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刘 贺
运动员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及竞赛压力的调节作用
李 静1,刘 贺2
以参加第11届全运会的104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一般自我效能与自我设限倾向之间的关系以及竞赛压力与性别、运动项目可能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自我设限倾向越弱。(2)竞赛压力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中具有显著性的调节作用,随着竞赛压力水平的增高,较高水平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自我设限倾向的抑制性作用具有增强的趋势。(3)性别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运动项目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中具有显著性的调节作用,这一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随着竞赛压力水平的提高,集体项目特征对运动员个体自我设限倾向的抑制性作用具有增强的趋势,且这一调节作用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尤为明显。
运动员;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设限;竞赛压力
自我设限是指个体在表现情境中所采用的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为策略[1]。生活中诸如拖延、减少努力、害羞、找借口、有意减少睡眠等行为都是个体自我设限的典型样例。自我设限源于自我价值保护,但它与个体不恰当的目标取向有密切关系,维持的只是一种对未来虚幻的个人控制感,并不是应对威胁情境的良好策略[2]。
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竞赛结果的重要性、不确定性以及竞赛表现的直接公开性提供了引发运动员个体自我设限的理想情境[3]。运动员常常会在压力情境下采用自我设限策略,由于这种策略会给运动员的竞赛表现带来较为严重的负性影响,诸多专家学者都十分关注。孙青和张力为[4]分析认为,自我设限与目标定向有密切关系。Prapavessis等人[5]研究发现,运动团队的凝聚力、个体努力的投入程度与赛前情绪状态均是运动员自我设限的重要影响因素。Warner[6]和Kimble等人[7]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可能使用行为的自我设限策略,而女性更可能使用声称的自我设限策略,性别也是影响自我设限的重要因素之一。Siegel等人[8]则探讨了自我设限的干预性策略,认为可以通过加强或提高自我肯定来有效减少个体的自我设限行为。可见,个体的情绪状态、人格特征与认知因素以及性别与运动项目都是影响运动员自我设限倾向的重要因素,而运动员可以通过提高自我价值来应对自我设限行为。就应对方式而言,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自我信念体系中的一个核心变量,可以有效缓解压力所造成的消极影响[9]。因此,探讨一般自我效能与自我设限倾向之间的关系对于寻求运动员自我设限行为的干预应对策略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参加第11届全运会的104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之间的关系与竞赛压力的调节作用以及性别与运动项目差异的可能影响作用,为科学地指导运动训练和竞赛提供相应的心理学参考依据。
作者单位:1.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连116029;2.大连海事大学体育工作部,大连116026。
辽宁、山东和天津地区参加第11届全国运动会的104名运动员(健将级 97人,一级 7 人),平均年龄 22.13±3.72 岁,其中男性58人,女性46人;个人项目49人,集体项目55人。
(1)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采用Schwarzer和张建新等人[10]建构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中文版进行测量,该量表共10个条目,采用6点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就越高。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良好的结构和预测效度,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2)竞赛情境自我设限问卷。采用Kendy等人[11]编制的竞赛情境自我设限问卷测量运动员竞赛情境中的自陈式自我设限行为。问卷共计20个条目,陈列出运动员在竞赛情境中可能采取的各种自我设限行为。问卷采用7级计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自我设限倾向越强。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20个题目的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4,没有跨因素情况,可解释的总变异量为52.49%。验证性因素分析所得拟合指标 χ2/df=2.38,CFI=0.91,GFI=0.90,AGFI=0.89,RMSEA=0.04;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 α 系数为 0.91。
(3)运动员竞赛压力感问卷。采用自编量表测量运动员赛前各方面的压力感受。量表的编制在参考李伟和陶沙[12]的压力感问卷的基础上,结合运动员的竞赛压力来源[13],初步拟定了26个条目提交给20名运动员和4名教练员,被80%筛选人员选为重要或非常重要的条目进入第2轮,交由5名运动心理学专家筛选,把80%专家选为重要或非常重要的条目选出来进行文字加工,确定为18个题目形成问卷初稿。经过预测和检验信、效度后形成正式量表。正式量表共计15个条目,本研究采用7点计分方式,从1分(没有)到7分(非常多),其中4个题目为反向记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感受到的竞赛压力越大。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删除3道因素负荷量小于0.4的题目,其余15题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4,且不存在跨因素情况,共可解释的总变异量为 58.28%。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为:χ2/df=3.92,CFI=0.89,GFI=0.92,AGFI=0.86,RMSEA=0.05。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 α系数为 0.87。
