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磊,张彦杰,李丰丹,刘 畅,王存智
(1.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2.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江苏南京210016;3.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方法应用
——以1∶5万瑶里幅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制作为例
孙 磊1,张彦杰2,李丰丹3,刘 畅3,王存智2
(1.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2.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江苏南京210016;3.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037)
通过1∶5万瑶里幅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实践,从基本要素类、综合要素类、对象类及独立要素类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制作方法流程。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空间数据库建库通过野外手图数据库、野外总图数据库、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剖面数据库不同阶段数据互通、继承、提取和凝练而形成。对数据库提交有关技术要求及组织目录结构进行了说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空间数据库提交除成果地质图数据库外,还必须提交不同工作阶段形成的各类原始资料数据库,增强了数据库的信息量和使用价值。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数据检索功能,能检索多个图幅下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成果数据。
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技术流程;安徽
在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随着数字地质调查的开展和社会越来越多对数字地质信息的需求,原来的数据模型、组织和存储很难满足当今基于“网络服务”理念的要求。基于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建立的空间数据模型真正实现了野外手图、实际材料图、编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相应数据库模型的相互连通和继承,完成了地质调查全过程数据的一体化描述、组织、存储和操作,极大地增强了数据库的服务功能。通过野外手图数据库、野外总图数据库、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剖面数据库不同阶段数据库互通的方式来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改变了传统地质图建库的技术流程,大大提高了数据库的质量和精度。
空间数据库模型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建模技术,把地质图数据组织成关系型的数据对象:对象类、要素类、关系类、综合要素类和要素数据集,规定了15个基本要素类,8个综合要素类,12个对象类和5个独立要素类。以1∶5万瑶里幅空间数据库建库实践为例,重点就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方法及数据库提交作以阐述。
1∶5万瑶里幅位处皖赣交界,区内主要为一套火山-陆缘细碎屑岩为主的新元古代浅变质构造-地层体,以北东向斜切图幅的瑶里—鄣源构造带为界,南为溪口岩群浅变质无序地层体,北为成层有序的双桥山群,另有少量石炭—二叠纪及侏罗纪地层呈构造荚块产出于断裂带中。区内岩浆岩可分为新元古代基性火山-侵入岩组合及燕山期花岗岩类,其中前者呈构造岩块产出,研究认为属初始洋壳型基性岩组合;燕山期花岗岩类广泛分布,笔者按侵入岩年代单位对其进行了详细划分。区内不同性质、不同期次的脆性及韧性断裂活动较为强烈,使地质体呈构造岩片叠置。已知金、铜、铅、锌等矿(化)点大都沿瑶里—鄣源区域性超壳韧性变形带及其附近分布。区内不同类型地层出露齐全、岩浆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丰富生动的地质图像。
