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英财
【摘要】采取分层式批阅的方法。这样的尝试觉得很有成效,激发了学生写好作业的信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各层次的作业情况明显好转,无故不交作业的情况不见了、字迹变得工整了、正确率也提高了。
【关键词】教学作业;分层批阅;尝试
所任教班级中平日里总有一些学生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不交作业,甚至于根本不知道是谁没交作业,还要耽误时间去调查。或者,即便是交了作业也写得乱七八糟,就算你磨破嘴皮子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这让我很是头痛。针对与这些情况,本学期我在对待作业批改的问题上,做了一些尝试,采取了分层式批阅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觉得很有成效,在这里与大家共同交流。
首先我选了三个数学课代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将学生的作业分为三个层次上交:优秀生作业为上层,上交给第一个课代表;中等生的作业为中层,上交课给第二个课代表;学困生的作业为下层,上交给第三个课代表。并给每个课代表印发作业名单,便于教师在批作业的过程中及时记录下进步或退步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这样做的益处颇多,学生作业上交层次清楚,让老师心中更有条理,作业批语更有针对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间的竞争意识。这种上交作业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写好作业的信心,促使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互相转化,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竞争欲望。
其次,我在作业的批改顺序上也作了一番研究,我的批改顺序是:下层一中层一上层,作业的下发订正顺序也为:下层一中层一上层。下层作业最先批改好,并在批阅中层作业之前下发,再去批改中层作业,再在批改上层作业之前下发,最后去批改上层作业,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差”来下发作业。这样做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学困生订正时的抄袭现象。这样的方式既符合教师自己的心理特点也符合大班额人数多的特点。教育心理学表明,教师的情绪和精力刚开始作用教学对象时保持高涨,但会随着对象“作业”的优劣而产生起伏变化,而先劣后优的顺序会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师的批阅热情,同时也减弱了因长时间批阅作业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是教学效果的最佳反馈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各层次的作业情况明显好转,无故不交作业的情况不见了、字迹变得工整了、正确率也提高了。特别是“下层”作业的数量已从原先的十五本减少到现在的六本。在分层批阅的尝试中,我充分享受到了有针对性的尊重学生作业事实基础上构建的科学合理的批阅所产生的成果,必须给以及时的总结与改进,及时激励学生争取更大进步,鼓励降级学生寻求原因,摆正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全体学生能够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周应权
【摘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现美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机会,只有加以发展,才能使美的教育延续。
【关键词】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1传统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情感培养明显不足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审美情感的培养这一环节不能忽视。遗憾的是在目前的中学语文课堂上,审美素质的培养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机械地讲授、看似精彩的一问一答却剥夺了学生发挥想象、挖掘教材、用审美的眼光审视世界的机会。记得曾听过这样一节公开课:《皇帝的新装》,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表现很精彩,学生回答很踊跃,但听完后总觉得缺少精神内核,师生似乎都默契地在设置好的范围内活动,整节课讨论的两个问题:“文中谁骗了谁”,“他们为什么会上当受骗?”其实读完全文后大部分学生已能解决了,于是不少的学生都在乐此不疲地重复着相似的答案,思维的深刻性,震撼心灵的审美观都被老师的重分析、轻思想的熏陶掩盖了。试想,如果老师提出:“假想你是这幕闹剧中的大臣,你会如何应对皇帝和两个骗子呢?”课堂上学生思维辐射的广度和善恶是非的辨别力会得到更有效的锻炼,人性之美更能激起他们的热情。
对于审美情感的培养,绝大部分教师持观望态度,觉得无成功经验可循,摸索会浪费时目,甚至会影响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进而影响到初中升学率的高低。教师由此走进了一个可怕的误区,犯了轻人文性重工具性的老错误。其实笔者认为,课改下的语文教学应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充实学生的审美知识,注重感情融入文本的培养,能通过解读意象,进人情境,让自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主观审美色彩。
2审美情感形成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审美习惯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世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一篇构思精巧,散发着自然,人性之光的例文宛如思想的宝库,智慧的源泉,有多少能被我们感知、挖掘与发现。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首先应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良好的审美习惯。
笔者在一个语文素质较好的班级开设了“古诗文朗诵”课,…开始学生只热衷于朗诵,也较有感情,有部分学生能将摘抄给他们的诗词全文背诵,于是我趁热打铁,举行了一次朗诵大赛,气氛十分热烈。说明学生兴趣已有了,但习惯尚未形成,我又采取了以下措施:或者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或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或者利用音乐的旋律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使个人的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浓厚的兴趣固不可少,但要取得切实的效果还得将兴趣转变成良好的习惯。笔者在授课过程中,总会让他们精选优美片段成诵,并试着写一份简评或仿例写同题文章,定期检查,从严要求,好的作品汇集战册推荐给校文学社。两学期下来,学生都已养成良好习惯,课上课下不论什么文章,都能有分可有感情地朗读,不少学生已可创作出有思想深度的佳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开始自觉地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有了积累作基础,审美情感的培养才有了落脚点。
3审美情感形成的关键: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曾认为“直觉、距离、移情是构成美感经验的要素”,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中学课堂审美情感的教学。在仞中语文课堂上直觉即阅读感知,多指对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的感知;距离即文本主题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阅读者可通过生活经验对文本中的世界进行判断,不受现实中消极因素的干扰,并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去伪存真,进而为积累经验提供基础:移情即用自己的情感价值观评价文本中的人或事,这应是语文学习较高的境界了。因此学生角美情感的形成一定要符合他们的心理特征,教师问题设置就应有技巧,应让学生放飞思想,拓展源头,正所谓“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中针对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变化大的特点,设置的问题则以激励感知和理性思维结合为主,毕竟理性思维是深层的表现,更能符合审美的要求,在教授《背影》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音乐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人“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我读《背影》,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自蔡,泣不成声。
总之,美感经验非与生俱来,应从无到有地积累,并适时加以引导、调教。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现美并欣赏美、进而创造美的机会,只有加以发展,才能使美的教育延续。在课堂上,审美的关键就是让学生面对问题大胆而有创造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尽情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