本研究的调查所得数据全部用Excel软件包录入后,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处理。
由表1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和竞赛压力呈负相关(r=-0.12,P<0.05;r=-0.22,P<0.01),竞赛压力与自我设限倾向呈正相关(r=0.35,P<0.001)。强制回归分析表明,除性别外,运动项目、一般自我效能感和竞赛压力均是自我设限倾向的有效预测因素(βs:,-0.18,-0.15,0.40,ts>3.60,Ps<0.001),可解释自我设限变异的 51.42%(F(3,104)=49.34,P<0.001)。在控制其它变量作用的条件下,进一步考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结果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独立解释自我设限倾向变异的 9.83%(F(1,104)=24.65,P<0.001)。进一步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自我设限倾向越弱。
表1 主要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n=104)
为考察竞赛压力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首先将竞赛压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得分进行标准化,根据标准分数生成“竞赛压力×一般自我效能感”交互作用项。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回归分析,先引入竞赛压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分,再引入交互作用项,观察交互作用项是否具有显著性效应。由表2可知,竞赛压力和一般自我效能感交互作用项的回归系数显著(β=-0.14,t=-2.47,P<0.01)。表明竞赛压力对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设限倾向之间的关系有显著性调节作用。
表2 竞赛压力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设限关系调节作用的分层回归检验
为更加清晰地揭示竞赛压力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设限倾向关系的调节作用,将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高于一个标准差和低于一个标准差分别设定为高自我效能感组和低自我效能感组,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在高压力(高于一个标准差)和低压力(低于一个标准差)情况下,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自我设限倾向的预测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在竞赛压力水平较低时,高、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在自我设限倾向上的差异较小;在竞赛压力水平较高时,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自我设限倾向强度远远大于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提示随着竞赛压力水平的增高,较高水平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自我设限倾向的抑制性作用具有增强的趋势。
图1 竞赛压力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设限关系的调节
为探讨性别和运动项目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设限倾向关系是否存在调节作用,首先将性别与运动项目变量进行效应编码(男性为-1,女性为1;个人项目为-1,集体项目为1),将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标准化,然后采用性别与运动项目的效应编码、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分分别生成“性别×一般自我效能感”、“运动项目×一般自我效能感”两个交互作用项,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层回归观察两个交互作用项是否具有显著性效应。结果表明,性别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交互作用不存在显著性效应(β=-0.07,t=-1.58,P>0.05);运动项目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交互作用项的回归系数显著(β=-0.12,t=-2.25,P<0.05),需进一步探讨分析。先将竞赛压力水平标准分作为协变量进入方程,然后依此引入运动项目效应编码、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标准分及二者的交互作用项,观察交互作用项是否具有显著性效应,最后引入压力水平与其他变量的交互作用项。由于竞赛压力与其他变量交互作用项的效应不显著,故从模型中去除最后一步。由表3可知,当竞赛压力相似时,运动项目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β=-0.10,t=-2.78,P<-0.01)。
表3 以竞赛压力为协变量,考察项目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设限关系的调节作用
