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初建
(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产业链延伸视角下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王初建
(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
传统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受传统作业方式、传统农业产业链、相关辅助行业发展严重滞后、政府的市场引导和制度建设职能滞后等因素的制约,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基于产业链延伸的思想,构建基于农业产业链延伸的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型,进行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和横向延伸,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助于构建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提升传统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的发展竞争力。
县域经济;产业链;产业链纵向延伸;产业链横向延伸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中共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经济”这个概念,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近年来,我国的县域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对推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大部分县域主要或重要的经济部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起点和重要支柱。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是我国县域经济的主要模型。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发展条件比较优越,同时其他资源相对匮乏。这种模式使县域经济在具备发展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以下因素的制约。
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大部分县域还是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和作业方式及初级的工业模式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农业产品结构层次低,经营规模小,加工增值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低,松散型、半紧密型的居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对经济的拉动力弱。其结果是农业经济低水平增长、农业产业低层次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进而导致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缓慢。
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属窄短型,农业衍生型经济不发达,农产品附加值低,主要出现在短缺经济时代。这种类型的产业链只含有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和销售环节,既不存在向前和向后的纵向延伸,也没有横向上的拓展,因此难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农业的比较利益。
一是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特别是在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然而,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并没有改变,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开发。这些都形成了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制约。
二是农业生产的技术手段陈旧、落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力。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率只有 30%~40%,成果转化率仅为 30%,而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率达到 50%~60%,美国更是高达 80%~85%。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 35%~40%,而发达国家已达 70%~80%。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技推广机构、农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存在较大差距。[1]
三是融资途径少,融资困难。目前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国有商业银行除中国农业银行外已大部分撤出农村市场,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多不愿涉足农村,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的“非农化”趋势明显,投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项目的资金明显增加;另外,中小企业及农业个人信贷限制多,担保中介机制尚不健全,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民融资的困难。
首先,在耕作方式上,现有的农村耕作方式都是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展开的。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方式使得作业范围受到局限,无法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的提高。其次,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和合理的规划,农户的生产预期是由现期市场需求或销售价格高低的诱导作出的,现期生产决策所依据的市场需求或价格是由前一期的生产规模所决定的,这种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初级产品市场的生产经常产生波动,出现低价竞卖或高价竞买的现象。最后,在农业产业链的协作上,各节点组织从自身利益出发做出市场决策,上下游组织缺乏供应链的协作思想。如何激励和约束产业链节点组织行为以实现共赢,需要政府或者公共部门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供给以加强产业链协作,进而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县域经济产业链的建立、延伸和改造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带动传统意义上以农业为主业的县域经济结构的演变,使之升级换代、富有竞争力。因此,充分延伸传统农业产业链、实施产业链延伸带动战略,可以提高以农业为主的县域经济的专业化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指的是通过对传统的农业产业链进行纵向 (向前可以延伸到为农户提供种源、化肥和农业机械设备的供给,向后可以延伸到初次加工和深加工以及销售服务)和横向方面 (如播种和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科技、信息、金融等服务供给,全自控现代化的育苗育种车间、大小样式各异的塑料大棚销售、运输和其他服务协调)的延伸[2],有效带动农产品深加工或精加工企业、农用物资加工、设施农业及技术研发等关联产业的形成和集聚,实现产品生产和培育技术的升级、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最终促进农业型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产业链延伸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是在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基础上,在纵向层面向前延伸至种子、农药和设备的供给,以保障高品质种源和进行现代化耕作所需设备的供给;向后延伸至农产品的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并建立农产品稳定的销售渠道,从而避免单个农户在农产品销售中因话语权弱产生的利益损失和无序销售引起的市场秩序的混乱。与此同时,在横向层面向相关配套产业和旅游服务产业进行拓展:发展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机构、科技服务与推广机构、信息建设和提供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为农户提供产能更高、抗病力更强的新型种子,以及播种和生长中需要的科学耕作方法和病虫害防治方法,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农产品深加工和耕作加工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饲料、肥料或可销售的再生品的技术;在农作物生长中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业。同时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构建以优势产业为核心的特色产业集群,带来集群效应,最终形成一、二、三产业共同协调发展及结构优化升级的产业集群,实现县域经济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方面的全面发展和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图1 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型
从产业链延伸促进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型来看,主要通过在纵向上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使产业发展的各环节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构建起完整的产业发展形态,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横向上向外围产业拓展,通过产业链的关联作用,把不同的产业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更为广泛的产业发展空间。在产业链纵向和横向延伸中,要注重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构建起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