本图幅全程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完成,根据任务书要求,提交了原始资料(原始采集部分)数据库和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原始资料可分为数字填图资料和数字剖面资料两类,其中数字填图资料按1∶5万图幅所辖的4个1∶2.5万图幅进行组织、存储,包括1∶2.5万图幅PRB库、实际材料图库、采集日备份、野外手图、背景图层、样品数据库等。剖面数据按1∶5万图幅进行组织,以剖面编号为文件夹进行存储管理。原始资料数据库在野外地质资料收集录入过程中可自动形成。在对原始资料数据继承并凝练提取的基础上,完成了1∶5万瑶里幅数字地质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地质要素表达齐全准确。根据《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2006)合理确定了1∶5万瑶里幅地质图要素类和对象类数据集(表1),进而建立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表1 1∶5万瑶里幅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素类和对象类一览表
2.1 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
在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过程中,严格按图1所示的技术流程进行操作。从编稿地质图的数据继承开始,到最后的成果提交,主要体现在对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的操作和数据质量的检查上。整个技术流程中,把空间图形数据质量摆在首当其冲的位置,在1∶5万实际材料图(编稿地质图)阶段反复进行检查,消除所有制图问题并完全符合建库要求后再进入空间数据库操作窗口,防止了“带病”数据流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避免了数据的回溯性修改。
图1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关键技术流程示意图
2.2 建库地质图的准备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的基础图件必须是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认定的1∶5万地质图。1∶5万地质图的制作流程如下。
(1)从数字填图桌面系统进入1∶5万图幅PRB库—PRB数据操作—1∶2.5万实际材料图投影到1∶5万编稿原图—选择1∶5万图幅对应的4幅1∶2.5万图幅号分别进行投影。
(2)在1∶5万实际材料图(编稿原图)窗口下对投影后的图件参照相关标准规范按地质图件的基本要求对其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整饰编绘:①清除投影后的1∶2.5万图幅图框线,联接图幅接边处地质界线,将1∶5万内图框线合并至地质界线图层对所有地质体进行重新拓扑(拓扑结点半径不大于10-9)。②图面规范性整饰:地质体、地质界线压盖合理性;图面结构合理性;符号、线划、用色、花纹规范性;注记、引线规范性;产状的取舍。③主图廓外各类角图的准确性、合理性整饰。④补充完善地质体面、线属性。1∶2.5万实际材料图投影至1∶5万实际材料图后部分面、线属性自动继承,部分需手动重新录入。
首先将1∶5万实际材料库(编稿原图库)数据更新至空间数据库,具体操作:打开实际材料库—更新空间数据库实际材料图内容—打开空间数据库。需指出的是在进入空间数据库之前,在1∶5万实际材料图界面中应将样品、产状、素描、同位素、照片及面、线等所有地质要素图层添加至桌面工程文件编辑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其合并到空间数据库相关要素类中,按数字填图系统空间数据库相关要素类的表达,建议此时的产状图层是经过取舍后的产状,亦即地质图面表达的产状。
进入空间数据库操作窗口后,接下来将1∶5万实际材料图(编稿原图)数据合并到空间数据库,具体操作:空间数据库—自动合并实际材料图到空间数据库—自动合并到空间数据库图层或自动合并到空间数据库图层(批注优先)。经此操作地质图部分要素类属性会自动继承至空间数据库,此时,除标注图层和必要的地理图层外,将不带下划线的控制图框内点、线、面的要素类文件删除,并采用人机互动的方式再次对图面拓扑一致性(需说明的是断层的悬挂弧段要删除,内图框线要删除,由此操作产生的线弧不匹配现象不属错误)、地质要素表达及图面结构等进行检查,使其完全达到地质图整饰及空间数据库建库要求后方可进入下一步操作。
3.1 基本要素类
要素数据集是共享空间参考系统的要素类的集合。一个要素类是具有相同几何类型和相同属性的要素的集合。在地质图数据模型中,由地质点、线、面要素实体类构成。一个要素数据集的空间参考指定了它的坐标系统、空间域和精度。基本要素类数据集15个:地质体面实体(_GEOPOLYG ON.wp),地质(界)线(_GEOLI NE.wl),河、湖、海、水库岸线(_LI NE_GEOGRAPHY.wl)(包含地形图中所有的单线水体界线),脉岩(点)(_DIKE.wt),蚀变(点)(_ALTERATI ON_ PNT.wt),矿产地(点)(_M I NERAL_PNT.wt),产状(_ ATTIT UDE.wt),样品(_S AMPLE.wt),摄像(照片)(_ PHOT OGRAPH.wt),素描(_SKETCH.wt),化石(_FOSSI L.wt),同位素测年(_IS OT OPE.wt),火山口(_CRATER.wt),钻孔(_DRI LLHOLE.wt),泉(_SPRI NG.wt)。1∶5万瑶里幅包含10个基本要素类(表1)。
实际材料图(编稿原图)自动合并空间数据库后,基本要素类中大部分属性会自动继承,部分需手动补充录入,建议操作:空间数据库—基本要素类属性编辑—在弹出的界面(图2)中对地质图存在的基本要素类依次进行属性完整性录入。图3为1∶5万瑶里幅部分基本要素类属性。
