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与公权力——从上海世博沿江雕塑策划谈起

2010-09-17 08:36
雕塑 2010年3期
关键词:世博公权力雕塑

公共艺术与公权力
——从上海世博沿江雕塑策划谈起

■韦天瑜byWeiTianyu

Public Art and Public Rights From the Sculptures along the Riverside in Expo 2010 Shanghai

沿江景观带由后滩公园、世博公园和白莲泾公园组成,这个版块的雕塑群跨地最广,并在世博会后将作为城市雕塑永久保留。它的策划团队包括韦天瑜、马钦忠、吴美纯。考虑到今后雕塑将成为所在环境的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他们并没有将雕塑仅仅作为单体的作品看待,而是尽可能地按照公共艺术的要求对项目进行策划与实施。其主要负责人韦天瑜感慨道:在公共艺术机制刚刚起步的中国,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想法,确实非常难得,但这个过程实属不易:虽然策展人的基本想法被保留下来了,这一路上却充满了“妥协”。

公共艺术简而论之是公共场所的艺术。既然如此它就必然遇到公共场所的管理者。因此当策划或者安置一个公共艺术作品时,就不可避免地面临公权力的问题。

一般来讲,首先公权力自身要姓“公”。公共权力虽然是全体共同体成员的共有权力,但它需要由某个个体或团体来具体执行。这就使得公权力内部的结构产生了自身“公”字的变数;如何保持这个“公”字纯度,使它代表共同体全体成员的意志行事就成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即便公权力解决了自身“公”的问题,那么它在行使公权力时,如何对行使对象保证“公”字仍然是个大问题。因为一个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总是针对不同对象来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实施的。这就会出现此“公”与彼“公”的不同,最终变得不“公”。公共艺术要得到继续发展,必须得到正确使用公权力行政环境的机制保障。

上海世博会是有史以来首次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也是首次在世博园区内专门辟出公共区域进行公共艺术规划和布局的世博会。这对于今后我国城市公共艺术及相关公权力的运作确实是一次良好的示范性尝试。

公共艺术策划机制与公权力的制度化

2008年3月由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和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共同签发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雕塑项目策划方案征集书》向“全球具有同类型项目策划和实施经验的机构或个人”发出邀请,并将策划理念、环境分析、征集程序、造价预算等内容都纳入应征方任务中。由此可见,上海世博局在这个国家级别的项目上罕见地释放政府公权力,向一般机构、团队甚至个人征集具有实施权的策划方案。主办方在选择策划方案时,还启用多层次专家民主评审形式。

我撰写的沿江景观带雕塑项目策划方案夺标后,和世博局在具体操作机制设计上,采用了以总策划人决策及其策划文本为策划主体,艺术家为创作主体,艺委会为评审主体,“世博雕办”为推进落实主体这么一个“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在一年多的策划工作中协助总策划人阐释策划理念、深化艺术家的艺术创意;引领和提升大众对雕塑的认识,说服领导层选择作品。包括确定布局、位置、环境,监督、协调和管理十几个来自不同国度、不同加工单位的制作、加工、运输,以及和世博三个公园十来个管理部门商讨落成方式,包括解决各种通行限制、协调处理世博严格的安保审批、吊装限制等等,做了大量工作。

从以上这些不难看出,政府释放出来的策划权是具有实质操作内容的。公共艺术作为政治民主化与大众社会平衡过程的文化产物,尤其需要这种政治文明公权力的健康操作。主办方和策划团队都在努力尽量使公权力的运作制度化,尽量避免因某领导的变化而变化,避免因政令的反复而反复,构建一个连续、稳定的有诚信、可信赖的法制环境。

公共艺术策划和公权力的民主化

公权力运作的民主化能保障公共艺术的正常产生。通过多种决选方法和评审形式,尽可能不仅仅是由管理者、决策者、作品的创作者参与,还要让公共场所其他领域的相关方,如建筑师、园林设计师、社会学者、文化人、居民邻人等等都来参与,进而尽可能地消解领导强权意志,防止集权操作,形成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局面。

这次沿江景观带策划方案就是上海世博局邀请了国内外的60多位来自建筑、园林、评论家、各类相关专业机构的专家及行政领导,分别从来自全球的200个策划方案中进行了三轮无记名评审胜出的。同样在具体实施时,我们策划团队也坚持全球范围征集作品。经过近一年努力,选择了来自13个国家,国内各大美院及各专业单位共八百组作品方案入围。我们和世博局又组织近百名各行各业的专家,又分别进行三轮无记名投票,精选出来自以色列、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中国九个国家的26位艺术家,27组作品。选择作品时也参考了艺术家以往的创作资料及履历。

这样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对世博公共艺术理解的一个误区,就是在特定国际场合过度要求中国元素。其实,用中国传统符号的简单堆砌满足民族自豪感只会造成承继的更快断层,因为它不是从今天生活中慢慢汲取产生出来的公共性民间基因,所以没有生命力。这些人过度强求本土相同设计、相同风格的视觉环境会造成乏味的无生命力单质视野,惯性的审美疲劳反而会失去内容和意义,出现认知障碍和视觉愚昧。只惊喜于别国场馆使用中国元素展示,而动不动给中国一些艺术家带上“西化”帽子,其心态未免太狭隘。把宣传中国文化凌驾于200个参展国之上,这是对世博精神的最大无知。世界是多元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坚持全球范围征集也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泛民主。

