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金琦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经济趋盛,我国的出版行业也较前有了明显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的期刊已达8000多种,虽经过近年来的几次整顿及目前正在按部就班地推行期刊“事转企”,我国公开出版的期刊数量仍达到近8000多种,繁荣的出版业被很多人当做是经济增长的一个新行业,千方百计涉足者不少,尤其在期刊改企的工作中,一些市场生存能力并不理想的期刊纷纷提前找到自己的东家,为期刊的生存及发展寻找生路。当经济改革促使出版业必须得“换个活法儿”的时候,如何保证我们出版业的繁荣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出版业的繁荣包含两层意思,既要保持和发展出版业的整体规模,更要不断提高出版刊物的质量。出版期刊的质量不仅包括出版刊物的内容要尽量适合读者的欣赏水平,同时也包括出版物的内容更应具有引领社会发展、提高读者认识水平的功能。如此就现实地向我们提出一个必须严肃面对的问题,我们的编辑人员到底应当符合什么样的标准,才能胜任我国出版市场发展的需要呢?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一份出版物的优劣纵然会体现总编辑的工作水平,但在总编辑案头工作之前的大量的由编辑人员来完成的工作,其实应当是总编辑案头工作的基础,这些工作实际体现的是一家出版物的编辑水平,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哪一家出版单位是总编辑一个人的舞台,数人甚至数十人的编辑队伍才是出版物的主要支撑力量。既然编辑人员的重要作用不容小视,就肯定涉及对聘用编辑人员的标准问题。
一、德才兼备,德比才更重要
出版物不仅仅是文化产品,它更是起着宣传党的政策,宣传改革开放,是党的喉舌。政治第一是出版物永远必须遵守的原则。新闻可以无国界,但指导新闻的人有国界;管理方法可以不分“姓资姓社”,但执行管理方法的人应当明白自己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从出版物必须坚持自己“是党的喉舌”的原则出发,出版物自然会要求自己的编辑人员必须“德重于才”。才的不足可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充实和提高,只要你热爱编辑工作,你又能感知工作对你的知识能力的压力,才的不足是可以很快就弥补上的,德的缺失却是不可弥补的,它体现的是人的生活标准和为人标准,是每个人自己做人的心中的参照物。一个品行素质不高的人,要想提高其道德标准往往很难,平日还可以约束自己,关键时刻往往原形毕露,做出不利于出版单位的事。
中原某期刊的一位编辑是一所大学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入职后常借单位的名义谋取个人私利,领导也多次批评他,他也指天指地地向领导保证“今后一定改正”。为让他能重视自己问题的严重性,出版社还扣除了他一个季度的奖金。虽然他的文字能力非常“漂亮”,当初同意接收他来单位工作,也完全是被他近些年在全国不少期刊上发表的作品所折服。但是对他的德育表现没有重视,领导甚至认为:“他能为刊物认真工作就行,别的事由他自己”。直到有一天,一封举报信把领导“招”到出版局,领导才大呼后悔。原来这位刚入行不久的编辑套用出版社的刊号,自己在外也出刊物,并利用这种“山寨版”的刊物大肆收费,给出版社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事情虽发生在个人身上,但出版社领导的“管理责任”是无论如何也推不掉的。
我们常讲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这话没错,只是从某种角度讲,德其实比才更重要。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做人的道德底线,这个底线是看不见的,只能在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反映出来。菜刀放在厨房里用来切菜的,但它在歹徒眼里却可以是凶器,在我们不能因为歹徒将菜刀视为凶器而不再生产和使用菜刀时,我们选择那些用菜刀做饭的人时,先不要太苛求饭菜的味道,而是要看他做完饭后把菜刀是否放回了原处。
道德是一种修养,最适合拿来约束自己,而不是压制别人。
二、人尽其才,有时“一人专才”同样需要
现在,出版界有句话,说用编辑得用全才,得用一个人能盯住好几个栏目的,应当淘汰那些只能因知识所限而“支撑”一二个栏目的“专才”。其实,每个人的知识都会有他的先天不足,就象社会上有些机构非要排出是“清华大学中国第一还是北京大学全国第一”一样,这是个十分愚蠢的问题,一家是工科校,一家是文科校,可比性都没有,怎么说谁是第一还是第二。
某院校的学报编辑部有四名编辑,大部分工作由其他三人完成,只有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栏目一直由美术编辑负责,总编辑也没少听见另外三人对美术编辑的意见。后来学校教学工作的调整,美术编辑被充实到教学一线,他的工作就只能由留下的三人完成了,看着并不繁重的工作,到了他们三人手里却让他们忙了个不亦乐乎。对文中内容不仅上网查,还翻阅了一大罗专业书籍,学报总算出版了。指责其内容错误的电话却不断打来,甚至连实验推导公式的计算结果都是错的,弄得总编辑“火上了房”,无奈,只得聘请美编老师为社外美术编辑。这也算亡羊补牢了吧。
任何工作单位的“和谐”都是互相取长补短的结果,“强强联手”的结果有时并非能实现1+1>2的结果,要想取得工作业绩上的理想效果,强调互相融入,沟通协调才是最重要的。
三、沟通融入,不以利己为重的人更需要
要想读懂一句话,应当照顾上下文,这是我们读书时大家都有的同感。出版单位的工作大都不像工厂的流水线衔接的那么紧,而是体现个人能力的机会比较多,这就给那些“以工作质量与奖金挂钩”的出版单位的编辑们一个“赤裸裸地”展示自己的机会,加之总编辑的办刊思想在每个编辑头脑中领悟的程度有所区别,就必然形成有的编辑工作成就感优越,有的则反之。这样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领导面前,正是领导向编辑队伍切入编辑标准的时机。做好了,会提高编辑队伍的整体水平,做不好可能会挫伤某些编辑的工作积极性。无论如何,这应当是出版社培养编辑素质的有利时机。
某市的一家文学期刊编辑部实行“按工作量发奖金,年底末位淘汰制”的奖惩办法,刚入职不久的寿编辑的能力深得总编辑的赞许,而与他同时入职的另一位编辑已连续三个月没拿到奖金了。面对年终实行的末位淘汰,这时几位编辑除了对该同事表示同情外,大多只是语言上的鼓励。寿编辑却主动和该编辑坐到一起,把自己的工作中的切身体会讲给他,甚至就某篇刊发的文章中的某些章节的细微改动与其交流,对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寿编辑总能放下自己手里的工作和他讨论。有人私下提醒寿编辑:“你可别干那种装满别人的饭碗,饿了自己肚皮的事”。寿编辑倒也开朗:“工作都好了,对咱们出版社不是更有利,再说都是同时进社的同事,多沟通也是应当的。”
该同志的进步引起了领导关注,在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后,领导果断决定,提拔寿编辑为该文字刊物的责任编辑,理由除了他的工作能力外,还有他的大局观。
出版物集结的是一个个小的团队,团队的整体素质往往透过出版物就能反映出来。出版社的工作又多“单兵作战”,在现下工作淘汰率不低的今天,谁又会主动地帮助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人当成件事儿去做呢?可出版社又是个必须人人能“摧城拔寨”的工作性质,如此,编辑人员能互相帮助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毕竟“团体水平”的提高才会使出版社的整体利益受益,看重寿编辑的大局意识。入职刚二年的寿编辑能被提拔为责任编辑,不只表明寿编辑的工作能力,更体现出出版社对编辑人员的要求标准。
毕竟“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作者单位: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