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朋, 刘 起, 鲜 锋, 李 娟,孔祥辉, 骆菲菲, 康志海
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 710075;
2)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 陕西西安 710061;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4)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SWOT分析与深度开发
李卫朋1,2,3), 刘 起1,2,3), 鲜 锋1,2), 李 娟4),孔祥辉1,2,3), 骆菲菲4), 康志海1,2)
1)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 710075;
2)西安加速器质谱中心, 陕西西安 710061;
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4)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
针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市场疲软, 与黄土地质遗迹极高的科学、科普价值不匹配等问题,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 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进行系统诊断, 提出了加快现代化地质博物馆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科普效应、整合资源、联合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产权分离、广泛融资等发展战略, 以期为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深度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洛川黄土; 国家地质公园; SWOT; 数字博物馆; 产权分离
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们环境危机意识逐渐增强, 各种形式自然保护活动, 如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等应运而生。1999年2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了地质公园的概念, 同年又提出了世界地质公园计划——在全球建立 500个世界地质公园; 并确定中国为世界地质公园计划试点国之一(后立胜等, 2004; 赵汀等, 2008; 龚明权等, 2009)。2001年3月至2009年8月, 我国先后批建了五批、八大类(赵汀等, 2009)国家地质公园, 共182处。其中晋升为世界地质公园的有22处, 占全球世界地质公园总数的1/3。
作为我国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洛川黄土地质公园于2001年通过国土资源部审批, 2004年10月建成。公园北起黑木沟沟头(腰子村), 南至黑木沟沟口(仙姑河), 西界黑木沟沟缘线以西 10 m, 东抵洛白公路, 总面积8.2 km2, 共划分黄土地质遗迹生态环境保护区、黄土地质景观游览区、苹果园观光区、管理服务展览区和黄土风情旅游度假村五个景区(图1) (郝俊卿, 2004a)。园区的洛川黄土剖面, 以黄土-古土壤系列记录连续性好, 时间尺度长而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三大支柱之一。然而洛川黄土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利用欠佳(郝俊卿等, 2004), 每年游客量仅万余人, 与黄土地质遗迹资源极高的品味价值不匹配(胡炜霞等, 2007)。而国土资源部每三年对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一次评估, 对不达标的暂停或取消其资格(赵逊等, 2009)。因此,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的深度开发, 不论是对公园自身的健康发展,还是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图1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略图Fig. 1 Sketch map of the Luochuan Loess National Geopark
作为新开发旅游地, 该区缺乏历史统计资料且客源市场规模小, 传统旅游分析方法难以奏效, 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 全面分析了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开发现状, 以期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东南, 东经 109°24′30″-109°26′04″, 北纬 35°41′31″-35°45′16″, 海拔约1060 m, 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中部(蔡茂堂等, 2009), 为洛川黄土源及源边沟壑区, 地势北高南低, 源面平坦, 向东南缓倾。构造上属华北鄂尔多斯地台的东南缘。中新生代以来, 这里拱起的地块经风化、剥蚀后堆积了红土、黄土等陆相沉积, 并逐渐演变为高原(郝俊卿, 2004b)。本区域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 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植被属落叶阔叶林带, 自然植被以草本为主, 沟壑区存在少量刺槐等次生灌木。
SWOT分析法(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 Analysis), 即优势-劣势-机遇-威胁态势分析法, 即把研究对象的优势和劣势(内部主动因素)与机会和威胁(外部客观因素)相互匹配, 构造分析矩阵, 进行客观诊断和评价, 据此综合分析得出一系列相应的决策性结论。
2.1.1 地处“三黄一圣”旅游热线地带
洛川位于延安市南部, 地处陕北、关中交接地带和“三黄一圣”(即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旅游热线地带(陶盈科等, 2008), 210国道、西延铁路、黄延高速、304省道穿境而过,而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距县城仅5 km。
2.1.2 旅游资源丰富
该区内黄土沉积厚; 黄土地貌类型丰富, 是世界级精品黄土地质遗迹(吴成基等, 2005), 有苹果观光园、百态园、苍桑园, 甘罗湖、槐荫谷等参与性很强的人工景观。此外, 谷咀村推出了28户兼有现代气息和陕北风情的 “农家乐”, 接待能力可达200人次。
