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凤 高建民
(佛山市顺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佛山 528300)
2008年至2009年顺德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结果分析
梁彩凤 高建民
(佛山市顺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广东佛山 528300)
目的 了解顺德区2008年至2009年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状况。方法 2008年至2009年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 T5750-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分别对顺德区各水厂和二次供水单位的生活饮用水进行卫生监测和评价。结果 2008年至2009年顺德区生活饮用水总合格率为97.03%,2008年合格率为93.98%,2009年合格率为98.87%,2者有显著性差异(χ2=48.31,P<0.05)。结论 顺德区生活饮用水卫生状况良好,2009年与2008年有显著性差异,生活饮用水卫生质量仍有待提高。
生活饮用水 卫生质量 卫生状况 水质
随着顺德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状况早已被广大群众所关注。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保障顺德区人民群众的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了解顺德区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状况,现将顺德区2008年至2009年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资料采集于2008年至2009年顺德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区各水厂和二次供水单位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结果。
出厂水和末梢水的检测项目为: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总硬度、铁、锰、铜、锌、硫酸盐、氯化物、耗氧量、砷、镉、铬、氰化物、氟化物、铅、汞、硝酸盐、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游离余氯。
二次供水的检测项目分为必检项目、选检项目和增检项目。其中必检项目为色度、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pH、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游离余氯;选检项目为总硬度、氯化物、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六价铬、铁、锰、铅;增检项目为氨氮、亚硝酸盐和耗氧量。
城市末梢水的检测项目为肉眼可见物、浑浊度、耗氧量、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游离余氯。
按《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5750-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1997进行检测和评价,所检项目中有一项超标均为不合格水样。
2008年至2009年共监测生活饮用水2563份,合格份数2487份,总合格率97.03%。2008年共检测水样964份,其中出厂水151份,合格136份;末梢水140份,合格129份;二次供水90份,合格75份;城市末梢水583份,合格566份;总合格率为93.98%。2009年共检测水样1599份,其中出厂水148份,合格148份;末梢水152份,合格151份;二次供水103份,合格95份;城市末梢水1196份,合格1187份;总合格率为98.87%。2008年的水质与2009年对比,χ2为48.31,P<0.05,说明2008年与2009年的水质差异有显著性,2009年顺德区生活饮用水水质比2008年有显著提高。其中出厂水χ2为13.46,P<0.05,差异有显著性;末梢水χ2为7.84,P<0.05,差异有显著性;二次供水χ2为2.82,P>0.05,差异无显著性;城市末梢水χ2为11.28,P<0.05,差异有显著性(表1)。末梢水和城市末梢水的水质不合格项目均为浑浊度,二次供水主要是以余氯不合格和细菌指标超标,与王德东[1]等的调查结果一致。
从检测结果分析,近2年来,顺德区生活饮用水水质总体良好, 2009年出厂水与末梢水的合格率与2008年相比已大大提高,出厂水合格率并达到100%,这充分反映出顺德区各有关部门对各水厂的监管力度大,同时也反映了各水厂的硬件设施过得关,管理制度落实,各岗位人员称职,饮用水卫生意识强,积极响应“安全生产,优质供水,为人民服务”的口号。
二次供水水质合格率远远低于自来水合格率,2008年二次供水的余氯合格率只有83.33%,菌落总数84.44%。监测和实验结果表明:一般情况下,自来水在水箱中储存6h余氯量已极低,储存12h后余氯即为零[2];二次供水水箱的污染、管理不到位以及藻类的繁殖等因素消耗游离余氯,余氯的消降导致红虫、微生物的生长,引起细菌超标[3],是水质卫生最不安全因素,容易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暴发流行[4]。
表1 顺德区2008年至2009年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结果
引起末梢水浑浊度增高的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浮游生物、微生物、泥土等。另外,配水管网材料种类、溶出、腐蚀以及末梢水的滞留时间、温度等也有可能影响末梢水的浑浊度[5]。
建议:(1)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卫生意识和法制意识;(2)政府应继续加大投入和加强管理,提高制水供水单位水处理能力,特别要加强二次供水单位的管理;(3)卫生部门应加强对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监测工作,及时分析监测资料,掌握动态变化规律,配合其他部门开展饮用水卫生安全防治工作,确保饮用水的卫生学安全。
[1]王德东,钟嶷.广州市1999年至2008年二次供水水质监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9,35(6):74~75.
[2]张智超,邵瑞娟.贵阳市二次供水的卫生学问题评价[J].卫生管理,2008,5(8):1389~1390.
[3]杨克敌.环境卫生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146~147.
[4]符立龙.湛江市赤坎区2006年饮用水水质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7,33(5):63~64.
[5]武景福,武和平,刘楠.三门峡市区生活饮用水浑浊度5年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159~160.
R19
A
1674-0742(2010)11(b)-0038-02
201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