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特征与预警模型*
——关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控制的研究

2010-09-14 04:58曹冰玉
外语与翻译 2010年3期
关键词:新型农村信贷风险村镇

曹冰玉,雷 颖

(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湖南长沙 410076)

风险特征与预警模型*
——关于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控制的研究

曹冰玉,雷 颖

(长沙理工大学经管学院金融系,湖南长沙 410076)

在文献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的“三大特征”;初步建立了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预警模型;提出了重视新金融产品设计、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和信贷风险分散转移机制、构建风险预警体系等对策与建议,以控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过度的信贷风险。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特征;预警模型

自2006年12月22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得到了一定发展。截至2009年底,共核准172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48家,贷款公司8家和农村资金互助社16家。已开业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69亿元,贷款余额181亿元,其中农户贷款66亿元,小企业贷款91亿元,分别占贷款余额的36.5%和50.3%。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改善了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的状况,对加快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但是,金融机构高负债经营等内在特点决定了其存在的脆弱性。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其经营区域、组织形式、信息传递方式以及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使得这种脆弱性被加剧了(张曼,2009)。这种特殊性使得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信贷风险呈现出与一般城市商业银行不同的特点。而作为新兴的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风险特点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刘鸿雁,2009)。因此有必要对其信贷风险特征和风险预警进行系统的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信贷风险的经典研究

信贷风险是最古老的风险之一。西方银行界及学术界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研究起步早,先后经历了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信贷风险管理理论体系。

资产管理理论先后经历了真实票据论(亚当·斯密, 1776)、资产转换理论(莫尔顿,1918)和预期收入理论(普鲁克诺,1949)三个阶段。对于信贷风险的管理,真实票据论强调须有真实票据作为担保,资产转换理论提出持有短期有价证券等变现能力较强的资产来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而预期收入理论则主张根据贷款人预期收益的时间安排贷款的归还时间。

负债管理理论以负债管理为重点,通过调整负债结构、对外筹措资金来保证银行资金的流动性。然而,对外筹措资金的方式增加了银行的融资成本,易导致银行为平衡成本而把投资转向高收益高风险项目,从而使银行陷入过度扩张负债规模和盲目放贷的恶性循环。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贝克,1977)提出通过对称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分散投资等措施达到风险的最小化。1988年7月《巴塞尔协议》颁布实施,将银行风险管理的重心转向风险资产的管理。2004年的《新巴塞尔协议》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增加了内部评级法,精确了相关风险权重,使银行风险管理的内容更丰富,方法更先进,提升了国际金融服务的风险管控能力。

(二)关于信贷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

当前,信贷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主要针对一般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就是对商业银行和贷款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及早发现、识别,进而估计、衡量和预先报警,以提前寻求最佳的预控对策,用最小的成本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邓子文,2006)。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模型按照分析对象不同,可以分为面向借款者的预警模型和面向银行危机的预警模型。

1.面向借款者的预警模型

现有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多以借款者为分析对象,可大致分为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模型和以数理分析为主的定量分析模型两类:商业银行早期信贷风险预警模型以定性分析为主,常用的是“专家打分法”,其核心内容是专家凭经验对借款者的风险状况打分,以评分作为信贷决策管理的依据,该方法最大的缺陷是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从而逐渐被相对客观的以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为基础的预警模型所取代。常用的数理预警模型可分为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两类,线性模型常用的有多元线性判别模型、概率模型,非线性模型主要有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多元线性判别模型以Al tman(1968)的Z-score模型最具代表性,该模型根据变量对风险警示作用的大小而赋予其不同的权重,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加权计算综合风险得分Z,再将其与临界值对比揭示的风险程度。概率模型有代表性的是Logistic模型,该模型根据一系列的财务比率变量预测公司违约的概率P,并以0.5为判断分界点,P>0.5说明有风险,P值越大,风险越大;P值越接近于0,风险越小。人工神经网络模型(Rosenblatt,1958)把人工智能中的归纳式学习的方法应用于风险预测,近些年应用较为广泛,但运用该模型最大的困难在于网络结构的确定,要按照资料的特点从每个细节考虑,算法十分复杂。