为更加清晰地揭示运动项目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设限倾向关系的调节作用,按竞赛压力水平高低将被试分组,再各分别抽取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水平(平均分以下一个标准差)和较高水平(平均分以上一个标准差)两组,根据回归方程分别计算在较低压力和较高压力下,不同运动项目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自我设限倾向的预测情况。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较低的竞赛压力水平下,不管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高或低,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运动员自我设限倾向的差异不大;在较高的竞赛压力水平下,个人项目运动员的自我设限倾向明显强于集体项目运动员,且这一调节作用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尤为明显。
图2 不同竞赛压力下,运动项目对一般自我效感和自我设限关系的调节
自我设限虽然可以暂时性维护运动员的自我价值感或个人形象,但长期自我设限则会损害运动员个体的自我价值感,影响其竞赛成功的机会[14]。研究着重探讨了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之间的关系,并考察了竞赛压力、性别及运动项目可能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显著调节运动员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自我设限倾向越弱。(2)竞赛压力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中具有显著性的调节作用,随着竞赛压力水平的增高,较高水平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自我设限倾向的抑制性作用明显增强。(3)性别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运动项目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中具有显著性的调节作用。在较低的竞赛压力水平下,不论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低,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运动员自我设限倾向的差异不大;在较高的竞赛压力水平下,个人项目运动员的自我设限倾向明显强于集体项目运动员,且这一调节作用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尤为明显。提示随着竞赛压力水平的提高,集体运动项目特征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的运动员个体自我设限倾向的抑制性作用更强。上述结果对于认识运动员个体认知信念系统在竞赛压力情境中作用的复杂性以及控制自我设限倾向的干预针对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自我效能感是个体行动控制的总体知觉和信念,不同水平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其感觉、思维和行动各不相同,这主要与个体完成任务时采用的行为策略及相关的情绪状态有关[15]。按照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论解释,运动员在面临竞赛所带来的应激或挑战时,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倾向于以坚持、努力的态度来面对,并以目标为导向更多地采用问题定向的积极应对策略,这些积极性应对策略可以帮助个体有效地缓解压力,增强行动的有效性,更加接近行为目标期望,进而增强胜任能力,提高自尊、成就感等积极性情感。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倾向于采用情绪定向的消极应对策略,会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更严重,并唤起焦虑、抑郁等消极的情感,并常常以怀疑和犹豫的态度对待压力或挑战,降低或脱离目标、减少或放弃努力等自我设限行为难免发生。
本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呈显著性负相关(r=-0.12,P<0.05),并可独立解释自我设限倾向变异的9.83%(F(1,104)=24.65,P<0.001)。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完成任务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总体自信,可以显著预测运动员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已有的研究表明,催生抑郁、厌恶、焦虑等负性情绪的重要根源正是消极的信念[16],这些负性情绪与自我设限呈正相关关系[17],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负相关[18]。可见,减少或避免运动员使用自我设限策略必须要转变其消极的信念。对一般自我效能感这一个体自我信念体系中的核心变量而言,就是要引导其尽量避免不合理的消极倾向,在此基础上学习更多地从积极角度认识自己与环境互动的关系,从而提高自己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
压力通常指被打破了平衡状态的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大量研究已经揭示出压力影响包括运动员在内的各种人群多方面的身心适应。随着压力水平的提高,个体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水平及采取情绪定向的消极性应对策略往往呈现上升的趋势[19-20],如果个体具有积极的自我信念,在面临较大的压力时,往往能缓解压力所造成的消极影响[21]。对运动员群体而言,有关竞赛成绩、竞赛中的自我表现以及竞赛环境的压力是其最主要的心理压力来源[22]。事实上,在竞赛压力较小时,对运动员个体为对付环境要求做出努力的要求并不高,稍微努力就可以避免出现诸如回避、分散注意等自我设限行为,个体往往就能达成与环境的平衡。然而,当竞赛压力较大时,较低水平的积极性自我信念不足以应付竞赛环境的挑战时,运动员个体采用自我设限策略的可能性较大,必须增加积极的应对策略,此时较高水平的积极性自我信念就尤为重要了。
本研究发现,在竞赛压力水平较低时,高、低自我效能感个体在自我设限倾向上的差异较小;在竞赛压力水平较高时,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自我设限倾向性远远强于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随着压力水平的升高,较高水平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自我设限倾向的抑制性作用具有增强的趋势,推测其主要原因与高自我效能感与较高的不可控压力情境下个体较多地正视现实、与问题共处、对当前的困难处境进行认知重构等反应策略有关[23]。从某种程度上讲,虽然这些策略也属于情绪指向性的应对方式,但是与否认、拒绝、回避等与低自我效能感关系密切的情绪指向应对相比,并不具有破坏性影响,而是帮助个体坚定信念、认清形势、正确计划以及实施行动的重要条件。因此,建议对运动员个体自我设限的干预关注点应着重提高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水平。
