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典型报道的叙事视角

2010-09-14 09:46沈婵婧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5期
关键词:叙事视角

沈婵婧

摘要:本文從新闻叙事学的角度,通过运用“叙事视角”这一分析概念,研究典型报道的写作技巧,从而探讨平面媒体在典型报道中是如何运用“典型”叙事来塑造权威话语和附加政治意义的。

关键词:典型报道 新闻叙事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narrative perspective)就是指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事件无论何时被描述,总是要从一定的‘视角范围内描述出来。要挑选一个观察点,即看事情的一定方式、一定角度”①。而且这种角度本身就包含着叙事判断、明显或者隐蔽的情感倾向。

对于典型报道来说,这种叙事视角的选择依附于典型报道强烈的政治色彩。无论是单篇文章的视点选择,还是整组文章的视点组合,都不单单是技巧和形式的问题,还是一个建构意义,即意识形态的问题,它与作品的内容以及为表现这一内容所采取的整体构思都有密切的关系。每种视角都有其特有的传播效果,不同视角的叙述对典型塑造也有不同的影响。

本文认为,典型报道的叙事视角大致有以下几种:第三人称主人公叙事视角、第一人称受访者叙事视角、第一人称记者亲历式叙事视角、第二人称叙事视角。

第三人称主人公叙事视角

第三人称主人公叙事视角是典型报道中应用最普遍的叙事视角,即文章直接以典型为主角,记者不参与情节,不在故事中充当任何角色,只是客观地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我国的典型报道,绝大部分是当典型在执行公务中牺牲或者因病去世后才进行宣传,即所谓的“棺材效应”②。所以,记者无法直接与典型接触,始终处于事件的外围,既不是当事人,又没有见证事件的发生。那么,想要报道发生在典型身上的事迹,就只能通过受访者来获得,然后以第三人称转述典型人物的事迹。

由于记者是在尽可能全面地采访人物、事件后进行写作,因此,运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写作时便具有广大的叙述空间。

比如《百姓心中的丰碑》③一文:

2003年12月18日,是一起重大案件告破的日子。在石坡爻村召开的公捕大会现场,囚车缓缓开动。一个小姑娘抱着一个小孩死命地追赶着囚车。小孩一声声哭喊着“爸爸”、“爸爸”,撕人心肺。小姑娘是犯罪嫌疑人王小伟的侄女,孩子就是他刚满3岁的儿子。因为家里穷,前两年他老婆跟他离婚了,家里还有一个年近古稀的老母亲。听到孩子的叫声,犯罪嫌疑人眼睛紧闭,牙关紧咬,痛苦地将头埋在怀里。见到这个情景,任长霞走过去让民警把犯罪嫌疑人从囚车上押下来,说:“打开手铐,让他们父子再见上一面。”犯罪嫌疑人看到还不懂事的儿子时,露出了人性的一面,抱着儿子号啕大哭。

这段文字叙述了案件告破后公捕大会的现场。除了主人公任长霞的行为语言外,还有犯罪嫌疑人王小伟儿子的哭喊声和其侄女奔跑的场面,同时还介绍了王小伟的家庭背景,并对他的表情动作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真正体现了新闻文本的记录性,比第一人称叙述相对要客观些,使读者对典型有全面客观的了解。但是,第三人称也受人称的限制,无法像X光射线透视人物的心理状态。

第一人称受访者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受访者叙事视角,就是以被采访对象作为叙述者,通常是与典型密切相关或有过接触的人,如家人、同事、老百姓等。在叙事学理论中,使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叙述,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其他叙事视角难以企及的。第一人称受访者叙事视角还原受访者的直接话语,呈现给大众的正是受访者的真情流露。

这种视角在典型报道中出现的比例并不高。笔者在此以《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④一文为例,文中有两处地方大段引用受访者自述,给读者强烈的真实感。例如:

“我闺女命真大,唐山地震,她缩在墙角没砸死。后来,又得了吐血的病,差点死了,多亏遇到华主任。”……

实际上,这些事迹虽不是记者亲口道出,却也渗透着记者的倾向性。受访者及其话语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他的观点可以代表作者的观点,尤其是在涉及意识形态的导向的典型报道中,这种“代言”的成分就更加明显。也就是说,第一人称受访者的叙事视角“回响的是作者自己的叙事声音”⑤。

