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黎明,张亚兰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基于系统论的中心城市粮食安全保障模式研究
赵黎明,张亚兰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基于中心城市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特殊性,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以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加工体系、粮食流通体系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依托的中心城市粮食安全保障模式。并提出了中心城市粮食安全保障模式运行的基本思路,希望能够对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中心城市;粮食安全;模式;系统论;产业化
粮食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问题,学术界对于国家粮食安全从数量安全保障和质量安全保障两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3],却很少有研究涉及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从根本上讲,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属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一部分,但是二者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别。与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不同,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不仅仅是一种宏观层面的保障,更多的是一种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基础的过程性保障。同时,中心城市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与国家粮食安全以数量和质量安全为主要目标的静态保障模式有本质上的区别。
中心城市作为一个特定的地区,其粮食安全的内涵和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并不完全适用普遍性的粮食安全理论。在满足普适性原则的基础上,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自成体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从系统的角度看,中心城市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其粮食安全受到粮食主产区和周边地区粮食产量波动、粮食价格波动、居民收入波动以及市场完善性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公共性、系统性、区域性、动态性以及均衡性的特征。与国家粮食安全不同,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除了必须强调粮食总量和质量的保证外,还必须强调粮食价格的稳定性和合理性、整个粮食运行体系的系统性和协同性、粮食应急供应的及时性、粮食供应结构的合理性。因此,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系统中各要素既发挥自身特定的作用,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将影响到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从系统论的角度讲,粮食从生产到消费任何一个环节上的问题都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粮食安全保障不是一个点或者面的问题,而是从生产到消费全方位的立体化的体系性的保障问题,必须对影响系统运行的储备、加工以及流通等环节进行系统化的设计。
从中心城市粮食安全的特殊属性可以看出:中心城市作为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其粮食安全保障不能仅仅局限于总量和质量的保障,必须根据其自身运行规律建立新的安全保障模式。
粮食的商品性和公共性特征决定了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必须通过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市场发挥基础性的作用,政府发挥宏观性的调控作用[4-5]。一方面,市场能够发挥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在解决粮食的稳定供给问题、粮食市场的过度震荡问题和粮食补偿问题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另一方面,政府发挥宏观性的调控作用,但是,政府不能以最小化的成本保障粮食安全,并且不能从根本上持久地解决粮食安全问题[6]。因此,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模式以保障粮食安全为中心,以粮食储备体系、粮食加工体系、粮食流通体系三大体系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依托,在明确市场和政府各自分工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基础形成多元化的粮食经营主体、构建粮食价格形成机制、调节粮食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以及构建粮食市场体系,以政府力量为补充进行宏观调控,监管市场运作。
中心城市作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最重要的终端环节之一,其粮食安全保障不能只着眼于粮食总量的供应,更重要的是从原粮到消费品整个储备、加工以及流通等环节的过程保障。中心城市特殊的经济中心地位决定了其粮食供应主要来源于市场供应,原粮的生产环节并不是整个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核心。储备、加工以及流通三个环节形成整个安全保障系统的核心支撑,每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见图1),在发挥各自独特作用的同时,作为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整体社会效益的发挥。因此,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是一种有机的、非线性的系统性保障,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会造成严重的木桶效应,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效果。
图1 中心城市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系统结构图
在整个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储备体系、加工体系和流通体系自成一体,又相互依托,其中,储备体系是流通体系运行的物质基础,加工体系是流通体系运行的重要基石,流通体系是储备体系和加工体系运行的重要依托。同时,众多的子体系从不同的层面支撑三大主要体系的运作,从而形成一种完善的、系统的、体系化的粮食安全保障模式。
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产业化保障模式是基于中心城市作为开放系统的特性所建立起来的以过程保障为主的系统化的、动态的安全保障模式。根据国内外产业化理论和成功经验,粮食安全保障的产业化保障模式必须以现代经营理念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以有实力和带动力的粮食企业为“龙头”,以整合粮企资源、调整结构为途径,以城乡一体化服务网络为载体,以“订单生产”为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在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长足发展的基础上,把“产、供、销”各产业链结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见图2)。国有粮食企业充分利用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各种有利条件,转变传统的“买原粮、卖原粮”的单一化的经营模式,对产业化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
图2 中心城市粮食安全保障模式的运行
(1)以现代化经营理念为先导。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从根本上是整个粮食流通的过程保障,是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动态保障,是立足粮食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的系统保障。作为一个开放系统,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更多的是一种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系统运作。整个安全保障系统的运行更多地融入了市场化的特性,因此,中心城市应该立足粮食安全保障的政策性要求和市场化需求,以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为先导,从系统的、战略的、动态的角度去审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粮食安全保障工作,以产业化的运作模式寻求粮食安全保障政策性要求和市场化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尽可能以最经济的方式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社会效益的最大发挥。
