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党报评论的探索与思考

2010-09-14 09:46程铁军刘纯友
新闻爱好者 2010年15期
关键词:保平评论员时评

程铁军 刘纯友

近年来,评论在现代媒体中的权重不断增加,呈现出非常活跃的发展态势。报纸评论专栏、网站评论板块、网络论坛和诸多的博客等,将各种评论观点呈现在受众面前。面对传播格局的新变化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党报评论的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安徽日报非常重视评论工作,总编辑亲自挂帅,主抓评论工作,力促评论创新。自2007年3月评论部成立以来,安徽日报逐渐充实壮大评论队伍,整合内部的评论力量,提升评论在报纸版面中所占的分量,不断推出有分量的精品言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转变观念,拓展评论影响力

党报的评论包括社论、评论员文章、新闻时评、杂谈、编者按、编后、小言论(亦称微型言论)等。过去,党报的评论主要集中在社论和评论员文章上,主要是为了配合某一项重要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等,它的优势在于站在较高的层面进行解读,有很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它的不足主要在于受到主题所限,只能侧重于讲意义、提要求,给人以板着面孔训人的感觉,评论文章的内容涉及面也较窄。因此党报评论必须首先在观念上解放自己,培养和树立起“大评论”的理念,无论是高端声音、重大时政,还是其他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宏观微观问题,都可以及時进行评论。

做精做深高端评论。党报是党委的机关报,党报评论不只是代表报纸说话,更重要的是代表当地党委和政府说话,是对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进一步阐释和对工作的指导。过去,党报的高端评论往往权威有余,灵活不足,时效性不强,往往给人以刻板的感觉。安徽日报对这一弊端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在维护高端评论权威性的基础之上,力求使高端评论既精又深,以精深来进一步提升高端评论的权威性和指导性,增强高端评论的影响力。2008年,中共安徽省委八届八次全会之后,如何尽快宣传本次会议的重要精神便成为安徽媒体的当务之急,《安徽日报》快速反应,于7月15日精心推出了署名“宛保平”的评论员文章——《大力提升精神状态推动又好又快发展——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并在头版显要位置刊发。文章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把政治生态建设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的重要思想内涵。这篇评论员文章,一改过去评论的传统写法,全文用序号标出10个部分,分别加以阐述,每个部分论述一个观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论证有力,既充分论述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的必要性,分析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又明确指出应如何做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文章立意高远,分析深刻,阐述透彻,有高度、有思想、有创新,较好地体现了“做精做深高端评论”的理念。

做大做强热点评论。党报要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发出响亮的声音,作出明确的价值判断。党报只有在重大社会问题面前敢于和善于发表评论,才能真正拓展评论的影响力,抢占舆论制高点。这类评论应当做大做强,不一定限于一篇的篇幅,必要时可以系列化。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初视察安徽时提出“泛长三角”概念,“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成为当时全省干部群众高度关注的热门话题。《安徽日报》的评论非常重视这一热点话题,推出重要言论《顺势而上,奋发有为,加速崛起——论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年初来皖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省委省政府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的重大部署和决策进行了深刻阐述;《一次加速崛起进程的思想提升之旅》以本报评论员文章的形式,既对“考察”高度评价,又对今后的工作建言献策;《参与泛长三角当有“主角”意识》在“江淮时评”重点栏目中配发,别开生面,提出“以主角意识参与泛长三角”的新思路;而《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我们准备好了吗》则以新闻配发评论的形式紧跟热门话题提出观点。总之,这一系列相关言论,对相关热点话题进行了既“大”又“强”的深度解读,让全省广大干部既了解了相关的权威决策,又明确了今后推动安徽崛起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做灵做活微型言论。党报的评论不仅需要“阳春白雪”,而且需要“下里巴人”。如果说社论和重头时评是党报评论武器库中的重型武器,那么微型言论就是党报评论的小匕首、小马枪。这些小巧精致的微型言论,贴近民众,聚焦民情,从细微之处发民众之心声。微型评论的生命力在于灵活,要深入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及时置评,评得及时。一方面要注重“参与性”,及时参与到民众关注的琐碎小事中,让大众参与到评论中来,使得多样性的观点及时交会,避免单一化,从而将相关评论做得活泼生动;另一方面要增强“情感性”,小言论同样要写得情理兼具,以情动人,这就造成了情理的双通道传播,大大增强了感染力;同时,小言论要不拘一格,百花齐放,做到随笔式、杂文式、点评式、复合式、组合式、对话式等兼有,读者喜欢怎样写就怎样写,怎样写起来自如就怎样写。

打造品牌,扩大评论感染力

要想打造一流的新闻评论,必须建构自己一流的评论品牌。在媒体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党报的评论应当树立品牌意识,要能拿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撒手锏”,才能真正树起主流社会价值评判的标杆。

评论员文章严谨准确。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安徽日报作为党报,必须站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以本报评论员的名义,准确发出高端之声,对安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事件和重大决策予以分析、评说、引导。评论员文章要紧扣重大时政主题,进行严密而深入的论证,准确地传达高端的声音。因此,作为“规定动作”,评论员文章的写作要求较高,写作难度也较大。2009年初,围绕着“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举措,我们及时策划推出了《加强政治生态建设 优化干事创业环境》等11篇评论员文章,解读中央和省委的相关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贴近性和渗透力,对于增强群众信心、统一思想、共克时艰产生了积极作用,得到了很多高端读者的肯定,也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肯定和表扬。