洛川曾是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之地, 也是畜牧业和农业的共生之地, 是多样化文化融合的杂交区(方李莉, 2003)。洛川民俗博物馆的大量农耕生产生活用品展示了丰富的陕北民俗风情。
2.1.3 果园大面积发展,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洛川县被联合国确定为无毒矮化和水果多样化栽培示范区, 其苹果资源优势独特, 作为“苹果之乡”在国内外颇有影响。截至2008年底, 苹果园面积已达 50 万亩。果园的大面积发展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背景。
2.2.1 科普旅游品牌效应亟需提高
洛川黄土地质公园科学性很强, 但与名胜景区相比缺乏景观亮点。在地质学者或爱好者眼里, 它有很高的的科研价值; 而在作为游客主体的大众游客眼里, 更在乎其观赏价值, 因而其地质旅游动机不强(白凯等, 2007)。目前, 该区域的游客多是科研考察者及野外实习学生, 年接待游客量仅万余人,这与黄土地质遗迹资源极高的科学价值不匹配(胡炜霞等, 2007; 郝俊卿, 2005)。
2.2.2 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旅游投入不足
目前,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主要靠地方自筹资金(白凯等, 2007)。洛川是以苹果种植为主的农业县, 县域经济发展缓慢, 并且距离西安、延安两大城市比较遥远, 受其经济辐射影响较小, 旅游基础环境仍然比较薄弱。因而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在后期进一步建设发展投入不足。
2.2.3 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的两个管理机构——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筹建处均设立在乡镇一级政府部门和村委,主要管理人员均由当地乡村干部兼职(郝俊卿等, 2004)。不仅缺乏具有地学背景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的地学导游, 而且没有门户网站。地质博物馆现代化、数字化水平亟须提高。
2.3.1 经济政策机遇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 国务院每年发行 10亿元国债支持西部旅游开发, 陕西省委、省政府已确定了以西安为中心, 关中为主体, 向陕北和陕南扩展的旅游战略发展格局(马耀峰等, 2004)。2009年6月国家又新批准关中—天水经济区为国家重点经济区, 延安成为其直接辐射区之一。良好的经济政策为洛川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3.2 旅游转型期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 大地震、甲流爆发、气候冷热旱涝等频发的自然灾害, 使得大众环境危机意识空前提高。人们对环境科学普及知识的渴求变得更为迫切。作为记录全球气候变化的“三卷大书”之一,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的黄土遗迹有很大的科普旅游潜能和市场。
2.3.3 本底形象
苹果之乡和洛川会议旧址是洛川县已有的本底形象。洛川苹果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洛川会议旧址是陕北红色旅游线路的重要的一站。同时洛川也是文化部命名的“民间艺术之乡”、“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和“蹩鼓之乡”。这里也因此成为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和地质旅游等多元化旅游路线的重要一站。
2.4.1 周边同质资源的激烈竞争
甘肃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具有黄土丹霞地貌,也不乏黄土地貌景观。陕北另外两个国家地质公园也与黄土地貌有关。在黄土文化旅游资源方面, 以剪纸, 腰鼓陕北的民间艺术等为例, 在各县区中均有分布和发展, 比如“剪纸之乡”和“腰鼓之乡”安塞。因而,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受到陕北黄土文化旅游主体形象的屏蔽作用。
2.4.2 生态环境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形势严峻
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塬丘陵沟壑区, 地貌复杂、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总土地面积1804.84 km2, 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583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87.8%, 沟壑密度1.22 km/km2。年土壤侵蚀模数260-2800 t/km2。尽管封禁治理、淤地坝工程、“黄河水保生态工程”、“飞播造林工程”等水土保持工作的力度很大, 但是整体上, 生态系统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的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桂千红, 2009)。
将以上各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和影响程度大小的排序方式, 可构造成SWOT矩阵(表1)。可以看出,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在发展的具体过程中, 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两两组合后, 可以采取S-O 战略、S-T战略、W-O 战略、W-T 战略等多种发展战略。S-O 战略就是依靠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的战略, 两个有利因素相互促进, 也叫杠杆效应; S-T 战略就是利用自己拥有的优势, 去避免或减轻外部威胁打击的战略; 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改进内部弱点的战略; W-T战略就是直接克服内部弱点和避免外部威胁的战略(宁建新, 2000)。
2.5.1 强化科普性、凸现科学价值
科普宣传是地质公园的生命线, 但一般旅游者难以感受到黄土地质遗迹的科学价值。可以通过加快建设现代化、数字化的地质科普博物馆, 增强专业讲解员的能力和提供丰富多彩的宣传资料等充分地挖掘地质公园科学内涵, 将黄土遗迹的极高科学价值有效地转化为极高的科普价值, 进而转化为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资源。
表1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SWOT分析矩阵Table 1 SWOT analysis matrix for the Luochuan Loess National Geopark
1) 加快现代化、数字化建设.
