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担道义,细节著文章
——浅析《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模式

2010-09-19 06:16
关键词:头版南方周末理性

李 莹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理性担道义,细节著文章
——浅析《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模式

李 莹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湘潭 411105)

本文以 2009年《南方周末》的头版报道为研究文本,分析其新闻文体的特色和传播模式。通过对文本进行内容分析,探析《南方周末》的报道模式,并从风格上、语言上、视域上总结、归纳《南方周末》报道模式的特点,以供学习和借鉴。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理性;细节

《南方周末》“一纸风行”,在 25年艰难的发展中不断实践、改革、创新,从创刊时发行仅 7000份的娱乐休闲小报,成长为今天在中国“深具公信力的严肃大报和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发行量达 600多万份)。《南方周末》能够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离不开其独具一格的创办思想和内容风格。因为报纸的头版报道总是处于最强势的地位,也最能反映一份报纸的风格和定位,所以本文以 2009年全年《南方周末》(共 51期)的头版报道为研究文本,试图分析、归纳出《南方周末》新闻文体的特色和传播模式。

一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的新闻文体模式

2009年《南方周末》头版共刊发文章 62篇(不含头版导读栏和通过标题导读所涉及的报道),除去 1月 1日、22日、5月 7日、10月 1日、12月 31日这五期特刊头版刊登的是新年献辞或社论外,在头版共刊发了 57篇报道。这些报道按照报道题材来看,覆盖了政府执政、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文化发展、法治建设、海外热点各个方面。如表 1所示:

报道题材总量政府执政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文化发展法治建设海外热点57篇 15篇 10篇 17篇 2篇 6篇 7篇

从报道形式来看,包括叙事记述型、调查分析型、记者观察型、评述型、谈话实录型几种。如表 2所示:

总量报道形式调查分析型记者叙事记述型 观察型 评述型 谈话实录型57篇 13篇 26篇 14篇 2篇 2篇

由上面两个表可以得知,《南方周末》的新闻报道覆盖政治、经济、文化、民生、国际各个方面,并以政府、经济、民生为主,说明题材广泛、重大,并且运用了多种通讯类新闻体裁,以调查性、解释性报道为主,容量大,篇幅长,内容详尽。这属于深度报道模式。

所谓深度报道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新闻体裁,而是新闻人如何处理新闻事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态度的展示。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客观主义或者平面报道方式而言的。它是将新闻事实置于深广的时空背景中,较深刻地透视新闻事实的因果、性质、影响及趋势、意义的新闻报道方式。深度报道的文体模式“在多元化需求面前,客观主义思维使新闻报道过多地停留在孤立的、表面化的层面,无法介入错综复杂的社会真实,因而,它所产生的能量与人类期待的新闻文化威力之间形成冲突。同时,客观主义报道也遏制了新闻记者的开掘欲念,束缚了他们的手脚……”[1]于是,在社会和新闻报道双重发展的要求下,深度报道模式应运而生。

由于深度报道涉及到事件的因果背景,它的体裁必然体现出相当的综合性,即许多新闻文体都可为深度报道服务,既有如解释性、调查性、预测性、评述性新闻等单篇式报道,又有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这样的组合式体裁。

深度报道体现的是深度传播模式,“反映了人类企图在大空间中解读新闻事件的意志,它是全面、真切地侦测社会方位的一种积极性设计,目的在于从多方面对人生进行真正的采访、沟通。”[2]《南方周末》自 1993年开始转变最初的休闲娱乐定位,侧重于刊登大量内容详尽、分析透彻、背景扎实的揭露性、批评性报道后,才开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奠定了全国大报的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南方周末》不断调整自身定位,逐步减少揭露和批评的报道,增加对国运、民情、时局、政策的解读和观察,让读者了解和认知社会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让读者“在这里,读懂中国”。在这样的定位和思想下,《南方周末》加大了解释性、预测性、分析性报道,深度报道模式进一步加强,不再局限于阐述具体的新闻人物和新闻事件,而是探寻其在特定时代的标本意义。这使得《南方周末》更加具有社会瞭望者和时代记录者的双重角色,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二 《南方周末》深度报道模式的特点