(1)发挥资源优势,延伸和培育特色产业链。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不是基于农产品的数量扩张,而是重在市场性农业的发育和建设。其主要特点是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市场,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农产品;二是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前已在县域内初步加工或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农村市场主体和市场制度。制度创新有助于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及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激励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和品牌战略的自觉实施,使农业由弱势低效产业转变为强势高效产业。因此,政府要选择本地区最具优势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做长。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围绕蔬菜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完善了集良种繁育、生产种植、加工配送、生物工程、技术推广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了集蔬菜生产资料供应、菜果配送营销、蔬菜加工出口、农技推广培训、科技项目研发五大体系于一身的大型蔬菜产业化集团,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3]
(2)转变作业方式,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转变作业方式的关键是要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培育农村土地要素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在大范围内流动,同时科学选择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如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建立农业利益组织联合体等方式,都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的提高。为此,首先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其次,注重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方式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再次,注重培育优势产业和产业基地的建设,发挥产业的规模效应;最后,探索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中的利益驱动机制,积极推进契约型合作模式向资产联合型模式转化。
(3)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传统的农产品经初步加工后直接销售,经济效益低,竞争力弱;而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价值得到提升,农民可以获取更大的效益。进行农产品深加工,首先要扶持、发展和壮大产业链中的一些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指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企业或集团,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度加工、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其基础设施完备、资金雄厚、技术研发能力强,在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转化和推广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打破产业链延伸的技术瓶颈。例如,鹤壁浚县食全食美食品有限公司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从鸭血中提取 SOD岐化酶,可年产鸭血生物制药(SOD岐化酶)10吨,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4]
(1)加强和完善辅助服务行业的建设。一是积极进行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首先农技研发要根据市场要求和区域特点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增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突破,而一项技术在实践中被采纳、推广,必须很好地解决与市场的接口问题,因为实验室技术在现实中可能会因为成本过高或效益过低而不受欢迎,在一个区域可行的技术在另一个区域就不一定适用。因此,必须根据区域特点推动先进高效、现实可行的科技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其次,创办农业培训班,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民科技水平。要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再次,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即以企业为主体,联合相关高等学校、农技科研院所合建研发机构,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最后,在普及现有农业技术的同时,要围绕基地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积极引进、示范农业高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二是不断推广和普及信息服务。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降低农户的种植和市场风险,提升效益。在农产品生产前期,帮助农户和企业“网上采集信息,网下发展订单”,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降低进行分散生产的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在农产品生产中期,各级涉农服务部门把采集到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病虫害防治、市场行情、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保鲜、储运、包装技术指导等信息分类编辑,通过网络发布、电子邮箱或印发宣传资料,及时送进千家万户,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在农产品生产后期进行农产品网上营销,确保农产品销路畅通、供销协调、交易成本降低,使农户获取更多利益。
三是完善融资途径。积极发展农村金融组织,逐步培育功能健全的农村资金市场,为产业链延伸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
四是完善产业链基础配套设施。硬件基础设施和集群公共服务机构、集群代理机构等共同构成产业链发展的基础结构。硬件基础设施包括为产业链提供硬件支持的全部要素,如道路、水电、通信网络等设施。另外,还要协助建立产品销售市场、展示市场,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促进市场的繁荣,应引导外部协作机构进入产业链内部,尤其是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企业和机构。
(2)发展多途径的关联产业。一是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收获中的可观赏性,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生态观光旅游业。首先需要对先天性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应拓展旅游产业链,促进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再次,应适时拓展旅游功能,将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等相结合,满足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增强旅游吸引力;最后,应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如改善景区交通、治安、卫生条件等,为游客创造愉悦的旅游氛围,树立旅游产业品牌,尽力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二是建立产前、产中农用设施和物资供应市场。农业产业链在横向和纵向上延伸后,播种和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全自控的育苗、育种车间及大小样式各异的塑料大棚,可有效带动农用物资加工、设施农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随着农业特色产业链的形成,一乡一类、一村一品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必将代替“小而全”式的小农经营模式,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更加需要农业机械和物资。因此,建立井然有序、公平交易、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农资市场,是保障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发挥政府的职能是推进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的条件之一。政府应扮演引导者、调控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做好引导工作。结合实际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农业产业链延伸规划并具体实施,制定并落实有关政策、法规,为农业产业链延伸提供政策指导和法律依据。第二,做好协调工作。通过协调农业产业在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协调农业产业单位内部各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合理调节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做好服务工作。健全信息网络提供信息服务,健全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服务,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政策性的贷款服务。此外,政府还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服务,为农业产业链延伸后的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1]杨宝祝,吴建伟.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业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9(5):7.
[2]张满园,张学鹏.基于博弈视角的农业产业链延伸主体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97.
[3]张承功,刘恩财,田华,等.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J].改革与战略,2008(8):101.
[4]张继承,尹昌斌,周颖.河南省产业链延伸型循环农业模式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564.
F323.1
A
1009-3729(2010)05-0108-05
2010-08-16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10-QN-160);郑州轻工业学院校内科研基金 (2009XJJ014)
王初建 (1977—),男,河南省博爱县人,郑州轻工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产业集群、供应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