3.1.1 地质体面实体属性录入 建议操作:点击“浏览基本要素类属性”框下面“地质体面实体”,通过双击列表栏图元或选准图元点击表右侧“编辑”,在弹出的属性表中对每个图元属性进行补充完善。所有面实体属性表结构相同,属性内容的填写应符合相关地质技术要求和数据库标准。注意“子类型标识”的选择。
图2 基本要素类管理界面
地质体面实体属性录入正确是对象类提取和地质界线左右地质体赋值的关键。注意事项如下。
①地质体面除地质体之外还包含戈壁、沙漠、冰川与终年积雪、面状水体与沼泽等参加空间拓扑的地理实体。同一类地质体赋相同的参数,其地质代号保证唯一。
②不同时代同一岩性的脉岩对应不同的对象类,当用相同的地质代号和颜色表示时,其地质体名称用“时代+岩性+岩脉”表示(如燕山期花岗闪长岩脉)。
③对于地层单位中的标志层和透镜体,有2种表示方法:一种为地质体面实体代码用“所在地质体代号+岩性代号”表示,地质体面实体名称用“所在地质体名称+岩性”表示(如PmM表示二叠纪马尔争组大理岩);另一种是地质体代码直接用岩性代号(如β)表示,名称直接用岩性名称(如玄武岩)。补充:这两种方法如果标志层、透镜体等的面实体的参数与所属主体地质体的参数一致,系统会检查出“地质体面实体的地质代号与图形参数不匹配”的错误信息,为使二者颜色一致,又避免机检错误的出现,建议将标志层、透镜体等用花纹图案区别之,如果要隐藏花纹图案,只需将花纹图案颜色参数设为与所在面实体颜色一致便可,但实际上对标志层等在图面上往往需要用岩性花纹进行图面标示,而自动添加系统库中的花纹图案图面显示较为机械,美观性较差,建议将自动添加的花纹图案隐藏,用新建点、线的方式重新添加组合岩性花纹,新建的点、线置于整饰图层即可。
④特殊地质体的地质体面实体代码用“时代+岩性代号表示(GB/T 958—1999)”,地质体面实体名称用“时代+岩性代号对应的中文岩性名称”表示(如1∶5万瑶理幅新元古代基性岩块具初始洋盆型蛇绿岩特征,将其归为特殊地质体类,对其中的玄武岩用代号“Pt@3β”表示,名称为“新元古代玄武岩”)。
⑤对成层有序的浅变质火山-沉积地层归属沉积(火山)地层单位对象类,属地层学中“岩石地层单位”范畴;对浅变质无序火山-沉积岩类及中深变质岩类置于变质地(岩)层单位对象类,属我们常称的“构造-地(岩)层单位”范畴,用岩群、岩组、岩段命名,在空间数据库地质代号填写时应在其代号末尾加“.”,此时如还有卷舌音的“^”,则先表示“^”,后表示下标的“.”。如1∶5万瑶里幅木坑岩组二岩段属经低绿片岩相变质的无序构造-地层体,应归入变质岩地(岩)层单位,其代号应表示为“Ptm$2.”(图3)。
图3 1∶5万瑶里幅部分基本要素
表2 地质体面实体子类型
⑦水体的面实体代码填写GB/T 13923—1992中所列代码,面实体名称填写代码对应的中文名称,有具体地理名称的填写具体地理名称,如新安江。3.1.2 地质界线属性录入 首先根据面实体对地质界线两侧自动赋地质代号,操作:“空间数据库”下拉菜单中点击“自动赋地质界线两侧的地质代号”,地质界线两侧代号便可自动赋之。接下来,对地质界线其他属性进行录入,操作:点击“浏览基本要素类属性”界面(图2)下面的“地质界线”,通过双击列表栏图元或选准图元点击表右侧“编辑”,在弹出的属性表中对每个图元属性进行补充完善。所有地质界线属性表结构相同,属性内容的填写应符合相关地质技术要求和数据库标准。
②填写地质界线的属性时,地质界线(接触)代码数据项填写成图单位代码,当界线为断层时,此项填写断层的编号(如F21)(图3),而且每条断层的编号唯一,均以“F”开始,否则不能提取断层对象类。地质报告等原始资料中没有具体描述产状的断层,其走向和倾向要从地质图上读取,用方位表示,不可填写“*”,具环行特征的断层除外。
③地质界线的左右地质体中若包含水体(指面状水体),要填水体代码(图3),代码详见GB/T 13923—1992。
④必须正确填写子类型代码,代码详见表3。
表3 地质体界线子类型
地质界线属性录入的注意事项。
①地质界线(_GEOL I NE.wl):包括地质界线、参加拓扑的水体界线、完整的断层(隐伏断层和遥感解译断层中未经地质勘查证实的作为整饰线)。
3.1.3 其他基本要素类属性录入 除脉岩(点)外,其余基本要素类大部分属性可自动继承。其中泉及河、湖、海、水岸线(指单线水体)要素直接从地理底图中拷贝,未继承属性手动补充;这里的脉岩(点)特指地质图中用点子图控制的脉岩,需手动录入属性;矿产地指矿(化)点。其他基本要素类属性录入不选择子类型码。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基本要素类属性录入完毕后,要用系统提供的辅助检查工具进行检查,以消除属性录入过程产生的空间实体与属性不匹配现象。目前可供使用的有地质体面实体的属性和参数一致性检查、地质界线的属性与参数一致性检查和产状类型名称和符号的一致性检查等。
①地质体面实体的地质代号与图形参数匹配检查。检查方式包括:地质代号所对应的地质体颜色是否唯一、地质体颜色所对应的地质代号是否唯一,可通过修改地质代号或地质体参数对问题进行修改。
②检查地质界线代码与线型一致性。检查地质界线类型、地质代码、线型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果有关技术标准规定了部分特殊的界线线形及参数,由于系统库中未设置该界线类型而出现的错误允许存在。对非正常错误,可通过修改线参数或修改属性对错误问题进行修改。
③产状检查。检查产状类型名称、产状类型代码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如果有关标准规定了部分产状的符号,而系统库中未设置该产状类型,出现的错误允许存在。对非正常错误,可通过修改产状符号或修改属性对错误问题进行修改。
④地质体地质代号与注释一致性检查。选择某个地质体,获取该地质体代号,与相应的注释比较,判断是否一致,可以连续操作该过程,保证快速检查。
3.2 综合要素类操作
