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英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能源约束下的装备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
殷英
(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
在能源约束条件下,装备制造企业需要立足新能源装备、双能源装备进行产业生态化定位,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产品绿色设计、清洁生产、再制造和流程再造,达到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缓和能源紧缺的目的。
循环经济;装备制造企业;能源约束
循着制度变革、经济增长和重大外部冲击等发展线索,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创业阶段、起步阶段、大发展阶段、调整提升阶段。无论是农业时代、工业时代还是知识经济时代,能源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始终不会改变。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经济持续多年快速增长,能源对经济持续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明显。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重化工业时期。自2002年起,中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高增长周期,同时表现出日益显著的重化工业特征,重化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并且超过了60%,这主要归因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等因素。由于装备制造持续时间较长,在GDP中所占比例大,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能源的需求可能比其他行业要高。如果工业领域能效水平没有大的提高,经济增长将对能源供应形成高依赖。
中国制造业发展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工艺更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时兼顾、资源利用率高、环境污染少且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走“新型制造业”的发展道路。
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我国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产出效率都相对较低。目前,我国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2倍,分别是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的3倍、5.4倍、5.9倍和4.5倍,见表1。工业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增强,资源约束将替代资本约束逐步上升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甚至成为伴随工业化、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大问题[1]。
表1 2008年世界部分国家GDP能耗比较
资源的可持续供应面临较大压力。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还包括南非、印度等国)主要依赖煤炭资源的国家。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8年中国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8.7%。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9》称,中国的能源消费占世界能源消费增长的3/4,2008年煤炭消费总量为1 406.3百万t油当量,比上年增长6.8%,占世界总量的42.6%。从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历程看,已完成了两次能源变革(由煤炭替代薪柴,由石油替代煤炭),目前正处在走向多元化能源的第三次变革之中,更长远的趋势是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1]。而我国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次能源变革,刚刚进入石油、天然气快速发展的阶段,能源的多元化结构更是远未形成。从化石燃料的资源量来看,中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人均石油可采储量只有2.48 t,人均天然气可采储量1 408 m3,人均煤炭可采储量89 t,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0.0%,5.0%和57%。我国石油产量不可能大幅增长,2020年预计为1.8~2.0亿t,然后将逐渐下降。我国煤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很低。目前,煤炭可采储量为1 886亿t,尚未利用的精查储量为618亿t,其中90%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远离消费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开发、运输和利用的难度势必加大。此外,在尚未利用的精查储量中可供新建大中型矿井的精查储量只有300亿t,考虑到2020年要新建年产能力10亿t的煤矿,需要精查储量1 000亿t,缺口依然巨大。
表2 中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结构
我国确立了到2020年GDP要比2000年翻两番的发展目标。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从2003年的16.8亿t标准煤上升到2008年的28.5亿t标准煤。比照GDP的增幅,如果能源消费也随之翻两番,2020年将达60亿t标准煤,而我国常规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探明总资源量约8 200亿t标准煤,探明剩余可采煤炭总储量1390亿t标准煤,按照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计算,我国常规能源仅够用25年。
中国正成为世界加工制造基地之一。由于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处在低端位置,形成了进口多为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而出口多为一般制造业产品的国际贸易结构。进口与出口单位价值的消耗能源不同,事实上造成了国际间能源需求的转移[2]。在这一进出口结构下,随着进出口量的增加,能源需求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而我国对能源的消费在世界占较大的比例,且煤炭在几种主要能源消费中仍占极大的比例,如表3所示。
中国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始终是一个国家特别是依赖进口的国家关注的重点,是国家安全的核心内容。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石油、天然气等清洁高效能源在中国未来能源消费结构中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表3 国内外能源消费结构比较(2008年)
资源稀缺性问题一直是传统经济学研究的焦点。资源稀缺通常有两种稀缺形式: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资源约束不仅具有绝对稀缺和相对稀缺的表现特征,还带有国情特征,即人均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技术相对发达国家来说还有一定的距离,资源利用率低,资源与能源使用结构不合理。
面对资源的约束必须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强调社会消费和生产的动态平衡优化,即所谓全程节约效果。资源节约型经济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这种针对性就是最大限度提高资源与能源的社会使用效率,以减缓资源与能源消费的增长,加速社会财富的积累。这一目标的实现便是通过社会消费的“节省”和生产的“集约”这两个手段完成的[3]。“节约”具有双重含义: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二是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节约”的这两重含义是内在统一的,必须统筹兼顾,不能片面理解。这种节约要求彻底转变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深刻的技术革新,真正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4]。经济学上的节约主要表现为两种节约:一种是生产成本的节约,另一种是交易成本的节约[5]。生产成本的节约属于边际上的节约,交易成本的节约属于结构上的节约,因为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决定了选择最有效的组织制度安排。解决边际问题,可以采用自愿性选择和强制性选择相结合的方法。解决结构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节约型社会,既需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等措施来降低生产成本,也需要通过深化改革等措施来降低交易成本[5]。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内涵涉及社会生产和再生产以及经济环节的各个部分,其中尤以生产、流通、消费环节整合而成的结构形成了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架构。相对于循环经济而言,节约型社会是更大更宏观的目标,而循环经济则是节约型社会最基础和最中心的组成部分[6]。
