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花
(长春市儿童医院 吉林长春 130000)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上儿童常见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如不及时治疗,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患儿可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严重者还会出现抽搐、意识障碍,由于临床症状出现不明显,轻重不一,故提高对病毒性脑炎的认识十分重要,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降低患儿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1]。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的3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采用阿昔洛韦治疗,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临床观察报道如下。
收集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病毒性脑炎患儿61例,男33例,女28例;年龄2~11岁,其中<3岁4例,3~6岁22例,>6岁35例。有30例患儿起病前出现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症状,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低热11例,高热6例,抽搐9例,表现胡言乱语、烦躁不安,大吵大闹等阳性症状13例,神清淡漠、缄默等阴性症状3例,意识障碍15例,其中意识模糊4例,昏迷1例,脑膜刺激征2例。所有患者经检查均确诊为病毒性脑炎。随机将61例患儿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1例,采用阿昔洛韦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病毒唑治疗。
本组患儿进行血常规、脑脊液、脑电图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增高;脑脊液检查应在住院前1~2d进行采集,白细胞<100×106/L45例,100~200×106/L11例,>200×106/L5例,糖和氯化物测定均在正常范围内.蛋白定量升高5例,2例在0.5~0.7g/L之间,2例1.1g/L,细菌学培养为阴性[2],脑电图检查有弥漫性高波幅慢波改变。
所有患儿均给予综合治疗,控制高热和惊厥的发生,降低体温、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患儿如有颅内高压症状出现,应给予脱水剂治疗,可用20%甘露醇250mL静脉滴注。同时给予抗病毒治疗,治疗组采用阿昔洛韦10~15mg/(kg·d)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静脉缓慢滴入,每12小时1次;对照组给予病毒唑10mg/(kg·d)加入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静脉缓慢滴入,每12小时1次;治疗7~10d。
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消失,脑电图检查正常,无任何后遗症出现,为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好转,脑电图检查正常或好转,有轻度的神经和神精异常,为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没有任何好转甚至加重,脑电图检查没有改变,有严重的后遗症发生,为无效。
2组进行比较,治疗组31例患儿治愈22例,治愈率为71.0%,好转8例,好转率25.8%,无效1例,无效率3.2%,总有效率96.8%;对照组30例患儿治愈16例,治愈率为53.3%,好转10例,好转率33.3%,无效4例,无效率13.4%,总有效率86.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
2组患儿治疗时均没有发生任何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病毒性脑炎是临床上小儿常见的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也是造成儿童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小儿的免疫机制较成人弱,在病毒感染时容易发病,所以早期的发现和诊断是治疗脑炎的关键。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症状不明显,以头痛、发热、呕吐症状多见,重者可出现言语困难,定向力障碍,共济失调,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惊厥,易遗留后遗症或死亡。由于其临床表现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容易被忽视而导致漏诊、误诊,增加患儿的危险性。所以在临床诊断时应重视小儿的症状,并配合必要的检查做出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阿昔洛韦是临床上常用的光谱抗病毒药物,在体内可转化为三磷酸化合物,干扰单纯疱疹病毒DNA聚合酶的作用,抑制病毒DNA复制。容易通过血脑屏障,对机体的毒性低,对骨髓抑制副作用小等优点,更适用于儿童。
综上所述,早期发现和诊断是治疗病毒性脑炎的关键,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阿昔洛韦是治疗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用药,对退热、昏迷、惊厥、肢体瘫痪方面效果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 金玉,余唯琪,薛君莉,等.小儿病毒性脑膜炎病原诊断及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3,21(3):149~155.
[2] 赵康仁,陈楷.病毒性脑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3):304~3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