作为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博物馆能够整合地质科研成果, 把深奥的地球科学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识。通过建设数字化地质博物馆,利用电脑触摸屏演示地质演化过程, 或立体仿真旅游等现代化演示方式, 给旅游者以现代科技游览的趣味体验, 进而使旅游者对地质遗迹有所了解而产生兴趣。这样可以使得地质博物馆更趋于科普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既能发挥其科普作用, 又为地质公园的旅游吸引增添新的亮点。
2) 提升专业讲解水平, 加强对外交流
地质公园从管理层到讲解员都需要一定数量的专业人员。地质公园是高校的科普基地和实习基地,高校也可成为地质公园的专业人才培养与导游培训基地。吸收并培训环保人士和当地居民志愿者, 壮大公园讲解队伍。通过承办学术研讨会等方式, 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和相关院校来公园考察, 借其科研成果或科普读物凸显地质公园的科学性, 提升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功能(赵汀等, 2002)。加强同国内外其它地质公园的经验交流, 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
针对民众可组织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陈英玉等, 2009)。针对中小学师生可组织科普游览活动, 如春游、夏令营等并给予学生门票优惠; 以国家地质公园为主题开设中小学校本课程, 发行科普读物、电子音像教材, 把地质公园办成为当地中小学乡土教育基地、科普基地和实习基地(陈安泽, 2009)。
3) 重视地质旅游商品开发, 导游和科普宣传材料编制
编制一系列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导游和科普宣传材料, 如地质公园导游手册、门票、画报、书刊、邮票、书签和纪念物品等, 既系统介绍地质公园科学内容, 又能体现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特点,专业人员和地质导游能够接受, 普通游客也容易理解, 可以起到更好的科教宣传作用。
2.5.2 整合化发展
21世纪是经济、信息全球化的时代, 地质公园的发展已不单纯取决于景区资源, 而是受内外实时变化的多因素影响, 跨景区、跨区域联合发展是大势所趋。
1)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机地融合
在开发过程中, 应将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与当地其他自然和人文景观充分融合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地质公园景区。以接待户为主体, 发展别具特色的陕北农家乐, 让游客在游览地质公园的同时, 住陕北窑洞、品洛川苹果、购剪纸刺绣、体验陕北生产劳动、观赏民俗表演。通过的石磨、窑洞和旧式油灯等陕北标志性符号, 让游客体验到陕北淳朴厚重的乡土气息和黄土民俗风情之美(陶盈科等, 2008)。通过洛川会议会址让游客重温风云激荡的岁月。这样既可以有效地保护黄土地质遗迹,又能以旅助农、加快当地的新农村建设, 实现旅游与经济良性互动。
2) 整合旅游公关营销手段
旅游信息的传播对游客的旅游决策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旅游市场。除了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还应当广泛应用WebGIS、MapGIS等新技术, 建立内容丰富的门户网站, 并积极加入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体系, 通过网络, 从视听感受和行动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丰富的信息服务, 对潜在旅游者进行影响和引导。
营销手段的整合上, 一方面是内部整合——将景点景区、接待户、旅行社、旅游管理机构等各方面联系起来, 将“吃、住、行、游、购、娱”作为一个系统来经营。另一方面外部整合——依托省、市旅游发展的大背景, 与黄陵、宜川等周边地区合作, 开发建设区域旅游资源和旅游线路, 整合公园内外旅游资源, 开辟“大市场”。
3) 积极申请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体系
陕西目前已揭牌建成的国家地质公园中翠华山山崩国家地质公园已联合骊山、王顺山(含蓝田猿人遗址)、太平—朱雀、南太白五处地质遗迹及其相关的人文景观(彭永祥等, 2008)成功晋升为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 而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和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均位于陕北东南部黄土高原腹地, 均与黄土地貌有关。此外, 作为红色旅游城市的延安和黄帝陵景点都具有强劲的魅力。因此, 可以借鉴联合申报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经验, 将面上的宏观黄土地貌景观和点上的三个地质公园以及当地特色的民俗民情联合申报黄土地貌世界地质公园(陶盈科等, 2008; 吴成基等, 2005)。