2.面向银行危机的预警模型

(1)快速预警纠偏模型。1991年,美国颁布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改进法》建立了快速预警纠偏模型。该模型的判断标准是资本充足率水平。对于处于不同资本水平的银行,监管机关采取不同的预防性监管措施。资本充足率能较好的反映银行的资本与风险资产的对比,是反映银行风险承担的一项综合性指标。但导致银行风险和危机的方面很多,快速预警纠偏模型只以资本充足率为主线对银行进行评价,显然不全面。

(2)银行评级预警模型。该模型应用较为广泛,它首先通过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管理水平、盈利性和对市场风险的敏感程度等各方面进行单项评级,再根据一定的权重分配形成对一家银行的综合评级,找出问题银行,加以特别监管(李德升,2004)。相对快速预警纠偏模型,该模型能比较全面、客观地发现风险。

(三)关于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的研究

1.国外关于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的研究

(1)对美国波特切斯特乡村银行的研究。陈支农(2004)总结提出,灵活的资产管理以维持获利能力、增加业务种类和服务措施以增加市场份额、强调信贷工作质量并重视借方清偿贷款的能力、只在熟悉地区推广工作、为员工提供有助于其专业化的工作环境、建立具有激励作用的管理系统等是波特切斯特乡村银行可资借鉴的信贷经验。李晓建(2009)则认为利用人缘、地缘优势,将信用和抵押担保有机结合,并且将信用放在首位,以及美国良好的信用惩戒机制是其信贷风险控制的保障。

(2)对孟加拉格莱珉乡村银行的研究。格莱珉乡村银行以借款小组和乡村中心为其运行的组织基础,采取无担保、无抵押的贷款制度,通过借款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和激励控制信贷风险。田甜、万江红(2007)认为正是这种由小组自我监督与激励制度改变了银行与贷款者之间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有效地节约了运作成本,规避了偿还风险。他们还认为,相对于依赖国家、福利组织援助的生存方式,完全市场化的自主经营理念维持银行的持续经营是长远之计,而组建高质量的管理团队是保障。

(3)对巴西Bradesco银行的研究。巴西Bradesco银行是拉美最成功的社区银行。姚世新(2008)认为成功的市场定位、先进的科技支撑、利用庞大的资金实力进行混业经营以提升竞争力、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以及维持持续的金融创新是该银行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2.国内关于村镇银行信贷风险的研究

在我国,三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中,村镇银行的机构总数和业务总量都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堪称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领军者,因此,学术界对村镇银行的关注度也最高。对于村镇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林俊国(2007)提出应致力于科学合理的银行制度建设,高思(2008)呼吁关注农村信贷投入的质量和效益,以实现农村金融微观基础的健康性和可持续性。而秦汉峰(2008)、高凌云、刘钟欣(2008)、王曙光(2009)、刘诗娇、谭文雯(2009)则赞成从完善村镇银行外部配套服务体系入手,推动村镇银行的商业可持续性发展。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尚在发展的初期,其自身力量明显单薄,因此,很多学者都呼吁政府给予相应的优惠支持。张彦峰(2008)、孟恩图雅(2008)、高思(2008)提出政府方面应提供相关优惠和风险补偿机制,为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助力护航。

由于我国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和发展的时间较短,加上其信贷风险的特殊性,从已有文献看,不论是对于村镇银行还是其它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信贷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还很不充分。因此有必要针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的特征,建立科学合理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二、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特征及风险管理

(一)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特征

1.信用风险更集中

信用风险是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而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面临的信用风险更为集中。首先,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经营被局限于农村地区,服务对象集中于有限的行业类别,不利于风险分散,而为数不多的行业之间往往联系紧密,某一产业的波动极易波及其他产业,使得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面临的风险不但不能分散,反而加重了。其次,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服务对象所在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其收益和损失的方向趋于一致,特别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客户,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往往会在同一个时间段有资金需求,使得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信用风险(当然也包括流动性风险)常常集中于某一时间段或者某一个季节。