性别差异一直是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问题。有关自我设限的研究不仅重视探讨自我设限发生率和表现形式的性别差异,也重视考察自我设限发生机制在不同性别群体间的独特性和一致性,但已有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如Tice[24]和Warner等人[6]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发生自我设限行为,男性更可能使用行为的自我设限策略,而女性更可能使用声称的自我设限策略。Hirt等人[25]分析男性更容易采用自我设限策略的原因是,鉴于社会压力和性别刻板印象,男性往往被期待较高的成就,因此为了维护个人形象而较多采用自我设限策略;社会大众对女性的要求是较多弹性的,因此女性较少采用自我设限策略。而Midgley等人[26]研究高中生的自我设限行为发现,男性与女性之间没有差异;Hirt等人[27]的研究也发现男性和女性在使用声称的自我设限策略上没有显著差异,并且当两类设限策略都可采用时,男性和女性都倾向于选择声称的自我设限策略。本研究以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发现性别不是自我设限倾向的显著预测因素,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关系的调节作用也不显著。可见有关自我设限的性别差异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由于不同运动项目的竞赛主导因素各不相同,对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心理技能要求也各不相同,项目差异是运动心理学研究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运动项目是运动员自我设限倾向的显著预测因素,对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关系的调节作用显著。其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在较高的竞赛压力水平下,个人项目运动员的自我设限倾向明显强于集体项目运动员,且这一调节作用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尤为明显。其原因可能是:群体凝聚力在集体项目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群体凝聚力将调节运动员使用自我设限策略的程度[28]。集体项目队员之间相互依赖的程度比个人项目要高,因此运动员更希望表现自己,在自信心来源上自我呈现表现出较高的特征[28],相应地自我设限就会表现出较低的特征。而且在运动队的情境中,即使个体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等信念水平较低,也不敢轻易采用自我设限等自我挫败行为,因为采用这样的行为会失去队友和教练的信任,在集体中将难以立足。
(1)一般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预测运动员个体的自我设限倾向,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自我设限倾向越弱。(2)竞赛压力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中具有显著性的调节作用,随着竞赛压力水平的增高,较高水平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自我设限倾向的抑制性作用具有增强的趋势。(3)性别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中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运动项目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我设限倾向的关系中具有显著性的调节作用,这一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随着竞赛压力水平的提高,集体运动项目特征对运动员个体自我设限倾向的抑制性作用具有增强的趋势,且这一调节作用对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较低的运动员尤为明显。
[1]Jones E E,Berglas S. Control of attributions about the selfthrough self- handicapping strategies:The appeal of alcohol and the role of under achievement [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1978,4:200- 206.
[2]Rhodewalt F. Conceptions of ability,achievement goal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elf- handicapping behavior: on the application of implicit theories[J]. Journal Personality,1994,62:59- 85.
[3]孙晓玲,邱扶东. 青少年田径运动员的自我设阻倾向及其与运动绩效的关系[J]. 心理科学,2008,31(1):147- 151.
[4]孙青,张力为. 个人项目运动员自我设限的影响因素[J]. 体育科学,2008,28(1):22- 26.
[5]Prapavessis H,Grove J R,Maddison R, etal. Self- handicappingtendencies,coping,and anxiety responses anmogathletes [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3,4,357- 375.
[6]Warner S,Moore S. Excuses, excuses: Self- handicapping in an Australian adolescent sample [J].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2004,33(4):271- 281.