公共艺术实施和公权力的规范化和程序化

公共艺术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公权力的公开、公正和公平,有赖于克服公权力的蜕变。警惕一部分人公权力的私有化,警惕公权力的利益链化。这里难度最大的是行使公权力过程中如何处理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如何防止官僚作风、滥用权力、自私腐败,凡此种种足以毁灭一个原本很好的大局面,使得整个体系陷于变形,最终由于无法高质量完成而遗憾收尾。作为策划方首先要使策划方案尽可能便于握有公权力一方的实施。

我们策划团队的四个不同领域的合作单位分担理念策划、各类文件可行性分析、整体实施。我则根据沿江景观带三个公园的不同特征和功能,围绕当代城市人一直以来追寻不已的宜居梦,以递进的策划思路分为三个主题区域“桃源行”“海上城望”“都市新山水”,从而形成了一条策划主体轴线。比如,后滩公园是策划的第一块区域。它是上海市中心城区内仅存的一块原生态滨江湿地。我在此对应策划的主题是“桃源行”,并设定这个区域雕塑创作的内容是“人类与自然的对话”。因此,这里的雕塑手法要求是自然的、原生态的、本色的、不事雕饰的。

在处于核心绿地的世博公园市策划的第二区域,我以“海上城望”为题。一方面世博公园这块区域位于原上海江南造船厂的主体区的黄埔江对岸,作为当时的民族工业主要基地正是从这里把一个半封建、半殖民落后的农业大国逐渐跨进工业时代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这里更强调一种城市发展的链结、见证、对比,着重体现一个“望”字:从此岸望彼岸,从今天遥望历史,以及中国和世界互相的守望。

我策划第三区域主题“都市新山水”,作为沿江景观带的另一端,相对“桃源行”体现城市人自然天性的桃园梦,“海上城望”体现城市昨天和今天的魅力。这里主要体现对未来城市生态宜居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虚拟想象。同时,我把这段策划的副标题定为:“人与地球的重新签约”。借用海德格尔词句:“诗意的栖居”,我们期望自然和动物的不再远离,而是渐渐的回归。我们期望人类保存如儿童般的单纯和善良,让城市、让地球在一个良性的生态的循环中,从根本上改善自己得到再生。但尽管考虑了各种细节和预案,一旦具体实施时,我们每天协调所有三大公园的相关十几个部门环节、加上相关设计师及有巨大利益关联的施工团队时,仍遇到了各种耗费精力的人为困难。例如某些园林设计师片面强调上海江南造船厂旧址区域特征而忽略整体世博园区的特定场所性质,这使我们整体三段式公共艺术策划的统一性迟迟无法实现。还有些人和部门只是把公共艺术看成是一种美化和简单点缀。他们因为不理解,所以有意无意采用不合作态度;包括对自己的部门局部利益进行过度保护,使得不少优秀作品的落点失去了最佳环境搭配。这使我们在炎日当头的整个夏天几千米距离来回折腾、疲于奔命的选择作品落点时,重复做了无数次的无用功,一些沟通会也无果而终。他们没有认识到公共艺术表达城市问题的文化深刻性,也没有认识到表达世博特定内涵的作品所需环境的特殊性,更没有认识到因此对策划团队和作者及作品的最终效果的致命伤害。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导致了今天某些人习惯性制造回避问题实质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对一些有争议的艺术作品轻易否定,使得一些富有创意的、有批判精神的作品失去了入选的资格。这使得沿江策划缺失了对城市建设的探究性、反省性的展示。

其实世博不是某些媒体津津乐道的欢乐大派对。世博选择“城市”主题,就是因为城市各种问题的日益突出。城市人狂热拜金、贪欲自私、道德沦丧以及当今城市的急速膨胀、污染、耗尽资源。只有带着危机感看待世博才不辜负那些为拯救我们正濒临绝种的生物、植物、污染的河流、天空等等而创造的各种科技和方案的科学家、学者、普通劳动者。世博的展示之日就是当代城市人的反省之日。这也是沿江景观带雕塑项目策划宗旨。

每一次世博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和改变人类今后十几年、几十年的生活模式。目前落成在世博园区沿江的28组公共艺术品不仅仅是为上海本土的、黄浦江沿岸区域景观配套景观工程而创作,更主要的是体现普世意义上城市公共艺术的国际视野和国际智慧。处于世博园区公共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其公共性是从全球范围艺术与社会的文化意义上体现各国的民主开放,与社会大众进行互动交流,寻求价值观的集体认同,形成当代城市符号,建构全球城市化精神家园的象征体。上海世博会设置公共艺术策划专区揭示了城市不仅仅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居住地,如果城市的建设没有考虑人类高度文明的智慧空间,那么后代就会废掉重建。这也是公共艺术与公权力的未来角色。

从视觉体验到深层的文化分析——关于世博会的建筑和公共雕塑其实有很多解读的层面。诸如,艺术创作中对于本土文化资源的使用方式、建筑与雕塑之间的形式联系与互补、公共空间艺术运作机制的公开与公平,等等。篇幅所限,本刊在此更多地呈现一个概貌,我们欢迎读者关注雕塑在线网上更多的建筑与雕塑作品,欢迎大家来稿发表自己的见解与观点,甚至可以是匿名批评。

猜你喜欢
世博公权力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十年磨剑,世博再出发
写实雕塑
畅通公权力干预家暴通道——专家建议相关部门尽快出台配套细则
《行政诉讼法》让公权力更规范
国家公权力对我国相关用益物权的影响
难忘世博难说再见
公权力为何这般孱弱
给“世博”拍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