2.5.3 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拓宽融资渠道
在管理上, 应将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划归洛川县政府直接管理, 陕西省、延安市及洛川县有关部门给予支持, 谷咀村等相关村委加以配合, 组建新的洛川黄土景观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郝俊卿, 2005)。对地质遗迹的经营, 可以考虑地质公园产权转移, 即所有权归国家, 经营权可以转移到生产效率较高的企业, 政企分开, 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这样可以使资源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 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何勋, 2009),既可以有效地保障国家对地质遗迹的所有权, 又可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各类企业、当地居民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宣传教育,实现地质公园旅游、科研与文化三大价值, 这将是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深度开发与经营的有效范式。
对于地质博物馆等投资量较大、技术要求较高的项目, 在融资方式上可采用TOT融资模式即转让-经营-转让模式(董普等, 2009)。这种模式资金来源广泛——银行、大建筑公司或能源公司、基金组织和私人资本都有机会参与投资; 投资风险低, 简单易行, 方便管理, 引进资本的同时也利于引入技术和管理经验。
运用 SWOT 法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进行分析发现: 资源丰度、交通条件和科学价值高是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的优势, 但目前仍存在科普性不突出、客源层面窄、资金不足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针对黄土地质遗迹极高的科学价值作为科普旅游方面的专业性、抽象性和管理、融资滞后两大突出症结, 结合当前当地经济发展状况、旅游发展机遇, 必须通过充分挖掘、整合内外部资源和改善地质遗迹科学价值普及的软硬件条件两个方面来增强地质公园作为旅游产品的实力。具体就是主要从强化科普性、凸现科学价值, 整合资源、联合“入世”, 改革管理模式和拓宽多元化融资渠道几个方面, 实现洛川黄土地质公园的深度发展, 促进地质遗迹保护、科普、生态经济互动发展。
致谢: 感谢周卫健研究员的悉心指导; 武振坤博士、卢雪峰博士对本文提出了宝贵修改意见, 王浩、张丽、赵国庆、刘策、李鹏、孙玉芳等在基础调研方面给予的热情帮助, 在此一并感谢。
教科书知识一般是已经成熟且具有权威性,但由于其周期较长,而当前医学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许多新理念、新技术不断涌现,这些知识在已经成形的教科书中是空缺的。传统教育模式在当今医疗护理仪器设备快速更新,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涌现,医院分科越来越细的背景下已显得僵化[2]。目前基础护理学实训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15项基本技能操作为主,教学因学时、人力、场地限制,完全依附于教材,造成学生对医学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与临床脱节,导致学生走上临床后难以适应。
白凯, 吴成基. 2007.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市场拓展策略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5(3): 104-108.
蔡茂堂, 魏明建. 2009. 洛川地区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气候变化研究[J]. 中国沙漠, 29(3): 536-543.
陈安泽. 2009. 中国地质公园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J]. 地球, (3): 12-15.
陈英玉, 龚明权, 张自森. 2009. 青海省互助北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及其综合评价[J]. 地球学报,30(3): 339-344.
董普, 林娟. 2009. 新时期我国地质公园融资模式及障碍对策探析[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2(10): 44-48.
