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农民工的形成特点及相关建议

2010-09-19 05:36
大众商务·下半月 2010年7期

王 敏

【摘 要】农民工产生于中国的特殊条件,形成后具有了自身独特之处。历史的产物必然在历史中消亡,种种现状显示出农民工对经济发展的不适应。对农民工形成和特点的分析最终得出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的形成;农民工的特点;农民工的现状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92-01

“三农”问题无疑是新形势下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首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必然绕不开农民工问题。农民工是如何形成?农民工有什么特点?对于这些问题的一步步思考,将使我们队农民工有更加清楚和准确的认识。

1 农民工的形成

农民工的提法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的,随后被大量地引用,在此以前最常见的提法为民工。它指的是從 进入城市,以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非农业户口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的形成主要是受以下两个因素影响:

1.1 产业结构调整和旧有产业布局的影响

(1)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居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进而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在农村出现富余劳动力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要求,农民进城打工同样也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要求。

(2)我国旧有产业布局的影响

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条件决定他们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地区”。由于其工业的相对发达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相对发达引致其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并使之成为农民工的主要集聚地。

1.2 工业化和城市偏向政策的影响

亨廷顿认为:“现代化带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后果是城乡差距。”城乡差距包括城乡之间的身分等级制度和收入差距。

在我国,城乡之间的身份等级制度最明显的表现即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户籍壁垒的存在是我国出现农民工的直接原因。

此外,在我国工业化政策和城市偏向政策实施过程中,原有的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额和差距比逐步扩大,逐步引致农民工群体的扩大。

2 农民工的特点

农民工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以下将从农民性质和工人性质两个个角度考察农民工特点:

2.1 从农民性质看

其一、能够吃苦耐劳。城市中基建工程、重体力或手工劳动的从业人员大都是农民工,城市劳动力不愿意干或自认为干不好的一些重要的脏、累、苦和危险的工作从业人员同样大都是农民工。

其二、存有小农思想。主要表现有:算小账不算大账;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没有远大目标;缺乏创新意识;有严重的乡土观念和传统,在农忙、节日、婚嫁等时节常常要回家乡。

其三、身份遭受歧视。农民工由于没有正式身份。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歧视,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就业权、受教育权和受救助权得不到充分保护和实现,甚至在公共场所农民工有时会遭受一些人及各类管理执法人员的歧视、刁难。

2.2 从工人性质看

其一、经济收入较低。国务院政研室2006年4月中旬发布《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称:“农民工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元~500元的占29.26%,500元~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占27.90%。”800元以下占到72.1%;2004年,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为780元(年收入9360元)平均全年节余3000元左右,该报告明确“被调查农民工的月工资均比较低”。

其二、文化素质偏低。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农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9.1%,远低于城市人口占65.4%的水平。农村人口小学文化程度占42.8%,15岁以上文盲率为8.3%,高于城市23.8%和4.0%的水平。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就没办法对农民工的文化素质给予太高的期望。

3 解决农民工存在问题的建议

要解决农民工问题,其根本还是要实现城市对农民工的逐步吸收,最终让农民工成为历史名词,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历史过程。根据农民工的形成和特点,这里建议;

3.1 加快消除产业布局影响

进一步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缩小地区之间的经济收入水平上的差距。努力实现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同时努力发展各区域内部经济。希望这样可以较大程度改变大量农民工外出打工现象,让农民工“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

3.2 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壁垒

努力实现城乡户籍统一管理,逐步打破城乡户籍壁垒。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不可否认在保障社会稳定方面在制定和开始实施的一段时间具有较大的优势。但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城市户籍壁垒的弊端渐渐地显现出来,并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为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城乡户籍统一管理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3.3 稳步提高农民工经济收入

首先,加强进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农民工整体技能水平不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建筑业的农民工为例,参加过培训的人不足10%。技能培训一方面能够提高提高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同时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其次、地方政府应积极组织、引导、帮助农民工就业。政府在这些方面的介入一方面对于农民工而言有助于帮助农民工就业深受农民工欢迎,另一方面对于用人企业而言由于节省了零星招工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深受企业欢迎。

3.4 缓慢提升农民工文化素质

推进法律常识的推广,将宣传工作推广到各个小区、胡同、街道,乃至城市郊区的每个行政村、每个互助组。同时加强对各个农民工聚集地区进行文化宣传,电影流动车以及戏剧下乡都应当更大规模或更高频率的进行。从根本上来说,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加大对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投入,尤其是中、小学。同时还应当注意中、小学教师的培训。

げ慰嘉南:

[1] 袁东:请仔细看看农民工的收入[N].上海证券报,2007-01-06

[2] 亨廷顿[美]: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第438页

[3] 彭腾:城市化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邵阳学院学报,2004-06(3)

[4] 劳动保障部课题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N].劳动保障,2004-11,第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