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的传说

2010-09-08 03:08
中国报道 2010年9期
关键词:国民工人日本

GDP的传说

“GDP和GNP既排除了做家务等无法计价而又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又不能计算经济和人力资源的损耗,因此一个国家的幸福与繁荣几乎不可能由这个指标来表现。”

——GDP之父:库兹涅茨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欠发达经济体而言,GDP其实包含了外国公司在本国创造的收入,而这些收入并不是本国居民的财富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中国外管局网站上表示,中国现在实际上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的GDP数据,一时引发国际舆论及国内民众的高度关注。

近20多年来,中国的行政体系一直将GDP增长作为官员政绩的激励目标,中国媒体也对GDP的概念倍加宠爱,以至于一个稍有知识的中国人,都知道当前世界GDP排名,美国第一,日本第二,中国第三,德国第四,而中国很快就要超过日本

实际上,在GDP发明地的美国,普通人民对GDP排名反而没有什么概念,也并没有太多的关注——就在最近,美国开展的一次民意调查测验中,44%的受访者错误地认为,中国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只有27%的人准确选择了美国(实际是中国的3倍)。

由此可见,GDP在大部分美国人眼里,与自己个人生活没有太大关系——针对我国民众对GDP排名的极大热忱,借用网络上的一句话就是,“别迷恋GDP,GDP只是个传说!”

就针对GDP这个事儿,接下来咱不妨追本溯源,剥茧抽丝,好好探讨一下。

GDP的“出生”

大家都知道的是,“GDP”这个词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通常理解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于境内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

简单来说,GDP就是把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一年)所创造和生产的劳务和产品加起来,折算成钱是个什么数儿。

谁发明了“GDP”这个概念,它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这就不得不说到被誉为“GDP之父”的美国经济学家西蒙 ·史密斯 ·库兹涅茨(Simon Smith Kuznets,1901—1985)。

上世纪30年代,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由于很难把握国民经济全貌,美国商务部委托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库兹涅茨教授编制一种能反映经济全景的指标,这就是沿用至今并为人们所熟知的GNP(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属于同一统计体系下的GDP,搭上GNP的“便车”之后,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统计的一个主要指标。

“出身名门”的GDP面世之后光辉四射。

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1918-2002)就盛赞:“GDP!这一精确衡量经济产出的指标……确实是商务部在20世纪所做的极富有创新意义的成就!”

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泰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1915-2009)更是对GDP猛夸不已:“GDP……虽然略显神秘,但确实属于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列”;“正如太空中的人造卫星能够探测地球各大洲的天气一样,GDP能够给人们一幅关于经济运行状态的整体图画”……

与GDP所享有的盛誉相反,自诞生之初,其“老爸”库兹涅茨并没有神化这一概念,在美国国会就这一经济指标作证时,他明确说道:

“GDP和GNP既排除了做家务等无法计价而又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又不能计算经济和人力资源的损耗,因此一个国家的幸福与繁荣几乎不可能由这个指标来表现。”

GDP、GNP与GNI

由GDP的诞生过程可以看出,GDP、GNP本身就是“兄弟俩”,但直到今天,许多人对这对“亲兄弟”的区别搞不太清楚。

其实区别很简单,用公式表示:“GNP=GDP+本国人的国外收益—外国人在本国收益”。

从经济学角度来考察,GDP侧重于生产,GNP则侧重于收入。某种程度上说,GNP比GDP更实在和诚恳,因为对于像中国这样的欠发达经济体而言,GDP其实包含了外国公司在本国创造的收入,而这些收入并不是本国居民的财富。

举例来说,2009年,日本GDP为475万亿日元,折算5.07万亿美元;相比之下,中国GDP为33.5万亿人民币,折算4.91万亿美元——但如果要算GNP,日本还有1.6万亿美元的海外资产没有计入,而中国的海外资产几乎可忽略不计,此外中国的GDP还需要减去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的投资和劳务收入。

听我这么一说,估计大家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从GDP上来说,我们已经基本追上日本,但GNP上,还差一大截,不知道啥时候能撵上呢。

难怪,有人把以GDP为主要追求目标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形容为“只长骨头不长肉”——利润大头被外企拿走,GDP是上去了,政府财政收入也的确上去了,可老百姓的口袋始终鼓不起来。

因为GNP是收入指标,却被叫做“国民生产总值”,容易产生歧义,1993年,联合国正式提出采用国民总收入(GNI,Gross National Income)的概念来代替GNP。当前,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一般就使用GDP,而衡量人民生活水平高低时,则统一使用人均国民总收入(GNI Per Capita)。

在对国与国之间进行GDP或者人均GNI比较的时候,由于需要折算成美元,还有一个关键因素需要考虑——那就是不同国家货币与美元的汇率问题。许多时候,货币汇率会以非常“幽默”的方式影响人的判断。

例如,2007年日本GDP为516万亿日元,2008年为498万亿日元,2009年为475万亿日元,其增长率连续两年为负值,但由于这两年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折算成美元的日本GDP显示数字却是连年暴涨,其中仅2008年一年就增长26%。

可见,这两年国际排名中以美元计价的日本GDP属于典型的“被增长”。

滑稽的统计

正如创造GDP这一概念的库兹涅茨所说,GDP是为了衡量市场经济活动,不是衡量社会福利和人们的幸福程度的数据。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在东亚,GDP现在几乎被奉为经济发展的圭臬,而且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是否繁荣强大,国民是否幸福富裕的标准。