(2)以市场需求为主导。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是一种终端保障,安全保障运作与市场的接轨程度决定了整个保障体系的运作效率,进而决定体系运作的长久性和可行性。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具有政策性和市场性的特征,其中,政策性是从粮食的公益性角度出发,形成最基础的粮食资源的静态保障,并不能保证整个体系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性;市场性从粮食的商品性特征出发,以最经济的方式对粮食资源进行动态运作,从而保障整个体系的运作效率和运行效果。粮食安全保障的市场性特征要求整个保障体系运作必须以市场需求为主导,通过整体和局部优化实现安全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脱离市场需求的粮食安全保障不仅会影响粮食商品性特征的发挥,而且会极大地削弱粮食的公益性特征的发挥。
(3)以有实力的粮食企业为龙头。粮食安全保障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模式必须依托于粮食企业,作为市场上最有效的组织形式,粮食企业之间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才可能支撑安全保障的模式的运作。同时,粮食产业的发展呈现一种阶梯型的特征,处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由于自身实力以及属性的差异所发挥的作用并不相同,因此,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必须以有实力的粮食企业尤其是国有粮食企业为龙头,立足于市场需求,引导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为整个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运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市场化的竞争环境中,中心城市应该逐渐弱化对于国有粮食企业的政策性要求,减轻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负担,营造平等的竞争氛围,避免由于国有粮食企业的负担过重和民营企业发展的滞后性造成我国粮食市场被外资控制的现象。
(4)以整合粮企资源、调整结构为途径。中心城市粮食安全的产业化保障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企业化的运作模式,粮企资源的利用效率决定了体系的整体运作效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粮食企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形成国有、民营以及外资等多种形式企业相互竞争的局面,企业之间的竞争极大地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目前我国的粮食企业竞争能力普遍不强,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即使大型企业也很难与国际性的粮食企业竞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削弱了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加大了粮食市场的调控难度,给整个国家尤其是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必须以先进的经营理念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整合资源、调整资源配置结构形成有实力的、面向市场的粮食企业集团,减小中小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优化整个市场的竞争环境,为粮食安全保障的产业化运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目前我国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粮食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很难形成最有效的粮食资源配置模式,中心城市必须认识到这一特殊性,采取必要的政策性手段调控市场结构,整合粮企资源,从而保障市场机制的高效运行。
(5)以城乡一体化服务网络为载体。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是一种市场化和产业化的保障,原粮的供应和成品粮的销售必须依托于城乡一体化的服务网络。通过粮食经纪人、粮站、国有粮食基层企业以及各种粮食市场等多渠道为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原粮供应保障,尤其是在粮食收获的季节,城乡一体化服务网络在收集原粮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以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为主的粮食生产特征使得城乡一体化服务网络的作用更加明显,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分散的粮源供应,这种服务网络的建设和完善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成品粮的终端供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托于城乡一体化服务网络,中心城市的粮食终端供应经过粮食企业、中间商和零售商最终进入消费环节,在以超市直接销售为代表的新型销售网络完全成熟之前,国有基层企业、粮站以及其他服务节点的作用不可或缺。尤其是在济南,这种模式不但没有衰落,而且通过对国有粮店的改造形成了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粮食产品连锁经营模式,在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需求的同时,形成了国有控股的粮食终端供应体系。在发生突发性粮食安全事件的情况下,这种遍布全市的连锁餐厅将成为可靠的食品供应节点,从而为粮食食品的最终供应提供网络化的渠道。因此,城乡一体化的服务网络在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得到不断加强和完善。
(6)以产业化经营为依托。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是一种动态的、面向市场的过程性保障,具有公共性和市场性的双重特征。这种双重特性决定了粮食安全保障必须以产业化经营为依托,通过市场机制形成各参与主体利益共享、良性竞争的局面,从根本上保证整个体系的运行。只有形成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粮食生产、储备、加工、流通以及消费等各个环节上的利益主体才可能在市场调节下进行良性运转,任何一个环节利益分配的不均衡都可能导致本环节利益主体生产积极性的下降,从而影响本环节的运作效率,进而影响整个体系的有效运作。同时,由于分散的利益主体难以形成集约化经营,在市场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很难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因此,中心城市粮食安全保障必须以市场为主导,以产业化经营为依托,形成一种集约化的运作模式。
本文突破了传统的以总量保障为主的静态粮食安全保障理论,针对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中心城市特殊的粮食供应格局提出了新的粮食安全产业化保障模式,并对这种动态化保障模式的运行思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希望能够为新形势下中心城市的粮食安全保障提供新的参考。
[1] 丁声俊.目前态势 未来趋势 粮食安全:关于我国粮食安全及其保障体系建设[J].粮食问题研究,2004(1):15-20.
[2] 施利敏,余 静.和谐社会与粮食安全[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6(3):39-41.
[3] 齐志高,李 堑.论影响我国粮食储备安全的因素[J].粮食储藏,2006(1):4-10.
[4] 吴永顺.坚持统筹发展战略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J].宏观经济管理,2005(5):38-41.
[5] 曾 宏.粮食安全的本质内涵与研究框架[J].税务与经济,2006(2):90-92.
[6] 罗 辉.公共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本量效”分析[J].财经研究,2007(7):44-47.
Grain Safety Model of Central City Based on System Theory
ZHAO Li-ming,ZHANG Ya-lan
(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Based on the special nature of the grain safety support work of the central cit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this paper established a grain safety model of the central city,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grain reserve system,the food processing system and the grain circulation system,and be supported by the grain industrialization.Then we put forth the basic ideas of the operation of the model,hoping to give a new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of the central city's grain safety support work.
central city;grain safety;model;system theory;industrialization
F302.3
A
1008-4339(2010)05-0415-04
2010-04-23.
中心城市粮食安全预警体系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赵黎明(1951— ),男,教授.
赵黎明,zhaolm@t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