方李莉. 2003. 正在逝去的手艺——洛川县栖凤镇谷咀村考察[J].民族艺术, (1): 85-95.
龚明权, 马寅生, 田明中, 陈英玉. 2009. 黄河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J]. 地球学报, 30(3): 325-338.
桂千红. 2009. 洛川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 陕西水利, (4): 143-146.
郝俊卿. 2004b. 陕西省地质遗迹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J].陕西地质, 22(2): 101-106.
郝俊卿, 吴成基, 陶盈科. 2004. 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评价——以洛川黄土地质遗迹为例[J]. 山地学报, 22(1): 7-11.
郝俊卿. 2005. 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与当地经济互动发展初探[J]. 陕西地质, 23(2): 94-100.
何勋. 2009. 我国地质公园产权转移的理论探析[J]. 四川地质学报, 29(3): 334-337.
后立胜, 许学工. 2004. 国家地质公园的内涵及其价值特征[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 26(2): 48-55.
胡炜霞, 吴成基. 2007.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地质论评, 53(1): 98-106.
马耀峰, 陶丽莉. 2004. 延安旅游开发的 SWOT和 CIS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32(4): 112-115.
宁建新. 2000. 企业市场适应性分析模式: 介绍一种新的市场环境分析矩阵[J]. 商业研究, (10) : 85-88.
彭永祥, 吴成基. 2008. 秦岭终南山地质遗迹全球对比及世界地质公园建立[J]. 地质评论, 54(6): 849-856.
陶盈科, 吴成基, 彭永祥. 2008. 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分析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2(2): 191-196.
吴成基, 陶盈科, 林明太, 肖平新. 2005.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J]. 山地学报, 23(5): 513-519.
赵汀, 赵逊. 2002. 欧洲地质公园建设和意义[J]. 地球学报, 23(5): 463-470.
赵汀, 赵逊. 2008. 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近况和东南亚地质遗迹的保护现状[J]. 地质通报, 23(7): 414-425.
赵逊, 赵汀. 2009. 地质公园发展与管理[J]. 地球学报, 30(3): 301-308.
赵汀, 赵逊. 2009. 地质遗迹分类学及其应用[J]. 地球学报, 30(3): 309-324.
References:
BAI Kai, WU Cheng-ji. 2007. A study on market exploitation strategy of Cuihua National Geo-park[J].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35(3): 104-10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AI Mao-tang, WEI Ming-jian. 2009. Climate Change during the Penultimate Interglacial in Luochuan Area[J]. 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 29(3): 536-543(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CHEN An-ze. 2009. Situations and Problems of Geological Parks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J]. The Earth, (3): 12-15(in Chinese).
CHEN Ying-yu, GONG Ming-quan, ZHANG Zi-sen. 2009. Geoheritage Evaluation of the Huzhu Beishan Mountain National Geopark in Qinghai Province[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0(3): 339-344(in Chinese).
DONG Pu, LIN Juan. 2009. Analysis of financing model and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concerning China’s Geological Park in the New Period[J].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 of China, 22(10): 44-4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FANG Li-li. 2003. Elapsing handicraft-observation and study at Guzui village in Fengqi Town of Luochuan County[J]. Ethnic Arts Quarterly, (1): 85-95 (in Chinese).
GONG Ming-quan, MA Yin-sheng, TIAN Ming-zhong, CHEN Ying-yu. 2009. Tourism Resource Evaluation of the Hukou Waterfall National Geopark at the Yellow River[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0(3): 325-338(in Chinese).
GUI Qian-hong. Investigation and reflection on comprehensive harness of water and soil conservation conservation in Luochuan[J]. Shaanxi Water Resources, (4): 143-146(in Chinese).
HAO Jun-qing. 2004a. The study 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uochuan Loess National Geopark and interactive develop -ment with the local economy[D]. Xi’an: Shannxi Nomal University.