综合要素类与要素类相同,是共享空间参考系统的要素类的集合。在地质图数据模型中,由复合地质点、面、线要素实体类构成,不与其他要素类构成拓扑关系。综合要素类数据包括:构造变形带、围岩蚀变面、变质相带、混合岩化带、矿化带、大型滑坡体、火山岩岩相和标准内图框。1∶5万瑶里幅综合要素类见表1。一幅地质图中不一定包含所有的综合要素类,不同的地质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而创建。综合要素类数据操作需在空间数据库界面窗口下进行。
3.2.1 面综合要素类操作 ①综合要素类除标准内图框外,其余综合要素类空间图形均为区文件,故暂称“面综合要素类”。综合要素类的空间形体是根据要素类对应的地质含义新建的,所以必须首先创建符合相关地质含义的临时区文件,再将临时区文件合并至相应标准综合要素区文件中。需说明的是为使综合要素类的空间形体与对应的地质体边界吻合,可采用复制拷贝相关地质体界线至临时线文件中的方法来造综合要素类的区。基本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综合要素类区文件创建流程图
②综合要素类属性录入。以构造变形带为例打开综合要素属性表的建议操作:空间数据库—综合要素类—构造变形带—再点击地质图中新建的综合要素区图形便可弹出属性表;也可通过空间数据库—综合要素类属性编辑的操作进入综合要素类管理界面(图5),通过交互方式选择浏览和编辑综合要素类属性。除标准内图框综合要素外,其余7个综合要素类操作程式是一致的,但属性表结构不同,可按相关地质技术标准填写便可。图6为1∶5万瑶里幅综合要素类属性列表。
图5 综合要素类管理界面
图6 1∶5万瑶里幅综合要素类属性表
3.2.2 标准内图框综合要素类操作 标准内图框综合要素属性为内容完全相同的4条线。具体操作:首先将标准内图框4条完整线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合并到综合要素标准内图框线文件(_MAP_ FRAME.wl)中。然后在空间数据库下拉菜单下点击综合要素类属性编辑,在弹出如图5所示的界面中点击标准图框(内图框),标准图框的4条线图元属性条(其属性不全或为空白)会自动出现在图5所示的界面中,通过双击图元属性条或选准某一图元点击图5右侧编辑进入属性录入界面进行属性完整性录入。
3.3 对象类数据输入
对象类是一个表,存储非空间数据。在地质图数据模型中,一般一个要素类对应多个对象类。当一个表中的对象使用不同的属性域时,可以使用子类型来构成不同属性域的对象类。对象数据集共12个:沉积(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_Strata),侵入岩岩石年代单位(_Intru_Litho_Chrono),侵入岩谱系单位(_Intru_ Pedigree),变质岩地(岩)层单位(_Metamorphic),特殊地质体(_Special_Geobody),非正式地层单位(_Inf_ Strata),断层(_Fault),脉岩(面)(_Dike_Object),戈壁沙漠(_Desert),冰川与终年积雪(_Firn_Glacier),面状水域与沼泽(_Water_Region),图幅基本信息(_ Sheet_Mapinfo)。其中断层对象类从地质界线(_GEOL I NE.wl)中提取;图幅基本信息从标准图框(_MAP _FRAME.wl)中提取;其他10个对象类皆从地质体面实体(_GEOPOLYGON.wp)中提取。对象类操作步骤依次如下。
3.3.1 对象类属性提取 基本要素类和综合要素类操作录入完成后,按系统提供的功能首先进行如下操作:在空间数据库下拉菜单下点击自动从地质体面实体提取某一对象类或自动从地质体面实体提取全部对象类;自动从地质界线提取断层对象类,提取完后,自动给断层编号字段加图幅编号。
3.3.2 自动提取后初步浏览对象类属性 通过对象类自动提取操作,对象类属性列表中部分内容可直接从基本要素类中提取,可进行初步浏览。操作:在空间数据库下拉菜单下点击对象类数据输入,在弹出的管理界面(图7)中选择查看对象类名称,系统自动会将该对象类中所有数据列出,双击查看,也可进行属性补录、编辑等操作。
图7 对象类数据管理界面
3.3.3 对象类与要素类逻辑一致性检查 对象类提取完毕后,必须进行要素类和对象类的一致性检查,若不一致,需对照相关对象类在基本要素类中查找问题,重点检查要素类的子类型标识是否填写正确,问题修改完成后重新对相关对象类进行提取,直至二者完全一致,方可进行下一步对象类属性的补充完善。检查操作:空间数据库下拉菜单下点击辅助检查工具—要素类与对象类一致性逻辑检查。注意:修改时切忌在对象类管理界面中进行人工简单的增减,必须在机检状态下使二者达到一致,这就要求必须修改相关基本要素属性。
3.3.4 补充完善对象类属性 对象类中未提取的部分内容,有的涉及较强的地质专业,最好由项目地质工作者完成属性的录入。对象类数据,可以调入相应地层和侵入岩的实测剖面进行相关数据的输入,也可以根据地质图中综合地层柱、实测剖面及地质报告综合进行输入。按上述3.3.2方式进入对象类数据管理界面中,通过交互方式补充完善相关对象类属性。在断层对象类中断层的编号与地质报告中的编号一致,同一条断层在不同时期断层性质发生改变时,各种性质均要填写,如“正断层、逆断层”。图8为1∶5万瑶里幅部分对象类属性列表。
图幅基本信息对象类操作:首先在空间数据库下拉菜单中点击自动从图幅标准图框(内图框)提取图幅基本信息,然后按上述3.3.2操作进入属性列表界面,按属性项要求对其属性进行补录完善,图名字段填写与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对应的中文名称,如“瑶里”。
3.4 独立要素类