当前循环经济研究的侧重点存在着分歧,即是重再利用和资源化,还是重减量化。显然,前者是一种亡羊补牢式做法,并没有脱出传统理论的窠臼;从社会生产流程(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大环节)角度看,后者虽然对输入端和生产过程在技术上作了控制,但也无法减少盲目生产和过度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现有的循环经济知识存量仍然停留于传统经济学的“领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整个社会生产中资源配置、资源利用并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这个意义上讲,现有的循环经济理论的缺憾可概括为:(1)由于更容易操作,故更注重再利用和再循环的研究;(2)废弃物的资源化固然弥补资源的浪费,但是对废弃物的处理也存在资源再消耗;(3)缺乏对资源高消耗者(包括生产者、中间商和消费者)的硬约束研究;(4)没有认识到信息资源的对自然资源的替代性及其优势,以及在循环经济中的地位;(5)关于资源减量化的研究要么侧重于纯工程技术性的问题,要么就某一单独学科作细节性探讨,均不足以对根本性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7]。
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企业外部循环经济,二是企业内部循环经济。
企业外部循环经济方面,由于资源的稀缺性,装备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将“减量化”放在首位。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减物质化,通过实施循环经济“装备制造4R”(减量化,再利用,再制造,资源化)原则,装备产品达到最优生产、充分利用和最小废弃。装备制造企业的资源减量化就是指通过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和实行生态管理。在装备的使用过程中,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和经济活动过程中降低资源消耗、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同时满足既定的生产和消费的功能。
从装备制造企业管理创新上,循环经济管理被理解为对产品设计、生产制造、消费活动和产品报废后物质能量流动方式的管理创新,循环经济的重点在于源头的减量化设计、安全材料和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清洁生产、污染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加强废弃物回收再使用、再制造,形成物质循环。视资源使用减量化和资源循环利用为循环经济第一要义。对装备制造企业来说,研究的着重点应放在减量化设计、清洁生产和再制造,通过技术革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三废”排放方面,对于不同的产业应该采取不同的观点,一般的制造业可能将重点置于末端治理,加强废弃物回收,形成物质循环。由于装备制造业具有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高的特点,目前,很多装备制造企业已经非常重视清洁生产,严格控制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社会对装备制造业的污染控制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因此,装备制造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问题是减物质化,因其是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户,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任务就是依靠技术创新,减少原材料的使用量和减少能源的消耗,同时运用再制造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装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为大幅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在传统的制造业模式下,通过治理方式仅仅只能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不能从根本上实现装备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必须首先转变装备制造业生产方式。新型的装备制造业不但关注经济效益,更关注科技创新能力和环保要求,强调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制造业发展,强调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只有走新型装备制造业的道路,才能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缓解我国目前面临的严重资源约束。新型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是省材料、低耗能、轻污染的工业生产方式。第一,立足于资源、能源、交通、环境等领域开发新能源装备和双能源装备,研究新材料;第二,结合“减量化”与功能设计,对产品进行生态化设计;第三,改革生产技术工艺,实施生产工艺的生态现代化,在生产工艺过程的设计中充分考虑资源约束与环境污染;第四,在生产的实施中推广循环经济模式,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与使用;第五,推行再制造,按照循环经济实行流程再造。新型装备制造业对传统产业实施改造,使产品的设计、制造、运输到产品报废回收等环节,均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少以及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做到既有利于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又创造了产品的成本优势。显然,发展新型装备制造业是缓解我国资源和环境约束的重要途径。
[1]杨 娟.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M].湖南:湖南大学,2008.
[2]唐志红.经济全球化一国产业结构优化[D].四川:四川大学,2005.
[3]张 雷,刘 毅.关于建立我国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的认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1):18-21.
[4]谢永清.谈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05(5):22-24.
[5]皮建才.投资阻塞问题研究:理论与中国实践[D].上海:复旦大学,2005.
[6]杨雪峰.循环经济的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11).
[7]杨雪峰,张卫东.资源减量化、信息替代与经济流程的转变[J].中国工业经济,2006(5):66-68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th energy constraints
YIN Ying
(Hunan Electrical College of Technology,Xiangtan 411101,China)
With energy constraints,th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ould take an ecological industrial path by exploring equipments with new energy or dual-energy.In order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crease the energy utilization rate,it is suggested to implement the green design,clean production,remanufacture and reengineering.
circular economy;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energy constraints
F423
A
1674-0912(2010)07-0023-04
201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