“GDP的老爸”如果地下有知,估计也会哭笑不得。

在现行的GDP统计体系中,有许多颇为滑稽的统计方式。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就提到,美国是世界上“监狱人口”最多的国家,与监狱有关的花销都会被计入美国的GDP;但是,从社会福利的标准衡量,监狱人口多显然是生活质量变差了而不是变好了。

还有一个流行甚广、危害很大、影响极坏,而且迄今为止一直在欺骗和迷惑大众的观点,那就是“挖坑理论”——据说是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的。

这一理论的过程是这样的:因为有人失业,政府应该花钱请几个工人过来挖一个洞,挖完洞之后再把它填回去,这样工人就有工作了,然后,工人拿到工资了就可以买面包、买糖、买木柴、买煤炭,这样面包师就有工作了,接下来,面粉厂也开业了、糖厂开业了,环环相扣下去,失业问题得到解决,国民变得富裕……

《一课经济学》的作者亨利 ·黑兹利特(Henry Hazlitt)对这种观点就极为憎恶和反感,他曾经列举说,打碎玻璃可以增加玻璃店生意,烧掉房子可以增加建筑材料需求、死人可以增加棺材店生意、战争可以增加军工产品需求 但经进一步分析之后发现,这些行为要么无端地毁掉了社会财富,要么在一方得到利益的同时更大程度地损害了第三方的利益。

当地时间2010年8月20日,日本东京,日元兑美元报价为85.29。8月11日,日元兑美元达到84.72,为15年来最高点。国内GDP连年为负的日本,因为近两年日元兑美元持续升值,折算成美元的日本GDP显示数字却连年暴涨

问题是,如果按照目前的GDP核算体系,无论是挖坑埋坑、打碎玻璃、死人、烧房子乃至战争,确实都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好方式——因为GDP不计算人们享有的休闲的价值、不计算玻璃被打碎后的不便、不计算烧掉的房屋价值、不计算死者去世对亲人的打击

GDP所统计的,是劳务和产品的交换,至于消耗掉的资源、被破坏的环境,以及交换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福利得失,GDP绝不“多管闲事”。

不仅如此,对国民生活状态至关重要的人均寿命、就业指标、死亡率、文盲率,以及反映国民富裕的差别程度的基尼系数、国民满意度,还有反映生活环境质量的空气质量、水质量、人均居住面积等等指标,在GDP统计中都得不到反映。

GDP,与幸福无关?

根据各种各样的“幸福国家”排名,排在最前列的既有瑞士、丹麦、芬兰、加拿大这样的富裕国家,也有巴哈马、文莱这样人均GDP中等的国家,还有诸如不丹、瓦努阿图这样人均GDP很低的国家。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幸福与GDP的相关程度,可能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大。

冰岛的经历,或者是一个极好的案例。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前,冰岛人均GDP高居全球第四,又是“最宜居国家”,自然当仁不让地跻身于世界上“最幸福国家”之列——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冰岛金融业彻底垮掉,由于拒还外债而陷入“国家破产”,人均GDP 数字已经直线下降。然而,由于社会保障体系完好运行,当人们再度从事种地、卖菜、捕鱼、造船等传统行业的时候,国民的相处反而比以前更加融洽和富于人情味,人们鼓励工作、尊重劳动、重视友谊,在2010年最新评选的“最幸福国家”之中,冰岛还是赫然名列第四。

中国的GDP总量的确是高居世界第二了,可那些与国民的幸福息息相关的一些东西呢?2009年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11、只有美国的1/13——接下来你不妨猜猜,中国人的劳动力价值是美国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的多少分之一呢?

就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撑起中国“世界工厂”名号的中国工人,从纺织、机械、电子到服务业的大卖场、麦当劳、肯德基或星巴克咖啡的第一线员工,他们平均每天工作10到12小时,每天早7点半上工一直做到晚上8、9点下班,一个月下来,底薪加上加班费,大约人民币2000元收入。

算下来,小时薪水也就在1美元左右。

美国的一线工人的工资水平呢——修车工人小时工资是60到100美元,搬运沙发的工人每小时50美元,到府上装冷气的工人每小时45美元,修复印机、电视机、电脑等电子机器的工人每小时80到2000美元,上门给你家接宽带加电话线的工人是200美元一个小时,就连倒垃圾的工人每小时都是30到50美元。

至于石油工人,金工、钳工、焊工这些技术工人,就更是中国劳动力远远不能比的!

美国劳动统计局2009年4月发行的《劳动评论月刊》中的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力小时工资为0.81美元,仅为美国同期劳动力小时工资水平的2.7%,日本的3.4%,欧盟的2.2%。

中国的GDP是如此高昂着头,而中国人付出劳动所得到的回报却如此低廉。

《福布斯》曾发布“全球税务负担指数报告”,中国被列为第2位,中国实际上缴的税率仅次于福利极高的法国位居世界第二,而享受的福利才占税收的8%(2004—2005年数据)。

2005年瑞士达沃斯论坛曾评估世界各国环境质量的“可持续指数”(ESI),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位列第133位。

2004年,中国的矿难死亡人数是6027人,占全世界矿难死亡总人数的80%。

无怪乎,在2010年8月17日一场月度例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发言人姚坚在谈到中国GDP已经超过日本的时候说,“中国还有1.5亿人未达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贫困)标准,这就是中国的现实……”

猜你喜欢
国民工人日本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日本元旦是新年
中国民藏北宋宫廷用瓷鉴赏(4)
一直难忘
高地
《黄金时代》日本版
国民健康 国家强盛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