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海 张华 赵莹 王东升 高琦
脑梗死是指脑部的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管腔狭窄、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或脑动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坏死,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为防止加重病情变化,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本科就舒血宁治疗脑梗死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07年 4月至 2009年 3月本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86例,临床诊断均符合 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3例,男 27例,女 16例,年龄 39~71岁,平均(49.7±5.4)岁;对照组 43例,男 24例,女 19例,年龄 42~ 69岁,平均(51.2±3.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梗死部位、临床症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舒血宁注射液 20ml+5%葡萄糖注射液 250ml静脉滴注,1次/d,14 d为 1个疗程;对照组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250m l加入丹参注射液 20m l静脉滴注,1次/d,14 d为 1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同时应用其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及降纤制剂。
1.3 评判标准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评定标准[2],采取用药前及治疗 14 d后各评分一次的方法评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91%~100%,病残程度 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46% ~90%,病残程度 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8% ~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 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在18%以上。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均用均数 ±标准差(±s)表示。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 1。本组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为 93.02%,对照组有效率为 74.41%,差异有显著性(P<0.05)。
表1 两组疗效比较(例)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CT、心电图检查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有 1例过敏现象,对症治疗后消失。
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是目前人类疾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而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主要的疾病,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约占所有脑梗死的 70%左右,常见的诱因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3]。高血压是老年人复发性脑梗死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由于血压增高,致脑小动脉痉挛,血流量减少,缺血缺氧,促使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也是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高三酰甘油伴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血浆低密度脂蛋白高导致血浆黏稠度增高,血流缓慢,血小板聚集,是脑梗死复发的易患因素[4]。因此,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嗜烟酒及高盐饮食作为脑梗死的高危因素已成定论,高血压将增加出血的危险性,当收缩压 >18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舒张压 >100mm Hg时,发生原发性高血压(pH)的机会将大大增加。溶栓治疗是目前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治疗,可使闭塞的血管再通,缩小梗死面积,提高治愈率,改善神经功能及降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而对已出现缺血性改变或有陈旧脑梗死灶者则不宜溶栓治疗,同时足量应用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清除自由基,使梗死灶缩小,改善血供,改善神经缺失症状[5],脑出血后患者的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故控制出血后组织水肿,预防继发性神经元的损害,对降低脑出血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如不及时进行适当治疗,将使急性可逆性损伤向不可逆性方向转化。本组资料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说明舒血宁注射液对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更佳,对改善血脂各项指标水平,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8.
[2]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会议通过.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2.
[3] 王笑中.酗酒是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脑血管疾病译丛,1998,2:15.
[4] 范瑞兰.腔隙性脑梗死发病因素分析.临床荟萃,1999,14(6):258.
[5] 涂通今.急症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