去国债资金的支持,国有投资增速必然下降,这势必影响到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居民消费2009年虽然有了较快增长,但单靠消费不足以弥补出口下降的影响。如果当前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2010年予以取消或减少力度,消费的增长速度也必然下降。所以,如果当前刺激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退出或减少力度,经济回升的势头就可能发生逆转;如果经济增长速度滑落,我们就不得不面临着第二次启动的任务,届时可能要付出比第一次更大的代价。同时,由于2009年新开工建设项目比上年增加80%以上,如果减少资金供给,出现资金链断裂,就有可能形成一批“半拉子”工程。因此,2010年要坚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动摇。只有等到经济增长的内生型机制形成,不需要政府的刺激政策,实现了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退出。
当然,2010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能是2009年政策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根据经济运行的新情况,适时适度加以微调。财政政策的实施要着眼于在拉动居民消费、拉动社会投资、拉动贷款结构优化、拉动出口四个方面发挥作用,以四两拨千斤,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的优化。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不是一成不变,既要保持一定的贷款规模,又要优化贷款结构,着力增加对小型微型企业的贷款和对农户的贷款,保持对在建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增加消费信贷,防止信贷资金流入股市,抬升资产价格过快上涨。
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所在。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第一个转变,就是要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为此,要适当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率。十七大提出的这一转变,抓住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指明了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从2003年~2008年的6年间,我国投资率平均高达42.5%,成为历史上最高的时期,其中2008年高达43.5%,创造历史上的最高纪录。2009年的投资率又超过2008年,再创新纪录。而同期居民消费率年均则降为37.7%,为历史上最低的时期,其中2008年降为35.3%,为历史上最低的一年。与国外相比,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衡的情况则更为严重。发达国家居民消费率一般为70%左右,比我们高一倍左右。投资率偏高、居民消费率偏低,有多方面原因,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具有一定必然性。但是,主要原因还在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规律缺乏深刻认识。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不足、需求膨胀,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主要矛盾则是需求不足、供给过剩。投资仅仅是中间需求,从短期来看是需求,从长期来看是增加供给。长时期的高投资率必然导致生产能力过剩,在出口受阻的情况下,生产能力剩余的矛盾会更加突出地爆发出来。因此,党的十七大高瞻远瞩地提出从调整需求结构的角度来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居民消费率需要采取综合性对策,根本举措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党的十七大对如何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重点。2010年一定要在两个提高即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和提高居民消费率上下大力气,力求有一个突破性进展。如果我们能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43%提高10个百分点,达到53%;把居民消费率由2008年的35%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50%,分别接近改革以来最高水平——1985年的56%和52%,那么,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衡的局面将会有一个根本性转变。实现这个设想,每年将有5万亿元左右的商品由现在用于投资和出口改变为用于居民消费,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增加45%~50%,人民的消费水平将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我国的经济增长将真正转变到依靠内需支撑的轨道。
公共服务包括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信息、文化、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气、环保等领域,在我国仍是一个突出的薄弱环节。由于这些方面发展滞后,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的需求,制约着消费结构的升级。马克思曾经把居民消费划分为生存型、发展型、享受型三类。从发展阶段看,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正处在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升级的时期。特别是发展型消费目前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这主要是指人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提高自身文化和健康素质方面的需求非常旺盛,而这方面的供给能力却严重不足。这就需要在一段时期内,把扩大消费的战略重点放在发展社会事业、增加公共服务上来。要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把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使城乡居民逐步能享受到大体均等的公共服务。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以病有所医为目标,把重点放在农村,改变偏僻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要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使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教育的发展应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做到社会上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居民希望接受哪方面的教育,社会就应满足这方面受教育的需求,提供终身教育服务。当前出现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困难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教育结构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问题,择业观念也应改变。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远远不够。我们的近邻韩国和日本的大学生毛入学率是我国的2~3倍以上。关键是要按需培养,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企业、农村、边疆就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职业教育始终是教育的薄弱环节,应重点加强。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大家都增加储蓄,以防不测之需,影响了居民的即期消费。今后两三年,要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扩大公共服务的重点,按照低水平、广覆盖的要求,尽快建立起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形成社会安全网。要提高养老保险金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全国统筹。
信息、文化服务是公共服务的新增长点。要以3G通讯设施的建设为契机,扩大网络服务内容。尽快实现三网融合,降低通信成本,为居民提供快捷、方便、价廉的信息服务。以现代信息传播工具为载体,扩大健康文化服务,传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
城乡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和环保等基础设施服务,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人们能够方便出行,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空气,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总之,要通过发展社会事业,扩大公共服务,提高公共文明水平,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要改革社会管理体制的要求。与经济管理体制相比,社会管理体制更加复杂、涉及面更广。过去30年,我们在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上取得了成功,但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这是导致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央已经提出2010年重点发展社会事业的同时,要加快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通过改革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社会管理体制与经济管理体制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主体可以普遍适用于市场竞争、优胜劣汰机制,而社会服务主体则需要分为公益型、经营型、半公益半经营型等,应按照各个行业各个服务主体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体制和改革方案,以调动全社会投入和经营的积极性。以教育和医疗为例,这两大行业既不能笼统地将其全部归入公益型,也不能全部归入经营型。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应以财政投入为主,提供公益型服务;专业性、多样性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可能要以社会投入为主,提供经营性服务;而相当多数的教育和医疗服务主体,则可能需要采用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办法,提供公益型与经营型相结合的服务。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改革方案。在社保体系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也应根据不同情况和财力可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以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加快其建设速度。现在许多领域存在着有需求但资金投入不足和大量资金富余但又找不到投资出路的问题,其症结在于没有找到合理的投入机制。在这些方面,发达国家有着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各级政府部门和各方面智库应加强有关改革方案的研究论证,在取得社会共识之后,加快付诸实施。要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如果说前30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开启了动力之源,那么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必将为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相信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时,社会事业将与经济建设实现同步协调发展,广大居民不仅在个人消费方面有一个大幅度提高,而且公共服务消费也将达到较高水平,从而创造出共同的更加美好的生活。
▲加快修建农村道路、改善农村交通,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有助于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3G可视移动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