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星
跨越千年河阳
王冠星
这是第二次来缙云河阳了。六年前那次,与丽水年会的同行走马观花,记得八士门、十八间民居、答樵路的马头墙……留下浮光掠影。这次闲走,仿佛捧起曾经浏览的书重新阅读。踩在鹅卵石的村路上,穿巷过户,置身中原“移民”休养生息的家园,再触摸一下斑驳的灰墙、粗糙的院门、雕花的窗棂,从中领略河阳耕读传家的厚重。
通常,古村像耄耋翁姥,伛偻龙钟。他们的脸上写着沧桑,刻着坎坷;他们的怀里,拥有曾经的辉煌和荣耀,也揣着今日的斜阳、黄昏,眉宇间露出某种人之常情的执著、烟云过后的平和 ,这也是河阳古村的写照。
伫立在似曾相识的“八士门”前,看到的还是那座粉墙斑驳、布满沧桑纹理的古朴门楼,却发现单檐墙脊上的砖雕仍有几分精致。秋阳下,那两层仿木构斗拱显出明暗相间的轮廓,构件之间还嵌有一朵朵梅花浮雕,意态文雅,虽因岁月流逝而淡定,却有“香如故”的风采。这是前人为纪念宋、元时期村里一连出了八名进士而修的。传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耳闻,朱姓本家在如此偏僻山村出了八进士,称道“稀罕”。于是,村里请高手打造一对无头的石狮子摆在门楼两侧,以御赐“稀罕”冠名。这是村民至今引以自豪的标志性古迹。
这座始建于元末的八士门,坐东朝西,是村子的正大门,也成了一座吉祥门。据说,儿女婚嫁均由此门进出,所谓“不经八士门,不算河阳人”。门里150米的主干道,从村子东头蜿蜒而来。在古街溜达,两边店铺大都掩着木排门。楼宇屋檐下的门面陈旧简陋,外梁栅板上的木雕图案褪了颜色,说不清是明清还是民国的,却蕴含着缕缕古韵。街面因为狭窄,因为市井冷落,显得悠长又寂寥。开张着的店铺屈指可数,经营着油盐酱醋茶糖烟酒。这里也是老人们小聚的地方。他们坐在店铺门口,喝茶闲聊。享受一份清闲。西望老街深处的八士门,那逆光阴影里的门楼沉默着,似乎在思索祖训传承和异化的冲突:现在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求学、抛家别子创业去了,是发扬了“耕读传家”的遗风,还是“弃农经商”的变故?
村里的庄园式建筑则是前朝“八士们”的后代留下的。士大夫的遗风和富商的阔绰,以及兵灾之余的惊恐防范心理,其规模恢宏,格局封闭,大都有18间房,于是叫“十八间”。有的在18间的基础上再加一个独立的18间院落,或者加更多间房形成多个院落,青砖垒砌封火山墙,院落之间以弄相隔。其中有“七十二间”民居“柏阡二翁”宅,系河阳经商办厂的首富朱翰臣二子朱柏轩故居,建于清乾隆甲申年间。古宅筑有“圆大门”房套。方口大门,门额题“柏阡二翁”,苍劲古拙,笔意有魏碑风格。二进月洞门,门额“耕读家风”,表示勤耕苦读才会富裕。三进也是月洞门,前后塑扇形门额,题“映月”、“循规”。假若从里朝外望出去,隔墙房套重重复重重,月洞门里套着小圆圈,小圆圈里套着小方孔,重叠为“方圆”立面,形似铜钱,寓意“招财进宝”。令人好奇的是,二进的“耕读家风”结体别出心裁,分明是天书怪字。从笔划笔势判断,起初以为是甲骨文。据带团路过的导游破译,“上牛下田”表示牛在耕田,是“耕”字,“上口下心”是“读”,“屋顶下有人”是“家”,“飘动的云”是“风”。恍然大悟,原来是河阳先民独创的象形文字。
转悠在古宅30米长、4米宽的甬道,路面鹅卵石缝隙青苔斑斑,两旁封火墙高耸,墙灰剥落、露出迭砌的青砖,墙身护着支离颓败的门扉,给人一种风雨飘摇后的苍凉。墙根下长出的闲花野草,年年春风吹又生,倚着从旷古岁月蹒跚而来的“柏阡二翁”……随意跨进其中一座院落,四合院的堂屋摆着老式原木桌椅,厨房里有砖砌柴灶、笨重的锅盖、蒸笼、碗橱、七石大水缸,廊檐下散落着簸箕箩筐之类的农具,条凳上搁着晒干菜的竹垫。天井里撑着丫杈竹竿晾晒衣物,其中还有一件中学生的校服……“十八间”庄院豪门风光不再,变为俭朴安宁、洋溢着乡土味的农家小院,却不乏“勤耕苦读”的传世家风。
从院子里出来,屋后青草池塘,白鹅戏水。隔着高耸的院墙,又一条幽幽小巷横在你的脚下。向左向右,尽可以觅得花明柳暗的乡风民俗。