第一人称记者亲历式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记者亲历式叙事视角中,记者不再处于事件的外围,而是作为事件的亲历者参与其中。这种叙事视角能够营造现场感,使得典型人物栩栩如生、亲切自然,拉近典型与读者的距离。在近几年的典型报道中,记者较为常用这种叙事视角,通常表现为记者的观察、行为动作和心理活动。最为常见的是记者的观察:“六个规格一致的书橱以顶天立地的姿态占据了书房的整整一面墙,里面的书籍塞得满满当当。”⑥屋内景象显然不是方永刚的自述,而是记者前去采访,进了门之后对这房间的观感。在直击这种场面时,读者如同和记者一起在看。有时,文中也会加入记者的行为动作:“书旧得不能再旧,翻开来,满眼都是红道道、蓝杠杠,旁边还有许多注解和心得。”由于记者是通过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因此,记者时而直抒胸臆式的内心情感表达就显得较为自然,如《铁党员金占林》一文:“当记者去金占林家采访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啊!……这又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啊!”⑦假如改为第三人称,那么作者那郁积于胸的强烈的感情熔岩无法一吐为快,文章的感染力也要大为逊色。

第二人称叙事视角

新闻叙事中的第二人称视角是很少的,因为其场面开阔时空纵横不如第三人称顺畅,揭示人物内心细腻情感又不如第一人称直接恰当,然而在典型报道中却时常出现,具有以下两种功能:

首先,起到呼告的作用,这里的第二人称“你”指的是典型人物。新闻不宜直接发表评论,记者不得不隐藏自己的话语。使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记者强烈的主观情感,可以算是一种间接评论。如《公仆本色》⑧一文的最后一个小标题“呼唤”部分,1200多字都是以第二人称叙事视角来叙述的。例如:

“人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啊,天若无情,为什么让你这样的好人来到人间?天若有情,为什么天不假寿,让你过早地离开人间!”

作者朱玉在谈到这部分的写作时说道:“我在写作这段时,痛哭失声,不可仰视。应该说,用第二人称也不是我刻意而为,我们在成稿后,曾试着改动为第三人称,但是改动的效果大不如前。”⑨

第二人称视角的另外一个功能是,仿佛记者坐在读者的面前,给你描绘他所见过的一个人以及他对这个人的感受。这样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觉得自己离叙事人以及叙事对象很近,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切的味道在里面。在《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一文中多次出现:“你能想象一个生活拮据的家庭每年花上5000元用以购买书籍吗?方永刚恰恰做了。”“如果你有幸听过他的课,你也会相信,理论有着亲和而美丽的色彩。”

结语

在典型报道中,第三人称主人公叙事视角最为常用,成为全文的基本视角,因其能够较全面客观地呈现事实;第一人称受访者叙事视角通常在文中举例时出现,能够直观地展现受访者的真挚情感,体现受访者与典型之间的深厚情感;第一人称记者亲历式叙事视角能够营造现场感,增加文本的可信度,同时拉近典型与读者的距离;第二人称叙事视角更多出现在文末部分,起到直抒胸臆、歌功颂德的作用。

典型报道的叙事视角大致有以上几种。当然,这几种类型不是绝对的非此即彼、纯而又纯,很多情况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多视角的叙述方式突破了以往单一视角所形成的典型报道的线性与平面,形成了多方位、多层面的表达。具体选择哪几种叙事视角来组合运用,是由不同叙事视角的不同叙事效果所决定的。但是无论选择何种叙事视角,都是为了达到更好地宣传典型人物的目的,叙事视角的“艺术效果之一就是叙述者不仅控制事件、人物及其命运,而且还控制了读者”⑩。

注 释:

①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②聂茂、张静:《典型人物报道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③戴鹏、徐运平:《百姓心中的丰碑——追记公安局长的楷模任长霞》,《人民日报》,2004年6月3日。

④武天敏、王士彬、刘明学、郭建跃、邹维荣:《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记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好军医、北京军区总医院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上篇)》,《解放军报》,2006年7月13日。

⑤曾庆香:《新闻叙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⑥江胜信:《方永刚:真情传播真理》,《文汇报》,2007年4月3日。

⑦王波:《铁党员金占林》,《新闻出版报》,1999年9月3日。

⑧朱玉、董宏君:《公仆本色——追记湖南省委原副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同志》,新华社北京2001年10月13日电。

⑨张志安:《中国新闻奖作品访谈1——〈公仆本色〉作者朱玉访谈及作品点评》,西祠胡同,http://www.xici.net/b244699/d59111723.htm,200

7年9月29日。

⑩胡全生:《小说叙述与意识形态》,《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3)。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应用新闻学方向硕士生)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下《金瓶梅》的死亡丧葬描写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陌生化叙事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海明威《在异乡》叙事视角赏析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