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培根
企业应该对员工的需求真心考虑,真情关怀,不断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图为加油站员工高兴地试穿劳保鞋。周敏 摄
国有企业的内部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实现国企内部的人际和谐,不仅需要支付适量的和谐成本,而且要懂得如何使用和谐成本,并通过制度保证和谐成本的合理支付,通过对和谐成本的使用实现对人力资源的调配、组合与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各类人力资源及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之间达到互为条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所谓和谐成本是指企业可以动用的政治、经济、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投入,可以使企业员工各尽所能,各得其所,齐心协力,共谋企业发展。
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和谐,需要企业支付一定的和谐成本。这种成本既包括物质资源的支付,也包括精神资源的支付,特别是企业领导对员工的情感支付。
培养员工归属感需要“用情”。员工归属感的本质是员工对企业的喜爱、依恋、亲近、认同的情感价值取向,是一种自觉的驱动力,这就需要在对人的管理中实现情感沟通。这种沟通包含两个方面:第一,领导者自身要带头确立并践行本企业的价值理念与价值精神,以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为员工树立榜样作用。第二,领导者要自觉确立与员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意识,对他们的需求真心考虑,真情关怀。
培养归属感需要“用力”。这一个力主要是指企业要为员工的物质需求支付成本。企业要从物质上对员工的各种需求予以理解,并在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尽量关注员工利益,将员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作为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并尽力满足,即使一时难以满足,也应当同员工强化沟通,耐心解释。
企业激励机制实质上就是和谐成本的支付机制。企业通过构建相容的激励机制,设计适当的奖惩形式和工作环境,以满足员工需求为基点,以激发员工潜能,实现企业目标为目的的管理系统。这里的适当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员工来讲,企业应提供效用最大的需求满足。二是对企业来讲,努力以较小激励成本收取较大的激励效果。构建这样一种相容的激励机制,必须着力以下几点:
要了解不同个体的最大需求。人的需求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人的需求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人的需求的最大值点才是人的积极性的心理源泉,需要越强烈,引起的行为越有力。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学历,不同个性的人的需求最大值点是不同的,领导者只有通过深入调研,细致分析,才能找到不同个体的最大需要值点;只有找到员工最大最迫切的需求,才能激发他的最大潜能,收到最大效益。
要分析不同类型需求的特点及作用。人的需求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从需要获得满足的来源来分,可分为内在需要与外在需要两类。外在需要指被激励者所需要的资源只能由组织掌握、控制和分配。这种资源包括物质与精神两大类,如工资、奖金、福利待遇、荣誉等等。而内在需要则是指与个体从事的工作需要相关的,要靠被激励者的主观感受来体验和获得的精神满足。一是工作过程中的挑战性带来的刺激感、满足感、快乐感。二是工作获得成果后感到的自豪、成就与愉悦感。这种需要的满足要组织不断培养人的精神境界,它可以较长时间起到激发人的潜能的作用。
要科学地构建激励制度。激励制度在原则上应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激励的方法可以是单纯的物质激励,也可以是单纯的精神激励。当今在国企员工基本素质普遍提高,物质生活相对满足的条件下,激励方式应以物质与精神结合为主,比如建立学术技术带头人制、首席制、品牌制、名牌制、工作法制等激励方式非常有效。
支付和谐成本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内部和谐,只有当和谐成本的支出具有公平公正的性质,才能对构建和谐企业起到促进作用,否则可能走向对立面。如何才能确保企业在利益分配上达到公平公正,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至关重要。因此,考核标准的制定应充分注意共性与个性的区别,实行差异考核。
对管理人员的考核与对一般员工的考核相区别。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应按德、智、能、绩四个方面衡量,其中突出个人品德与工作能力,而避免“唯绩效”误区。评估绩效虽然必要,但绩效不仅取决于当事者的个人能力,而且还受客观环境的制约,用统一绩效标准衡量不仅反映不出管理者的潜能,而且还会使那些本来能力不强的人因环境具备的“运气”而获得不应有的肯定,导致用人误区。对一般员工的考核应以绩效为主,因为普通员工所从事的工作是具体的,主要应从产品的数量、质量、工作效率等方面衡量。
对管理干部的考核与专业技术干部的考核相区别。技术干部的工作对象具有技术性特征,所需要的知识与技术范围较窄,而且级别越高,会越专越窄。因此,在“智”与“能”上会成为塔形结构。管理干部的工作对象不仅是物,还有受心理因素支配的有感情的人,他们要处理的事务复杂多变,他们的“智”与“能”应该是发散式,T型的,级别越高,要求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越广但却不需要很专业。
对不同级别管理人员的考核要有区别,这种区别体现在“智”与“能”的标准上。人的智力含技术性、人际性、思维性等成分。管理层次越高,其技术性成分要求越减少,而分析问题、判断、推理并作出战略选择的思维性成分越增加。同时,管理干部的能力在不同级别的要求也不尽一样,越接近基层越要求沟通能力,越接近高层越需要分析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