2.操作性风险更突出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工作人员素质偏低、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操作风险更加突出。首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地处农村,缺乏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目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从业人员大体有两大来源,一是发起方金融机构指派,担任机构管理层;二是新聘任上岗的应届毕业生。前者经验丰富,但直接面对信贷业务的是后者,他们往往经验不足,风险意识相对淡薄。其次,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现有业务操作流程详尽度不一,部分组织甚至照搬一般商业银行的相关制度,缺乏针对性。而在业务的开展中,不注重对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信贷工作者对于现有业务流程中关键风险点以及应对措施的把握不熟练。第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由于规模有限,为降低经营成本,多数新建机构没有设立董事会、监事会等内部监督部门(杨连波,2008),有些组织设立了审计委员会等职能部门替代监事会行使监督董事会的责任,但这类职能部门却处于董事会的领导之下,根本起不到制衡的作用。部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由于缺少人手,甚至未能做到相关岗位相互分离,存在一人多岗的现象。这些都使得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面临严峻的操作风险。

3.流动性风险更严峻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资金实力薄弱、盈利能力不强,流动性风险更加严峻。首先,相对于城市金融机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进入门槛低、信贷资金来源有限,资金实力较弱。《商业银行法》规定,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分别为10亿元、1亿元和5000万元人民币。相比之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最低注册资本要求则低得多。其中,村镇银行为300万元(县市设立)或100万元(乡镇设立),贷款公司为50万元,资金互助社为30万元(乡镇新设)或10万元(行政村新设)。而村镇银行不能跨区经营业务,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资金互助社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组织,但参与者的资金实力有限。薄弱的资金实力无疑增加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使其流动性受到极大限制。其次,与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相比,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盈利能力不强,不能实现信贷资金的可持续性增长。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业务刚刚起步,与扎根农村多年的农信社相比,处于竞争劣势。为抢占市场份额,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只能与农信社打价格战,低廉的信贷产品价格压缩了。第三,“薄利多销”的竞争手段,很可能导致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盲目扩大放贷规模,在资金实力有限,备用金提取不足的情况下,资金头寸紧张,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二)我国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管理的政策规定

1.对个别预警指标警界的规定

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若干意见》规定,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状况及资产质量状况,对资本充足率大于8%、不良资产率在5%以下的,可适当减少现场检查频率或范围;对资本充足率低于8%、大于4%的,要加大非现场监管及现场检查的力度,适时采取限制措施;对资本充足率下降至4%、不良资产率高于15%的,停办所有业务、限期重组;对资本充足率降至2%以下的,应适时接管、撤销或破产。

2.关于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的规定

《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对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作出指示,要求村镇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应做到“建立匹配的信贷管理制度”,发放贷款时“落实‘贷款三查’制度”,“防止信贷集中风险”;“建立流动性风险控制机制,确保在任何时点保持充足的资金头寸,切实防范流动性风险”;“制定并执行防范操作风险的制度办法”,“加强合规风险建设,构建有效合规机制,设置合规风险岗位,着力培养合规经营意识”以防范操作风险。此外,《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存贷款利率制定作出指示,对经批准吸收存款的机构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最高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存款基准利率;允许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按照贷款定价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但监管部门对其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利率下限为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同档次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

但是,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发展程度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之间的信贷风险程度和原因必定有所区别,我国现有的信贷风险防范与控制方面的规定显然缺乏针对性,且信贷风险的识别和预警方面只是对个别预警指标的警戒界限作出规定,缺乏适用的风险预警模型,不能有针对性的找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的类别、程度、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风险防控措施的严密性。

