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毅
【摘 要】我国NGO虽然起步晚、起点低,但发展速度很快,逐渐形成崛起之势,但伴随而来的也是许多问题和不足的暴露。本文以此为大背景,第一部分通过救灾工作中NGO的行动展开对我国NGO自身问题的探讨,第二部分将从组织社会学专业的角度出发,对我国NGO所面临的障碍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并提出自己认为合理的解决对策,最后简要展望一下我国NGO发展的明天。
【关键词】中国;NGO;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229-01
1 从汶川大地震看中国NGO的崛起和问题
NGO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1]在汶川大地震伤员的救助过程中,这些独立于政府指令之外的团队,在此次抢险救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于是,NGO崛起的话题再次被人们关注起来。
NGO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游离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种力量,需要有自身的独立性。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由于多数NGO信息渠道单一,过分依赖政府,导致信息掌握得不对称,来自社会各界的物资、人员严重扎堆,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和资源浪费。
国内的众多NGO,多数被冠以“业余”、“太不专业”的名号。从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工作中,我们也能看出,这种批评并非空穴来风。国内NGO需要迫切解决自身非专业化、非职业化,过于依赖政府官方部门,缺乏自主独立意识等缺点,只有这样中国的NGO才能真正担起政府有效的“减压阀”和“稳定器”的大任,才有存在的价值。下文就中国NGO面临的几个组织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我的想法和改进措施。
2 中国NGO面临的组织障碍及對策
2.1 目标障碍
可以说,几乎所有的NGO成立时都是目标明确、使命感很强的组织,但如今的现实却是目标障碍成了NGO面临的最大问题。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当下政府对NGO实行的管理制度不合理。根据有关章程,NGO一般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然后政府才承认其合法性。这导致了NGO有两个章程和两个使命,即一个是营利性使命,一个是非营利性使命。组织内部的领导阶层便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哪一个目标更正确,哪一个使命更有利于NGO的发展?组织目标的混乱将直接导致这些组织开展的活动和项目与组织的使命不一致。
我认为避免这种局面的发生,需要利用组织内部自身的约束机制进行规避。首先,NGO目标的设立要严格遵照“互惠原则、评估原则和择优原则”。[2](P105)这个目标要优中选优,对所有参与者都有利,能够利用量化的数据体系进行评估。此外,NGO要形成一套针对自己特性的目标评估体系,对目标达成过程进行有效性和效率评估。可以将组织为达到目标而花费的资源、时间等变量量化成指标,测试其目标达成度和收益度,从而为以后的活动策划提供有用的信息,达到有效性和效率的高度平衡。
2.2 领导者障碍
领导者在NGO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由于NGO走的是工商注册的道路,那么在产权上便会出现不明确的问题。NGO的产权在法律上是属于组织的领导者或创始人,可是NGO名义上又是非营利的组织,资产完全来自于社会的捐赠,那么一旦遇到资金或资产问题,它们的产权到底应该属于谁,实际却属于谁?靠什么制度来维护每个成员的利益?这些对于NGO来说都是尚未解决的问题。
此外,国内很多NGO的领导者都属于个人魅力型领导者。这种统治类型具有暂时性的特点,一旦这个领导者自身出现了品质上能力上的缺陷,这一领导制度中所潜在的内部矛盾便会暴露出来,危及NGO自身的健康发展。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最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加强法制建设来进行外部制约。我们应该通过法律来明确NGO内部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也可以推广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措施来制约组织内部发生腐败和浪费的行为。在进行决策时,NGO可以采取组织成员代表大会的形式。在领导者的接替方面,NGO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使领导者通过理事会选举产生,通过法律选举产生。
2.3 组织成员障碍
国内多数已经成型的NGO并不缺少资金,缺的是人才。多数NGO吸引不了众多的成员,也就吸引不了一流的人才。留不住成员和人才,NGO创办的初衷再好,活动意义再大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一现象的解决之道是多方面的。社会应该鼓励大学生等具有较专业知识的人才选择投身到公益事业中去,来提高NGO组织成员的整体素质。社会舆论也要对大众进行正确的引导,为NGO自身的纳新创造良好的氛围。NGO本身也须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供职业发展规划,鼓励成员通过自身技能和素质的提升,策划出更优质的活动。
2.4 管理制度障碍
由于多数领导者属于个人魅力型,当领导者自身出现问题,号召力下降,要么选择解散组织,要么领导者的地位被另一个成员取代,如此反复,组织始终处于非良性发展阶段。也有相当一部分的NGO在成立之初确实有一些制度和规范,但是不同的NGO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规范和制度。
权变理论通俗地讲就是“随机应变,因地制宜,具体分析”[2](P64)。它强调了组织内部的多变性,其最终目的在于“提出最适宜具体情况的组织设计和管理行动”。[2](P64)因此组织的领导者要有权变的眼光和理念,在组织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组织的特点制定出不同的适合于组织发展的制度体系,以确保组织能够良性发展。
3 结语
一场汶川大地震让我们看到了我国NGO之间的合作愿望和巨大热情,但也让我们发现了其问题所在。我国NGO发展缓慢,影响力量还十分薄弱,这也与我国NGO组织发展起步晚、起点低的历史原因和特殊国情下的社会原因有关。
其实影响NGO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NGO的发展和完善历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需要无数的创立者不断创新制度建设,不断拓展理论体系,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国的NGO才会真正健康成长,发展壮大起来。
げ慰嘉南: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045.htm。
[2] 于显洋,《组织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