HAO Jun-qing. 2004b. Characteristics and measures for protection of geological relics in Shaanxi[J]. Geology of Shaanxi, 22(2): 101-10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AO Jun-qing, WU Cheng-ji, TAO Ying-ke. 2004.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remains——a case study of the Loess Remains of Luochuan[J]. Journal of Mountain Research, 22(1): 7-11(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AO Jun-qing. 2005. The study 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Luochuan Loess National Geopark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with the local economy[J]. Geology of Shaanxi, 23(2): 94-10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E Xun. 2009. On the theory of geopark property transfer in China[J]. Acta Geologica Sichuan, 29(3): 334-337(in Chinese).
HOU Li-sheng, XU Xue-gong. 2004. Connotation and valu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Geopark[J]. Geological Technoeconomic Management, 26(2): 48-55(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HU Wei-xia, WU Cheng-ji. 2007.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tional geopark in China, Some Problems and a Study on Some Measures for Its Rapid Construction[J]. Geological Review, 53(1): 98-10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MA Yao-feng, TAO Li-li. 2004. Analysis of Yan’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image design according to method of SWOT and CIS[J]. 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32(4): 112-115(in Chinese).
NING Jian-xin. 2000. An adaptability analysis model of enterprise market: a new market environmental analysis matrix[J]. Commercial Research,(10) : 85-88.
PENG Yong-xiang, WU Cheng-ji. 2008. Global correlation of geosites in Mt. Zhongnan, Qinling Mountains and the founding of World Geopark[J]. Geological Review, 54(6): 849-85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TAO Ying-ke, WU Cheng-ji, PENG Yong-xiang. 2008. Analysis on conforming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2 (2): 191-19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WU Cheng-ji, TAO Ying-ke, LIN Ming-tai, XIAO Ping-xin. 2005. Discussion on the Utilization of Landform Scenery Resources of Loess Plateau in Northern of Shaanxi[J]. Journal of Mountain Research, 23(5): 513-519(in Chinese).
ZHAO Ting, ZHAO Xun. 2002. The Constru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European Geoparks[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23(5): 463-470(in Chinese).
ZHAO Ting, ZHAO Xun. 2008. Recent development of global geoparks and present status of geologic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Southeast Asia[J]. 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27(3): 414-425(in Chinese).
ZHAO Xun, ZHAO Ting. 2009.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Geopark[J]. Acta Geosciencentia Sinic, 30(3): 301-30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ZHAO Ting, ZHAO Xun. 2009. Geoheritage Taxonomy and Its Application[J]. Acta Geoscientica Sinica, 30(3): 309-32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图版说明
图版Ⅰ PlateⅠ
1. 黄土塬; 2. 黄土剖面; 3. 黄土沟谷; 4. 高塬夕照; 5. 公园外景; 6. 黄土科研展示
1. loess plateau; 2. loess section ; 3. loess valley; 4. sunset on the plateau; 5. outlook of the park; 6. exhibition of the loess science
SWOT Analysis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Luochuan Loess National Geopark
LI Wei-peng1,2,3), LIU Qi1,2,3), XIAN Feng1,2), LI Juan4), KONG Xiang-hui1,2,3), LUO Fei-fei4), KANG Zhi-hai1,2)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oess and Quaternary Geology, Institute of Earth Environment,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Xi’an, Shannxi 710075;
2) Xi’an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Center, Xi’an, Shannxi 710061;
3)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4) College of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Shannxi Nomal University, Xi’an, Shannxi 710062
Owing to the weak tourist market, the Luochuan Loess National Geopark fails to show its potential high quality loess geological heritage. With SWOT analysis, the authors made a systematic diagnosis and conceived a series of devel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Luochuan Loess National Geopark, such as developing a modern geological museum and training professionals, intensifying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tegrating it into world geoparks, separating management from property right, and financing. The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solid basis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geopark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 society.
Luochuan Loess; National Geoparks; SWOT; digital museum; property right separation
图版Ⅰ PlateⅠ
P931.6; P941.74; X361
A
1006-3021(2010)04-593-07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 KZCX2-yw-147)、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部署课题(编号: 52O95200101)和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博士基金项目(编号: 2007XBBS04)联合资助。
2010-04-19; 改回日期: 2010-07-09。
李卫朋, 男, 1983年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第四纪地质学与全球变化。通讯地址: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10号。电话: 029-83322870。E-mail: liwp@ieeca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