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为“三农”建设培养新闻人才

2010-09-14 09:46陈旭鑫叶新平吴晓艳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5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三农大学生

陈旭鑫 叶新平 吴晓艳

培养“三农”建设所需新闻人才的紧迫性

2010年1月31日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和综合利用。这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第七次以“一号文件”形式锁定“三农”,充分表明了“三农”建设在我国的极端重要性。众所周知,近年来高校扩招和新闻媒介转型步伐加快,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本科教育也面临着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农业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面临的困难更多。2009年11月前后,笔者开展专题调研发现,学生们对专业发展前景持“忧虑悲观”态度者占54.1%;对于本专业现阶段的办学特色,49.2%的学生认为“特色不明显”,43.4%认为“毫无特色”;学生课余时间主动经常与专业老师交流者仅占3.3%。(调查对象为江西农大新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部分涉农党政部门、电视从业人员)同时,业界人士指出,包括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农业频道在内,目前农业记者普遍缺乏,严重制约了农业报道整体水平的提高。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尽快建立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农业记者队伍。①

因此,培养一批学有所长并且热心“三农”、愿意为之付出智慧和青春的新闻工作者,既有利于农业院校新闻传播学专业长远发展,更有利于发挥新闻媒体在“三农”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三农”建设新闻人才的基本素养

一个成熟的农业新闻人才究竟要具备哪些素养?大致说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爱“三农”、懂政策。二、懂农业、知农事。三、新闻基本功扎实、全面。四、知农民、善服务。五、能吃苦、善创新。

培养“三农”建设新闻人才的基本路径

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凸显优势。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传媒教育应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②新闻队伍学科背景构成中,新闻专业占30.6%,其他文科类专业占61.6%,理工农医类专业仅占7.8%。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院校的传媒教育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③调查发现,62.3%的农业院校新闻专业大学生支持走“三农”道路。因此,农业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如果办学方向对头、措施得力,经过一定时间积累,就能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

推进资源整合,强化特色。调查发现,大学生们对课程设置的看法与有关专家意见及业界的需要高度一致:其一,对需要“增加学时”或“增设为必修课”的课程,既有体现专业特点的基础理论课程,更以实践技能型课程为主,符合当前新闻传媒业发展的动态及其对人才需求的新特点。其二,认为农业院校要发挥自身在涉农教学和研究方面的特长,注重资源整合与共享、推动学科融合,实现优势互补,逐渐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加入农业类基本理论与实践课,有助于学生日后从事“三农”新闻工作。

重视引导和实践,增强服务技能。(1)加大硬件建设投入力度。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农业院校新闻学专业自成立以来,客观上存在着硬件建设力度不足、师生对此呼声强烈等现实,急需在短期内尽快改变,具体可采取院系合并、建立教學资源共享机制、多方筹集资金等方式解决,为学生们提供必要的硬件设备、创建良好的实践学习环境,为他们成才提供必备的物质保障。(2)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培养热情。调查显示,大学生们最喜欢的专业教学方式/方法主要有:“多媒体、互动式”,“课外/户外实践”,“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引导”,“案例讨论式”。在日常教学科研实践中,重视通过“多媒体、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带领学生进行社会专题调研、引入较有时新性和典型的案例剖析、辅之以必要的传统讲授等教学方法,能使枯燥乏味的课程更有趣味,使学生感受到专业学习的快乐与成就。(3)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调查显示,大学生们平时对“三农”资讯的关注度极低(仅0.8%)。主要原因有三:一、从内心深处不愿意。二、对“三农”工作认知少、对政策心存疑虑。三、囿于自身专业知识不足,对将来从事“三农”工作信心不足,有畏难情绪。为此,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教育引导:一、向学生深入客观地分析国情、就业形势和党的强农惠农政策,帮助农业院校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理性认识到服务“三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充分发掘校内资源,为大学生服务“三农”奠定基础。引导学生深入农村实际、深入学校教学科研第一线,采写出具有鲜明“三农”特色的新闻作品,在校内外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三、坚持开门办学,通过与校外涉农党政部门、新闻媒体、群众团体、种养大户建立合作机制,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学生们进行培训。四、鼓励大学生们深入农村开展调研,提高他们服务“三农”的实战能力。以“三贴近”原则为指导,引领大学生们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三农”建设需要,采写鲜活的新闻作品公开刊发和有分量的调研报告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使其学到书本之外的知识与技能、体验到专业学习和实践的快乐与成就,进而提高学习的热情与忠诚。[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C860015)、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课题(编号:JXJG-08-4-15)和江西农大青年社科项目(2009年)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①钟凯、肖渊:《农业记者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声屏世界》,2008(8)。

②谭可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传媒教育嵌入》,《湖南社会科学》,2009(6)。

③赵晓春、李艳英:《农业院校传媒教育定位初探》,《新闻界》,2006(4)。

(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三农大学生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大学生之歌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