三、预警模型构建

信贷风险管理过程由两方面内容组成:信贷风险的识别和预警、信贷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风险的识别和预警是风险防范与控制的前提,在信贷风险管理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全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系统通过日常监控和贷后检查中采集的资料和信息,发现影响信贷资产安全的早期预警信号,识别贷款风险的类别、程度、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为信贷风险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经验表明,信贷经营过程中风险隐患发现得越早,其造成的损失率越低。J.P.Morgen银行的统计分析表明,在贷款决策前预见风险并采取预控措施,对降低实际损失的贡献率为50%-60%,在贷后管理过程中监测到风险并迅速补救,对降低风险损失的贡献率为25%-30%,而当风险暴露后才进行事后处理,其效力低于20%。因此,信贷风险管理应特别重视风险的识别和预警工作。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预警模型有以下4步: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确定单个指标权重,测定各个指标的警限和警度,综合评价银行的风险状况并亮出信号灯。

(一)指标选择

预警指标的选择必将影响预警模型的准确性。指标的选取需要遵循全面、可取、有效的原则,即要全面反映研究对象的状况、所需数据可以便捷的取得、指标有明显的经济意义。从全面性角度考虑,预警指标的选取采取以下思路相对较为科学严谨:用聚类分析法从众多指标中选取与信贷风险相关的因素,然后根据银行累计的这些指标数据多年来的变动特征,采用时差相关分析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区分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和滞后指标,将先行、同步指标纳入信贷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蒋燕,2006)。然而,这一思路的实现必须以丰富的、时间跨度足够长的数据库为基础。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现状看,根本无法满足这一基础条件。因此,本文在指标选取问题上,更多的考虑指标的可取性和有效性,兼顾全面性。从可取性方面考虑,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操作风险存在量化困难的问题,因此,风险预警指标的选定暂时只能针对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展开。

不良贷款比例是反映信用风险最常用的指标。它等于不良贷款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不良贷款比例的上升意味着信贷资产质量恶化,银行发生贷款损失的风险增加。不良贷款比例越高,则风险越大。

资本的充足性和可获得性往往被看做金融机构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大小的核心决定力。资本充足率是反映资本充足性的首选指标,它等于资本期末总额与风险加权资本期末总额之比,这一指标的升、降,将直接显现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的变化,极大地影响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流动性。盈利能力将对流动性的可持续性产生深远影响,资产利润率是最常用的反映金融机构盈利能力的指标,它等于利润期末总额与资本期末总额之比。资产利润率越大,表明盈利性越强,风险越小。备付金比例和资产流动性比例反映金融机构日常的对外备付情况和资产负债的期限管理情况,能有效的揭示短期流动性的大小,其中,备付金比例为备付金与期末各项存款余额之比,资产流动性比例等于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与流动性负债期末余额之比。备付金比例越高,说明金融机构在日常营运中资金头寸越宽松;资产流动性比例越高,资产的变现能力强、防风险的能力强。但是过高的备付金比例和资产流动性比例则会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资本充足率、备付金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和资产利润率是能有效揭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流动性风险的指标。

综上所述,本文选定以下4组指标组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风险预警模型的指标体系:(1)资产充足性指标:资本充足率(X1);(2)流动性指标:备付金比例(X2)、资产流动性比例(X3);(3)盈利性指标:资产利润率(X4);(4)安全性指标:不良贷款比例(X5)。

(二)指标权重

指标权重是指单个预警指标对整个体系影响程度的大小,各指标的权重系数选取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预警结果的准确性。预警指标的权重确定方法大体可分为主观法和客观法两种。主观法依据经验和主观判断,人为设定权重,随意性强,测量结果的可信度很有限。客观法则主要基于历史数据,运用数学统计等方法来确定权重,常用的有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主成分分析法适用于指标众多的情况下,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时,对综合指标的权重确定。而人工神经网络法适用于非线性系统。熵值法是根据样本数据自身的信息特征做出的权重判断,是一种较为客观和综合评价方法,应用较为广泛。本文采用熵值法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是认为单项指标所形成的时间序列数据指标值的差异程度越大,则提供的信息量越大,在综合评价中应赋予较大的权重;若某项指标的指标值全部相等,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不起作用,权重为0。熵值法确定权重的步骤如下:

(三)预警界限及信号灯

1.单个指标预警界限及信号灯

在宏观经济预警研究中,常用一组不同颜色的灯号来直观地反映和监测全国经济运行的状况:5种颜色的灯号红灯、黄灯、绿灯、浅蓝灯、蓝灯,分别对应过热、快速增长、正常、低速增长、萧条等5种经济景气状况,并分别取值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灯号区间临界值事先用历史数据的落点概率来作基础判断,一般地,处于“绿灯”区的概率为50%左右,处于“黄灯”区、“浅蓝灯”区的概率各为15%左右,处于“红灯”区、“蓝灯”区的概率各为10%。本文根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实际情况和研究需要,将预警指标划分为3个区间:重警、轻警、安全,对应红灯、黄灯、绿灯3个灯号,分别取值3分、2分、1分,则对应的概率分别为20%、30%、50%。所处各灯区的概率与灯区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各灯区的概率与灯区的对应关系

划分了预警区间,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确定各区间的临界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采用公认标准作为临界值,一种是基于历史数据,利用数理统计中的区间估计法来确定。区间估计一般假设指标处于各个预警状态区域的概率服从正态分布或t分布,用样本的平均值来代替总体均值,用样本方差代替总体方差,根据经验判断指标处于不同区域的概率要求,按照不同的概率要求,求出各区域的区间估计值,以区间估计值作为基础界限值。

前文所述,除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若干意见》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状况及资产质量状况规定了其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率的相关警界外,尚没有相关文件对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相关指标预警作出规定。因此,本文参考该“意见”的规定,确定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的预警区间临界值,对于其余的指标,则采用区间估计的方法确定预警界限。

2.综合风险预警界限及信号灯

根据上面的单个预警指标警界划定和预警指标的权重,计算信贷风险综合得分:F=∑fiwi,其中fi为单个预警指标得分,wi为对应预警指标权重。

综合风险预警区间也采用单个指标预警界限的确定方法予以确定。即将综合风险状况划分为3个区间:重警、轻警、安全,对应红灯、黄灯、绿灯3个灯号。预警区间的临界值也采用区间估计法确定。

利用上述预警方法,可以较为便利的计算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的总体风险状态,还可以观察单项指标的预警状态。

(四)初步验证

1.数据及说明

本文以内部取得的某村镇银行2008年3季度-2010年2季度连续8个季度的数据为例,演示新型农村金融组织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实现的全过程,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某村镇银行8个季度历史数据

2.用熵值法计算的权重

表2 指标权重

3.预警区间临界值估计

同理可计算其余指标的预警区域。表3为计算确定的单个预警指标警界。

4.根据划定的指标警界,判定该村镇银行各预警指标的警度

对计算所得的8季度综合风险得分进行区间估计:其均值为2.553897,标准差为0.401517,n=8。则得估计区间,绿灯为[2.453603,2.654191],黄灯为[2.355581,2.453603]和[2.654191,2.752214],大于2.752214和小于2.355581为红灯。按照逻辑,综合得分越高,则风险越大。因此,对估计区间做进一步调整可得:综合风险得分小于2.654191为安全(绿灯),在[2.654191,2.752214]内为轻警(黄灯),大于2.752214为重警(红灯)。对照此警界,判定综合风险警度,列于表4。

表3 单个预警指标警界

表4 各指标及各季度综合风险判定结果

5.判定结果分析

第一,该村镇银行两年来前4个季度处于重警状态,后4个季度为安全状态,表明该行信贷风险越来越低,整体运行趋势呈现上升趋势。

第二,从单个指标警度看,该行的备付金比例只有1个季度处于安全状态,资产流动性比例、资产利润率只有2个季度处于安全状态,其余季度均处于重警状态,说明该行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盈利能力较低。