[7]Kimble C E,Hirt E R. Self- focus, gender, and habitual self- handicapping:Do they make a difference in behavior self- handicapping? [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2005,33(1):43- 56.
[8]Siegel,Scillitoe,Parks Y. Reducing the tendency to self- handicap:The effect of self- affirmation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2005,41,589- 597.
[9]Siu O L,Spector P E,Cooper C L,et al. Work stress,self- efficacy,Chinese work values and workwell- being in Hong Kong and Beij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ess Management,2005,12(3):274- 288.
[10]Schwarzer R,Babler J,Kwiatek P, et al. The assessment of optimistic self- beliefs:Comparison of the German,Spanish, and Chinese versions of theGeneral Self- Efficacy Scale[J].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7,46(1):69- 88.
[11]Kendy K,Kuczka,Darren C, et al. Self- handicapping in competitive sport: influence of the motivational climate, self- efficacy, and perceived importance[J].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2005,6:539- 550.
[12]李伟,陶沙. 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作用的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2):108- 110.
[13]姚卫宇,周爱国,刘丽茹. 对运动员赛前心理压力源的调查及调节对策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28- 131.
[14]Thompson T. Re-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noncontingent success on self- handicappingbehavior[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4,74:239- 260.
[15]Bandura A. Self- efficacy:Towards to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J]. Psychology Review,1997,84:191- 295.
[16]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96-99.
[17]杨健梅.运动领域中自我设限的研究进展和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47-50.
[18]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及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229-230.
[19]王清菊,迟立忠.竞技运动中的压力认知评估及应对过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3):64-68.
[20]邵斌,吴南菲.大赛前高水平运动员心理压力的成因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3):51-55.
[21]LiHong,Lin Chongde.College stress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J].Acta Psychologica Sinica,2003,35:222-230.
[22]李静,刘贺,苏煜,等.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压力来源与应对策略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8,30(6):128-131.
[23]冯冬冬,陆昌勤,萧爱铃.工作不安全感与幸福感、绩效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8,40(4):448-455.
[24]Tice D M,BaumeisterR F.Self-esteem,self-handicapping and self-presentation:The Strategy of inadequate practice [J].Journal of Personality,1990,58:443-464.
[25]Hirt E R,McCrea S M,Boris H I.“I know you self-handicapped last exam”:Gender differences in reactions to self-handicapping[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3,84:177-193.
[26]Midgley C,Urdan T.Predict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use of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ies[J].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95,15:389-411.
[27]Hirt E R,Deppe R K,Gordon L J.Self-Reported versus Behavior self-handicapping:Empirical evidence for a theoretical distinc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1,61:981-991.
[28]孙青,张力为.别对我期望太高:运动领域中的自我设限[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6):956-960.
[29]梁建平,吴鸿春,董德龙.不同属性运动员自信心来源差异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12):56-59.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Self-handicapping and Regulation of the Competitive Pressure
LI Jing1,LIU He2
(1.School of PE,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2.Dept.of PE,Dalian Maritime University,Dalian 116026,China)
The paper selected 101 athletes attending the 11th National Games as the subjects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self-efficacy and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and the adjustment function of competitive pressure,sex and competitive events using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and statistics.The results showed that,first,the general self-efficiency can predict effectively the athlete individual's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the higher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iency,the weaker of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Second,the contest pressure has regulating action to the relation between self-efficiency and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pressure level,the high-level general self-efficiency showed the enhanced trend to inhibit the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Third,the sex has no effect to regul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neral self-efficiency and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The sports events have regulating function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self-efficiency and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The regulating function mainly showed a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pressure level,the group sports events characteristic showed the enhance trend to the inhibition of the athlete individual's self-handicapping strategy,and the regulating action is particularly obvious to the athletes with the lower level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iency.
athletes;general self-efficiency;self-handicapping;competitive pressure
G 804.8
A
1005-0000(2010)03-0253-04
2010-02-03;
2010-03-07;录用日期:2010-04-02
李 静(1971-),女,吉林舒兰人,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