(一)风格上:理性、严肃又不失温情,充满人文关怀

“《南方周末》一直是理性思考、理性发言,同时在理性之外也让读者找到最舒适而且又大无畏的情怀。”[3]《南方周末》一直坚持独立观察社会,尽可能地刊发独家新闻,2009年《南方周末》头版 57篇报道中有 26篇独家报道,接近一半,即使在报道那些倍受关注的社会热点新闻时,《南方周末》也力求报道视角的独特,尽可能地从不同的角度帮助读者多方面了解事件真相。如 1月 8日刊登的《三鹿曝光前被遮蔽的十个月》,另辟蹊径地从国家对奶制品行业监管上的漏洞和奶制品行业内盛行的邪风为突破口,更加理性地分析这场“三聚氰胺”之祸背后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再如 6月 28日的《与邓玉娇案相关:巴东 37天》,这篇报道不是简单地详述邓玉娇案的过程始末,而是将重点放在巴东当地官方在事件发生后的一系列表现上,带领读者一同思索这场原本普通的刑事案件何以能够演变成轰动全国的公共事件,并为读者留下官方意图和民间舆论如何良性共处与互动的问题。这些独特的视角都体现出《南方周末》在观察和报道事件时,所秉持的理性思考态度。《南方周末》一直以“正义、良知、爱心、理性”为宗旨,报道内容关注社情、国运,用鲜明而负责的观点和话语影响社会的变革,体现了一个严肃大报对社会责任的担待。在对“丈夫拒签手术致孕妇死亡案”和“荆州大学生救人溺亡”事件的再调查中,《南方周末》又充分展现了一个严肃大报对事实真相的追求,对正义良知的维护。它通过周密的采访,详尽的内容,大量的证据,顶住外界的压力和感性的影响,追求接近真实的核心,还原事情的真相。不过最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张以理性严肃著称的报纸,并不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它的字里行间都透出爱心,流露着对普通民众最深沉的关怀。报道“三鹿”事件,不忘提及那些因三鹿集团破产而面临失业的普通员工;关注金融海啸,则从中国中西部那些不起眼的小村庄、小乡镇和小城市着眼,展示在那些闪光灯照耀不到的地方,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再如 11月 12日的“新疆现实与未来”系列观察报道中,记者笔下记录了一个个卑微而又鲜活的小人物,让人们深思和关注他们的命运。总之,《南方周末》“通过自己的报道引导每一位读者进行思考,让他们在同情理解别人的同时反思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以更加理性的精神和宽容的态度看待和理解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这种关怀是全面的、深刻的”[4]。

(二)语言上:在尊重新闻真实性的基础上刻画细节,文笔优美,文学色彩浓厚

《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朱伟在谈到理想中的“周刊叙述”时,曾认为“应是从事件的细节出发,在新闻叙述中加入个人化,变成有血有肉有色彩的叙述,而不是报纸通行的新闻体”⑤。《南方周末》作为出版周期较长的周报,在时效性上比不过日报和电视,正好在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上做文章。但是深、广并不意味着凝重和刻板。《南方周末》的深度报道之所以影响广泛,不仅因为其选材宏大,贴近实际,还在于它注重细节描写和故事化叙述,文笔的优美,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比如:

“罗崇敏是个容易让人印象深刻的官员。刚开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能连续 5小时坐在沙发上,腰板始终保持垂直状,其间只喝一次水;多次接触后,他会变得很放松,一边吃饭,一边自然而然地把西裤筒卷上膝盖,又放下。”(《“奇官”罗崇敏》)“真实的何川洋比证件照上的样子要生动得多,一米六五左右的个子,黑边框架眼镜、蓝色 Jack&JohnsT恤配牛仔裤、白色运动鞋。差几个月满十八岁的他,说话还有些奶声奶气。”(《重庆状元:从“王牌”到“弃子”重点中学高考竞争惨烈手段起底》)“当时王守海立在船头,一手拉着一根尼龙绳,绳子的尽头是一把钩子,跟钩住的那具年轻的遗体一起隐没在水面下。王守海的背后是捞尸队的一名同伴,他同样拉着一条绳子,系住遗体的手腕。捞尸的小船在缓缓地靠向岸边。岸上等待着的是溺水者陷于绝望和惊慌中的同学们。”(《大学生救人溺亡隐情调查:“挟尸要价”另有其人“见死不救”渔民喊冤》)[6]