沿河西路向北,路过一处废墟,仅存断墙残垣。孤零零的门楼上留着“义田公所”四个黑漆大字。据载,清同治三年(1864),村里富商朱虚竹之子朱坤荣兄弟遵父临终嘱咐,拨田8130把,折102亩,立义田,并建“义田公所”,“以备族中荒年赈济之需”。史载,朱虚竹跟“朱翰臣们”一样,抓住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机遇,外出经商致富。这不仅体现在庄园式“十八间”民居群落和义田公所,还有始建于清咸丰九年(1858)的虚竹公祠。祠内雕梁画栋,历时4载,仅石匠雕花匠就花了15万余工,可见“老总”的雄厚经济实力。然而,其中的义举源于儒学的“义”,其“基金”却来自与传统背道而驰的“弃农经商”。
往前拐角处,便是荷公特祠,建于清光绪年间。祠内悬“冰玉比洁”匾额,系民国甲戌年间,署理缙云县知事周曾荣为36世孙鸿元妻张氏立。两边悬“节孝”匾,为卿侍郎巡抚浙江廖某于光绪戊戌年所立。据说,古代在寡妇房间之外再增建一道叫“贞节墙”的矮墙,这样,就可以让寡妇们“守身如玉”了。在男人可以妻妾成群的时代,“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禁锢着寡妇的命运,自然,崇尚孔孟之道、进士及第、富甲一方的河阳也不例外。因为卓文君式的私奔,或者祥林嫂那样不屈不挠的抗争,毕竟属于封建叛逆的文学典型形象。
祠堂现辟为河阳古董工艺陈列馆,两边廊坊展览民间工艺品和日用器具、典籍,诸如绣花荷包、水烟壶、秤、鹅毛扇、《义阳朱氏家谱》、河南窗花剪纸,服饰、食具、蜡台、三寸金莲、轿子,还有4尺长的镂空竹编圆筒“竹夫人”,诗云:“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叶离卿去,恩爱夫人不到冬。”原来是一种夏夜睡觉抱着纳凉的物件。据介绍,其中陈列的河南窗花剪纸托形取神,衣褶阴刻,背景阳刻,恰成对比。背景线条上,直线纹、斜线纹交替穿插,阳刻线相连,阴刻线相断,达到“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艺术效果。如同唐代李商隐《人日》诗云:“楼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当时,村里有待字闺秀刺绣剪纸、互相馈赠或贴屏风的风俗,已流传400余年。只是今日“闺秀”并非“笑不露齿,行不露足”,她们大都离开了古村,未了的窗花剪纸留给戴老花眼镜的老奶奶们了。
村子西北面的答樵路,有答樵门,取樵夫上山砍柴对歌互答之意。据称,“自宋元明清,蜚声婺括,隆誉千秋,族人之傲。”的确,这里有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那就是民居群的马头墙。当你站在村路边举目仰视,几十座马头墙错落有致,组合成飒爽英姿的纵队,简直是紧锣密鼓,威武雄壮!艳阳蓝天,翘角下的三角形剖面闪闪发亮,恰似百舸争流,船头劈波斩浪,仿佛郑和下西洋的舰队……徽派建筑创意非凡,豪气冲天,是否象征来自中原“河阳”韬晦隐退的官宦望族不忘仕途、出人头地的志向?史料载,五代后唐时期(公元932年),吴越钱缪王掌书记朱清源因避“五季之乱”,偕弟清渊,从河南信阳迁居于此,并将河南信阳各取一字命名,即“河阳”,以不忘祖宗本源。缙云是轩辕黄帝炼丹飞升之地,县城西面的中峰山分五条支脉延伸下来,搂抱住一个小山包,风水呈“五龙抢珠”状。朱氏兄弟携眷隐退,择此风水宝地,以耕读传家,期望子孙再创辉煌。学而优则仕,子孙们终于在家谱上写下了光宗耀祖的“八进士”。
河阳三面环山,北面临水,人工渠护村河绕村而流,与村北的建阳溪汇合。清代五孔石拱永济桥横跨溪上。到清朝,古村因经商致富而发展成一座大村落,从八士门古街两边派生出去的5条横巷,分布着四座庄园式建筑群、6座宗祠,计百余幢古民居,达1500余间房,居住着3000余村民,而朱姓是名门望族。旧时有“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之说,竟然,有的连陪嫁也别具一格。八士门前的护村河边有一口陪嫁井,墙角石碑诗云:“有女嫁河阳,凿井作陪嫁。风雨数百年,终古视人寰。”有女嫁到河阳是一种荣耀,出“八进士”则是流芳千古的辉煌……遥想古村跨越千年,“八士门”式的儒家耕读文化已成共识。而当年搏击商海、回乡建造“柏阡二翁”式的“老总”们,也将“耕读家风”祖训烙印在庄园门额上,该是囿于“重农抑商”的历史价值取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