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

2010-09-18 06:54:42叶友华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思想

叶友华

(山东女子学院 基础部,山东 济南 250300)

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

叶友华

(山东女子学院 基础部,山东 济南 250300)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在婚恋观上所反映折射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基本正确的。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应重点强化六个方面的教育:强化男女平等以及女性人格独立意识的教育,强化摒弃陈腐观念、大胆寻求真爱的爱情观教育,强化去功利化、去物质化的道德观教育,强化慎重对待婚前性行为、正确处理两性关系的性知识教育,强化心理素质教育,强化家庭美德、婚姻法教育等。

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

高校公共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必修课,其中的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中的第三节教学内容是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为搞好课堂教学,了解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在择偶标准、敏感问题以及婚姻态度等一系列问题上的看法,强化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笔者在山东女子学院授课的部分班级中进行了女大学生婚恋观问卷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是笔者在2009至2010年第一学期授课的所有班级的女大学生,其中文史类学生占43.3%,艺术类学生占56.7%,涉及装潢艺术与设计、新闻采编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动漫与人物形象设计、中澳会计、中澳旅游等专业。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0份,回收率为90%,有效问卷为180份,有效回收率为90%。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内容包括四部分二十一题。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择偶标准,第三部分为敏感问题,第四部分为婚姻态度。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每一选项所占的比例,即样本与总体之百分比。

(三)统计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运用《GB/T 19001—2000的统计技术指南》中规定的统计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使用相应的方法列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恋爱经历

调查问卷显示,现在有男朋友的女大学生83人,占46.1%;没有男朋友的 96人,占 53.3%;弃权1人。有过恋爱经历的91人,占50.6%;没有恋爱经历的58人,占32.2%;弃权31人。有过1次恋爱经历的51人,占28.3%;两次恋爱经历的39人 ,占21.7%;三次以上的14人,占7.8%,弃权 34人。中学、大学阶段有过恋爱经历的人占总人数的一半左右。

表1 恋爱经历调查情况

(二)择偶标准

选择男朋友最主要的因素排序依次是:选择“人品”的 139人,占 77.2%;选择“责任心”的 92人 ,占 51.1%;选择“性格”的 88 人 ,占 48.9%;选择“孝顺”的87人,占48.3%;选择“家庭背景”的49人 ,占 27.2%;选择“学历”的 45人 ,占 25.0%;选择“健康状况”的35人,占19.4%;选择“有共同语言”的34人,占18.9%;选择“外貌”的28人,占15.6%;选择“幽默感”的 14人,占 7.8%;其他 2人 ,占 1.1%。

在回答“你会选择学历比自己低的男朋友吗”一题时,认为“学历无所谓”的32人,占18.8%;表示“如果有情投意合的可能会考虑”选择的90人,占51.4%;选择“基本上不会的”30人,占17.7%;绝对不会的20人,占12.1%。

表2 择偶标准调查结果(%)

在回答“你比较容易接受什么样的追求方式”一题时,选择“大胆追求”的有11人,占6.1%;选择“循序渐进,感情还是需要相互了解”的71人,占39.4%;选择“我觉得真心对我好就行,什么样的追求方式不是很重要”的93人,占51.7%。可以看出,追求方式取向相对保守。

(三)敏感问题

在回答“是否介意你的男友是处男”时,回答“不介意”的 69人,占 38.3%;选择“介意”的 105人 ,占 58.3%。

在回答“你怎么看待周围一些女大学生被包养的社会现象”时,选择“出于自愿,无可非议”的48人,占26.7%;选择“追求虚荣和富贵,一步登天,不值得提倡”的115人,占63.9%;选择“无所谓”的10人 ,占5.6%。

在回答“你对允许在校大学生结婚的规定持什么态度”时,选择“接受,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结婚的权利”的124人,占68.9%;选择“不能接受,大学生结婚时机不成熟”的42人,占23.3%;弃权1人。

在回答婚前同居、一夜情和试婚等问题时,持“应慎重对待”和“不反对但自己不会这么做”的观点者居多。

表3 敏感问题调查结果(%)

(四)婚姻态度

在婚姻问题的态度取向上,打算结婚的占80%,打算28岁之前结婚的占48.9%,当家庭与事业发生冲突时,选择以家庭为主的高达80%。家庭结构模式的选择情况是核心家庭比例最高,占43.9%,其次是扩展家庭,比例为32.8%。

表4 婚姻态度调查结果(%)

通过上述调查与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山东女子学院女大学生婚恋观的主流是理性健康的,大部分女大学生在婚恋观上所反映折射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基本正确的。一是女大学生对婚恋的态度严肃认真,注重感情。调查数据显示,女大学生谈恋爱的人数为50.69%,是比较普遍的。绝大多数女大学生并未刻意去恋爱,而是抱着一种平和自然的心态对待爱情,顺其自然的心态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恋爱问题有一种比较理性的态度。由此,反映了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恋爱的思想是积极向上的,重视感情在恋爱中的重要意义;恋爱的态度也是认真的,重在选择人生伴侣。二是大学生择偶标准健康理性。以往公布的调查结果反映大学生恋爱的功利性是比较强的,但是,笔者此次调查的结果否认了人们这种固有的看法。调查数据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大学生恋爱有健康的选择标准,把品性、感情和能力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三、分析与思考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的出台,大学生深造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多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专升本、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学习机会。这样,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越来越长,在校学习和恋爱婚姻势必造成时间上的重合。国家也因此在2005年出台了允许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结婚的相关政策,因此,在大学德育课程教学中,必须善于发现学生认识上的误区以及行为上的偏差,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根据本次问卷调查情况,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女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应重点强化以下六个方面:

(一)强化女大学生男女平等以及女性人格独立意识的教育

通过问卷调查,反映出部分女大学生有“男性强权、女性弱势”的心理。这必然导致日后行为上的依赖、顺从、甚至盲从。不可否认,现实社会中在就业、公务员招考中,仍然存在歧视女性的现象,但这既不是主流,也不是发展趋势,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正视课程的传授和校园文化、校园环境等隐性课程的渗透影响,帮助女大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四自”精神。

(二)强化女大学生摒弃陈腐观念、大胆寻求真爱的爱情观教育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性爱、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在问卷调查中,也有部分学生过多考虑世俗的观念,如身高、学历、年龄等因素,这些外在因素并不能真正反映一个人的本质特征。应引导女大学生在一些非本质的外在因素上呈现出多元化的选择趋向,也不应一味被动地等待男性追求,而应主动大胆地去追求自己心仪的“白马王子”。

(三)强化女大学生去功利化、去物质化的道德观教育

部分女大学生有“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理。这一观点有很深刻的历史依据和现实根源,我们应帮助学生分析它、认识它,并通过典型案例使学生认识到功利化、物质化的爱情观换不来真正的爱情。恋爱也要受到道德的约束,恋爱中的道德要求体现在如下几方面:(1)尊重人格平等。恋爱的双方在人格上都是独立的,如果把对方当作自己的附庸,或依附对方而失去自我,都是对爱情实质的曲解;恋爱双方在相互关系上是平等的,都有给予爱、接受爱和拒绝爱的自由。(2)自觉承担责任。自愿为对方承担责任,是爱情本质的表现。无论对方处在顺境还是逆境,是富裕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伤病,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都要自觉地为对方承担责任。(3)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往往是恋爱双方既相互爱慕、亲近,又举止得体、相互尊重,而绝不是在态度、举止、语言等方面的粗俗和放纵。恋人在公共场所出入,要遵守社会公德,不要对他人生活和公共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遵从恋爱道德就是在现实生活中去维护真正的爱情,这是保持爱情长久的秘密所在,没有道德的护佑,爱情也不会长久。[1](P165)

(四)强化女大学生慎重对待婚前性行为、正确处理两性关系的性知识教育

目前,大学生试婚、婚前同居已不是个别的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慎重对待,尽量避免婚前性行为。如果“不在乎地久天长,只在乎曾经拥有”,把爱情当游戏,只重过程不顾后果,既会伤害对方,也会伤及自己。同时还应通过性知识教育,告诫女大学生如何采取正确的方式保护自己,避免因一时冲动造成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辅导员和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灌输式理论教学和主题讲座进行。这种教育形式较适合于团体性普及教育,比如普及基本的婚恋常识、婚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恋爱道德与婚姻法律责任,但不适合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个体性的指导。而婚恋问题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每个人碰到的婚恋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五)强化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开辟便捷的服务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学生的困惑及时进行指点与疏导,尤其是要建立恋爱挫折干预机制。因为完善的恋爱挫折干预机制,能帮助学生宣泄、转移不良情绪,减轻痛苦和压力,解除因恋爱而导致的心理危机。建设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教育内外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2]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大力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的高雅兴趣和爱好,丰富校园生活,转移大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另一方面,可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提升女大学生们的审美情趣,增强其人文修养,使其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

(六)强化女大学生家庭美德、婚姻法教育

家庭美德在维系和谐美满的婚姻家庭关系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功能。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应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夫妻、长幼、邻里之间的关系。中国有句老话,“家和万事兴”,和睦的家庭才会有社会的和谐、事业的兴旺。同时,婚姻家庭关系不仅需要道德来维系,也需要法律来调整,婚姻法是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作为当代女大学生,应在道德软约束和法律硬约束的指导下,规范自己的行为,保护婚姻家庭这个人生的港湾,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对婚姻和家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四、结论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与社会联系日益紧密,大学生接受知识和获取信息的渠道正发生深刻变化,大学生思想意识和价值取向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特征日益明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更加艰巨。随着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逐年升温,婚恋观教育已引起相关部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新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统编教材已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树立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但教育者受传统思想影响,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问题认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在有限的婚恋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对学生的婚恋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对大学生婚恋问题的漠视和忽视,客观上弱化了婚恋观教育的效果。同时,婚恋观教育内容滞后。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中,婚恋观教育篇幅较少,内容粗略、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更新;重传统道德原则教育,缺乏恋爱方法、技巧、艺术方面的教育,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有关性的教育在很多高校中还是空白。针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的特点和现行婚恋观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使婚恋观教育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婚恋道德重塑,更能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鼓励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婚恋观教育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帮助解决问题。应将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教育融入婚恋观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西方的“性解放”与“性自由”思想,树立健康的性观念。还应加强恋爱与婚姻统一性教育,培养婚恋责任意识,树立恋爱婚姻道德教育与恋爱艺术教育并重的意识。这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女子高等院校在女性教育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1]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莫文秀.论女子高校和谐校园建设[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3).

责任编辑:董力婕

10.3969/j.issn.1007-3698.2010.05.004

G776

A

1007-3698(2010)05-0019-04

2010-06-20

叶友华,女,山东女子学院基础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及女性学。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恋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上海工运(2020年8期)2020-12-14 03:11:46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52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趣味测试
家庭百事通(2015年3期)2015-05-30 22:12:39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海峡姐妹(2015年6期)2015-02-27 15:11:19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