“宛保平”文章磅礴大气。“宛保平”文章是安徽日报重点打造的品牌,报业集团领导和评论部门为打造好这个品牌做了大量的工作,力争“宛保平”文章篇篇成为精品评论。一般而言,“宛保平”文章的选题与评论员文章有相似之处,主题相对宏大一些,它与评论员文章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自选动作”,主题宏大,注重从新的视角、新的形式阐释重大的主题,文风追求磅礴大气。2008年9月安徽日报推出署名“宛保平”的重型言论《顺势而上,奋发有为,加速崛起——论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与合作》,这篇评论紧紧围绕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初来皖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阐述了省委省政府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与合作的重大部署和决策,映射出“宛保平”文章的大气风范。

“徽风”评论灵巧精致。“徽风”专栏是安徽日报重点打造的另一个评论专栏,目的是为了填补社论、评论员文章和“江淮时评”留下的空白。这个专栏的评论篇幅较短,切口较小,文字精练,常常以小见大,善于以微言表达大意。它的形式灵活多样,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上自省委主要领导的重要讲话、全省的重大活动,下至基层工作中的新现象、新经验、新做法,中间还有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徽风”都可以及时跟进,从党报的角度进行分析评论,成为安徽日报近年来的一个知名品牌栏目。例如,2007年11月底12月初,“徽风”专栏在头版陆续推出了“‘精神状态系列谈”6篇署名文章,这些言论,有感而发,语言活泼,选题精巧,见微知著,立足安徽省情,围绕解决好“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展开,弘扬凝心聚力、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时评广角”活泼生动。开设“时评广角”专版,目的是为了适应现在媒体即时性新闻时评的需要。如果说评论员文章、“江淮时评”、“徽风”等更多的是为了满足高端读者,那么“时评广角”的目标主要是关注民生,瞄准的是广大的普通读者。“时评广角”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文笔的犀利、风格的泼辣,更在于突出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面看待问题。我们开辟的“各抒己见”栏目,就是针对同一个事件,刊登不同的观点,形成各种不同思想的交锋与碰撞,营造出一种交流中存有争议的言论环境,从而增强言论的广度与深度,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群言群策”是用简明、独到的寥寥数语去評价新闻事件。这些点点滴滴的创新综合在一起,使得“时评广角”呈现出活泼生动的特征,其影响也在逐渐扩大。

改进创作,增强评论吸引力

围绕中心,抓准选题。选题的优劣决定了评论的成败。新闻评论的成败关键在于选题,成功的选题往往是评论成功的一半。评论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实际工作中客观存在的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解决广大群众心中的疑难、困惑性的问题。而新闻评论选题本身的确定是否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是否能够抓住问题的实质,将直接决定着新闻评论的质量和价值。

党报评论的选题可围绕三个方面选择:一是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大决策、重要活动,及时刊发工作指导性的评论;二是针对社会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辩证分析,澄清认识,亮明观点,正确引导舆论;三是挖掘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内涵和影响,或褒或贬,畅所欲言。好的评论选题切口小,善于以小见大,寓理于事,用群众的语言把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现象讲深讲透,有一定的诠释深度和理论高度。

改进文风,创新形式。写法创新,首先要着力解决的是评论的可读性问题。要写好优秀评论,必须要联系实际,以理服人;以小见大,由浅入深;言简意赅,意味深长;言之有物,读之有益;改进文风,创新写作;要言人之所未言,言人之所欲言。

评论是“投枪匕首”,摆花架势,或见风转舵,或避重就轻,或蜻蜓点水,都是文风萎靡的表现。文风问题,本质上是能否坚持党性原则的问题。对于党和人民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党报必须坚持真理,针砭时弊,毫不留情,这恰恰表明了我们党惩治腐败的坚强决心;对于与群众利益密切关联的垄断行业和企业,党报不能担心“老虎屁股摸不得”,评论起来轻飘飘、“和稀泥”、隔靴搔痒,应该立场鲜明,一针见血、酣畅淋漓地表明态度;党报更应该为百姓排忧解难,勇于指出社会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同时,在把握好导向的前提下,要想方设法把党报评论建成一个公众化的言论社区,为公众畅言提供场所,反映群众的正当诉求与呼声。

完善机制,锤炼队伍。一名优秀的党报评论员,不仅应是一个“多面手”和“杂家”,更应是一名出色的社会观察家和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首先要具备政治家的眼光。要增强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开阔视野,总览全局,及时抓住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广大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主题,响亮发出媒体的声音。他要具备理论家的头脑。新闻评论肩负着阐明党的方针路线和基本政策,分析实际工作形势,有力引导舆论的重任,评论工作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理论修养,撰写的评论才能透过复杂多变的事物现象看到本质,才能用正确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有效、有力地引导舆论。

我们应当创新工作机制,注重评论人才的培养与成长。首先要建立健全评论文章的考核评价体系,公平、公正地甄别精品,奖励社会效果良好的优秀评论文章。其次要加强评论工作的业务交流学习,尝试定期推选报社首席或名评论员。还要着力培养一批社外言论作者队伍。为此,我们要加强与省内外学术界的联系,尝试邀请专家学者撰写专业性较强的评论文章;加强与社外基层评论作者的沟通以及业务指导与培训,定期组织社外言论作者座谈,让他们了解近期的宣传要点,在“吃透下头”的基础上“吃透上头”,从而使言论更具新闻性和针对性。

(作者单位:安徽日报社)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保平评论员时评
茶条槭叶化学成分的分离鉴定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时评的一般思路
好人范保平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曹保平:拍电影,终极是拍一种氛围
党建时评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