一个不属于任何要素数据集的要素类,其特点是独立要素类需要建立自己的空间参考坐标系。在地质图中,内图框以外的诸如图例、柱状图、图切剖面、接图表、图名等不带属性内容的各类地质要素均属独立要素类。一般不同内容的要素采用不同的文件名,空间数据库标准对部分独立要素类文件名已作了相应规定,标准未涉及的独立要素文件名一般用对应的英文名称新建。
另外,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中除上述要素类文件外,还包括一些不带属性结构的整饰图层文件,如:产状倾角、指示断层性质的锯齿和箭头、地质体代号、特殊的岩性花纹子图、地质体代号引线、韧性变形带线段、未经验证的遥感解译构造等。
3.5 空间数据库建库其他技术要求及数据库整饰操作
3.5.1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其他技术要求 ①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空间数据库要求的投影参数。从图幅底图参数继承过来。要求: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椭球参数:“北京54”或“西安80”;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
图8 1∶5万瑶里幅部分对象类属性列表
②系统库。建库原则上使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带的统一的系统库。
③空间数据质量。无重叠线、重叠坐标。无悬挂线,不作为地层分界线的断层的悬挂线保留,由此产生的悬挂弧段要删除。多边形封闭,结点建立(如断层切割地质体),不同图层共用界线一致(图层套合),系统参数设置中的结点、裁剪搜索半径设置不大于10-9,地层接触关系正确,地质界线压盖合理并处理正确。
④属性录入。地质填图单位代号和地质年代代号中上、下标及复合上、下标的表示正确。上标用$表示,下标用@表示,只对紧跟其后的字母有效,上标的上标用$$表示、上标的下标用$@表示、卷舌音Jx则表示为Jxz^。但是属性值中氧化物等的上下标不按此规则。
地层厚度、同位素年龄值等有单位的属性项填写属性值时加量纲,且字母优先。
化石所属生物门类代码项填写生物门类的中文名称,化石的属或种名填写化石的拉丁文名称。
属性内容中同时要求填写代码和汉字名称的,要求二者一致。
属性内容(如岩性、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化石名称等)多于1个时,之间用半角的逗号“,”分隔,一种岩石对应多种颜色、结构、构造时,之间用半角分号“;”分隔,表示区间的连字符“-”、表示含量的百分号“%”等所用到的符号一律用半角表示。
必填项(M)没有数据不能填写时,字符型字段填写“*”;数值型字段填写“-1”。
属性内容中地方字的表示采用同音字汉语拼音标注,后按字体结构说明的原则处理。如“佛子土允”表示为“chong(左“土”,右“允”)”。
利用软件的自动给要素类数据赋要素标识号和给断层加图幅号之前对数据进行压缩存盘,以使I D号连续。
⑤元数据。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必须提交对应的元数据,重点对本图幅数据基本信息、处理过程及属性结构进行说明。按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2006),提交元数据,元数据采集使用统一的采集软件。
3.5.2 数据库整饰操作 ①要素类与对象类属性表的生成。地质图数据库建库完成后,可在空间数据库下拉菜单下执行从基本要素类提取属性及从综合要素类提取属性的操作,基本要素类属性和综合要素类属性便可自动生成ACCESS表格的形式存放在“空间数据库”文件目录下。
②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成后,将原始资料数据库和成果资料数据库中系统自动生成的无内容的空文件夹及多余的ACCESS表删除,数据库中仅保留有内容或实际意义的文件。
采用数字填图系统完成的项目,按相关任务要求,在提交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同时,必须提交原始资料数据库,包括野外手图库、PRB图幅库、实际材料图库、剖面资料等。数据库提交目录结构可按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生成的数据组织结构(表4)。
表4 数据库提交数据目录结构表
①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空间数据库建库将整个地质工作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野外手图数据库、野外总图数据库、实际材料图数据库、剖面数据库不同阶段数据互通、继承、提取和凝练而形成,改变了传统脱离地质工作流程的单独建库模式,大大提高了数据库的质量、精度和建库效率。
②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空间数据库提交除成果地质图数据库外,还必须提交不同工作阶段形成的各类原始资料数据库,增强了数据库的信息量和使用价值,有利于知识研究过程的延伸、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数字地质科学信息的需求。
③数字地质调查系统提供了数据检索功能,能检索多个图幅下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成果数据,包括:根据需要加载多幅空间数据库数据;交互式查询和检索不同要素类属性,生成个性化的专题图件。为用户的需求提供高效便捷的数据处理平台。