以上判定与该村镇银行近两年的信贷风险实际状况完全吻合(注:检验数据系湖南某市村镇银行的真实数据),说明这种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具有较强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四、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新金融产品设计,化解流动性风险

资本实力弱、盈利能力不强、备用金提取不足是造成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流动性风险的关键原因。相对而言,资本金是固定不变的,除了提足备用金,实现信贷资金的保值并增值,以信贷资金的持续增长维持流动性才是长远之计,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应该集中力量提高盈利能力。实现业务规模化是增加盈利的重要途径,而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措施是制约业务规模化的重要因素,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新金融产品设计,主要是创新担保抵押方式。在抵押担保贷款形式上,要拓宽思路,将信贷产品的开发与借款者从事的业务的生产、流通、采购等各个环节结合起来,挖掘可资抵押的资产类型,以符合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占据市场份额,实现盈利能力的稳步提升。

(二)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化解操作性风险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当务之急是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现有员工的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增强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使之明确并掌握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风险点和风险控制措施。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培训活动,使得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风险管理的政策、制度、程序深入人心,提高信贷人员的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提高信贷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建立信贷风险分散转移机制,化解违约风险

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应积极推行资产负债多元化,形成风险分散的多元资产负债业务结构,将贷款投向不同类型、相关性较弱的产业群,实现业务对象的多元化,降低风险的集中性。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积极推动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的建立,加快建立政策性保险机构,促进商业性保险在农村地区的开展,出台面向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风险转移平台,实现不同系统的“风险共担”。

(四)构建风险预警体系,防患于未然

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应积极构建并逐步完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从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风险计量模型、风险数据库等方面,逐步建立能全面、准确、及时反映风险动态变化的风险预警系统,识别违规问题或缺陷,并制定对应的纠正措施,把信贷风险降到最低的程度。本文所设计的信贷风险预警模型尽管在操作风险的度量和控制上依然存在预警盲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但模型在指标设计、指标的可取得性和有效性、风险发现的及时性、风险因素发现的准确性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1]陈支农.美国波特切斯特乡村银行的成功经验[J].现代商业银行,2004,(2):38-39.

[2]邓子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与贷款结构优化[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3]高凌云,刘钟欣.对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的思考[J].农业经济, 2008,(5):85-86.

[4]高思.中国村镇银行总体现状与发展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8, (25):385-385.

[5]蒋燕.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6,(6).

[6]李德升.银行危机预警理论及模型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4,(1):31-33.

[7]李晓建.国外乡村银行运营的经验与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 2009,(11):39-42.

[8]林俊国.我国发展村镇银行的机遇和挑战[J].商业时代,2007, (18):67-68.

[9]刘鸿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风险问题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 2009,(5):76-79.

[10]刘诗娇,谭文雯.村镇银行信用风险防范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商贸,2009,(11):99-100.

[11]孟恩图雅.新型村镇银行目前面临的困境分析[J].中国商界, 2008,(4):9-9.

[12]秦汉峰.村镇银行制度安排及其演进[J].今日财富,2008,(3): 37-40.

[13]田甜,万江红.孟加拉乡村银行小额信贷模式及其启示[J].时代经贸,2007,(2):126-128.

[14]姚世新.成功的社区银行——记巴西BRADESCO银行[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8,(5).

[15]王曙光.产权和治理结构约束、隐性担保与村镇银行信贷行为[J].经济体制改革,2009,(3):76-79.

[16]杨连波.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及防范对策[J].财会月刊(综合版),2008,(6).

[17]张曼.我国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分析[J].经济学研究,2009,(8):39-43.

[18]张彦峰.发展村镇银行、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J].经济师, 2008,(6):252-253.

2010-07-20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项目(08JJ5033)

曹冰玉(1964-),女,湖南湘乡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新型农村信贷风险村镇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控思考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析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社会绩效探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
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研究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破解“双重失灵”困境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