这些基于事实的细节描写,丰富了人物的形象,展现了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情感,又通过微小的细节交代了一些容易被隐藏的事实,读来传神有味。与注重细节一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南方周末》新闻报道的文学化笔法,在白描的陈述中时时穿插议论、抒情以及象征、比喻等手法,饱含记者的情感和倾向:

“在媒体的眼中,肖志军成为一个无可争议的愚昧者,一个不负责任到宁可放弃老婆孩子程度的冷血丈夫。人们先将他定性为一个魔鬼,然后全力搜集他是魔鬼的证据,并探究背后的原因。最后,肖志军成了一个不切实际的自大狂一个没有生存能力的精神病患者。而今,一位采访过此事的记者承认:在那种情况下坚持不签字,或许真的表明,肖志军可能才成了这场悲剧加闹剧中的那个明白人……”(《谁杀死了李丽云?“丈夫拒签手术致孕妇死亡案”再调查》)“不过,不管怎样,国庆渐渐临近,“欢度国庆”的横幅已经挂在大街上,大红灯笼也被捡出来清洗干净。几天前晚上十一点的时候,记者从香河家具城驾车进北京。那天晚上,正是国庆彩排,“欢度国庆”、“十一,你好”的横幅从车边闪过。记者经过鸟巢时,突然间,烟花齐放,覆盖了整个天空,一时灿烂无比。”(《五道防线、二百多万安保力量直接护卫“十一”之前的北京》)

(三)视域上:从小处落笔,在宏观中展示

《南方周末》宣称以“深入成就深度”,在追求深入的过程中,往往是从小人物、小事件着眼,挖掘新闻背后攸关普通民众生存、生活、生命的新闻和信息,将所要写的人和事置于一个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展示,从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例如:3月 26日《南方周末》刊登的一组系列报道《牢头狱霸之治》里《一个牢头看到的监督失效》,开篇就写道:

“矮小、粗壮,一身敦实的腱子肉,出身山民、受过大学法律教育的周旭,因为一起冤案,2007年 4月被捕,在看守所内度过漫长的 11个月,后因证据不足才被释放。他在看守所曾以暴力获得了牢头地位。他尤其感叹的是,外部监督力量对高墙之内的无奈与无力。”文章以这位“牢头”的亲身经历为主要内容,还原牢头狱霸真实的生存土壤,引发人们对当前刑事司法制度中不足之处的关注和思考。再如 8月 6日刊登的《集体户口让我结不了婚》一文,报道了几位因为“集体户口”身份而遭遇麻烦的小人物,将他们的遭遇与当前的户籍制度相结合,揭示并讨论户籍制度存在的缺陷以及户籍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南方周末》这种“小处着笔,大处展示”的做法,既体现了其叙述手法的巧妙,又体现了它对国家、民众的关怀和责任:关心个体,心怀天下。

《南方周末》一纸风行二十余年,源自它对新闻理想和社会责任的坚守。因为秉承“爱心、正义、良知”,所以它始终坚持“理性、深入、深度”;因为要让读者通过报道能够读懂中国,所以它在文体写作上不断创新,融入新的元素和手法,在保持思想深度的基础上增强可读性。总之,《南方周末》在中国新闻界是一只标杆,它的成功、它的特色值得思考、学习。

[1][2]王春泉著.武装的眼睛:现代新闻报道形式及写作[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174-175,175-176.

[3]王健.南方周末深度报道风格的变迁[J].新闻爱好者,2007(12):9

[4]曹丽虹.试析《南方周末》的品味追求[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4(1):105

[5]胡春秀.细节叙述:三联生活周刊的一种叙事风格建构[J].新闻界,2009(2):103

[6]文本资料来源 http://www.infzm.com/enews/infzm

G21

A

1004-342(2010)03-41-05

2010-03-30

李莹(1984-),女,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08级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0-04-09

作者简介:吴建瓴(1962-),男,成都大学城乡协调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猜你喜欢
头版南方周末理性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头版”既出,一切才刚刚开始
天空之城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超萌大头版《来自星星的你》
理性的回归
晒晒2014.1.1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