在项目数据库建库过程中,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工程室主任李超岭博士领导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研发团队的细心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真挚谢忱!
[1] DD 2006—06,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S].
[2] 李超岭,于庆文,杨东来,等.PRB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8 (4):377-384.
[3] 李超岭,张克信,于庆文,等.数字填图中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继承技术[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29(6):745-752.
[4] 李丰丹,李超岭,刘畅,等.数字地质调查系统中空间数据库建库流程关键技术的解决方案[J].地质通报, 2008,27(7):980-985.
[5] 马春,戚继荣.基于MapGIS的多元地学空间数据库研究[J].地质学刊,2009,33(增刊1):13-16.
Application of spatial database-building technology in 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system: A case construction of Yaoli 1∶50 000 geologicalmap database
SUN Lei1,ZHANG Yan-jie2,L I Feng-dan3,L IU Chang3,WANG Cun-zhi2
(1.Geological Survey of Jiangsu Province,Nanjing 210018,China;2.Nanjing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Nanjing 210016, China;3.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enter of China Geological Survey,Beijing 100037,China)
Through a case construction of Yaoli 1∶50 000 geologicalmap database and in lights of essential elements,integrated elements,objects and independent elements,the authors depicted in details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and flow sheet of spatial database in 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system.Through data interchange,inheritance,extraction and concise of field map database,field assembly map database,the factual data map database,profile database,the authors introduced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and organization directory structure of the database.The submission of the spatial database included final geologicalmap database and the original data of different stages,which strengthened the infor mation content and the service value.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system provided data retrieval function,which could retrieve the data from severalmaps.
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system;Geologicalmap;Spatial database;Technical process;Anhui
book=3,ebook=128
P623.1
A
1674-3636(2010)03-0260-11
10.3969/j.issn.1674-3636.2010.03.260
2010-04-15;
2010-06-09;编辑:陆李萍
地调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徽1∶5万平里、江潭、瑶里、虹关幅区调”项目(1212010610609)
孙磊(1963—),男,工程师,长期从事区域地质及矿产地质调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