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兰
摘 要: “90后”一代已经悄然步入大学校门,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面对这一充满时代特征和个性的群体,高校应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方式和措施解决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体系和机制,为学生党员的培养搭建有效的平台,以实现为党培养出优秀接班人的目标。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员 培养体系 培养途径
大学校园已经迎来1990年后出生的一代青年。受惠于改革开放的硕果,他们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经历思想观念的变革,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成长在互联网信息时代,他们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多种文化的冲击下,他们逐渐成长起来,具备时代的特色但同时也存在不足,被称之为“90后”。当前,“90后”成為大学校园的主体。
高校的学生党员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是党和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不远的将来,他们将是国家的支柱、民族的脊梁,肩负重要的历史使命,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大学时期是塑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1],面对“90后”自身的不足,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工作尤显重要。使他们树立坚定的立场和信念,砾炼优秀的精神和品格,提高他们为党为民的思想和觉悟,是当前高校党务工作的要务。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当代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及高校党员培养体系中的缺陷,建立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当代学生党员中凸显的一些问题
(一)入党动机存在问题。
部分大学生入党动机不纯,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2]。部分同学面对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压力,为了毕业后考公务员、找工作不受限制,入党成为他们获取自身利益的垫脚石。还有一部分同学则属于被动入党,或受命于父母,或跟风于同学,根本没有达到思想上入党的要求。
(二)缺乏拼搏奋斗的精神。
“90后”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成长过程中备受亲人关爱、呵护,他们犹如温室的花朵没有经过风吹雨打,一路成长起来往往一帆风顺。因此,他们承受不起挫折与困难的打击,缺乏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缺乏自立自强的能力。
(三)党员意识淡薄。
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个别学生党员自我意识比较强,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缺乏党员服务意识,不愿服务于他人。此外,少数学生党员安于现状,自甘落后,不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四)不良网络信息的冲蚀。
“90后”的学生党员成长于信息时代,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同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影响着这一代的青年。例如,台独分子、藏独分子、邪教组织及西方反动势力常通过互联网散布谣言,蛊惑人心,部分学生党员往往会迷失自己,造成立场和信念的动摇。此外,网络上一些涉及道德伦理、金钱利益、享乐主义的不良信息,也在侵蚀着他们,导致他们形成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现阶段高校学生党员培养体系中的问题
(一)党务干部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高考的扩招,学生党员的比例增加,高校中学生党员已经非常多。另外,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关于学生党员发展培养的内容、方式,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求党务人员有着过硬的业务素质、与时俱进的开创精神,这样才能很好解决工作中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然而,目前各高校中从事学生党员发展、培养和管理的相关党务人员数量上彰显不足,专职人员更是少之又少,这些工作大都由院系书记、副书记、辅导员兼职,但他们本身就有繁忙的工作,所以,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处理学生党员相关工作。不仅如此,大部分年轻的辅导员缺乏从事党务工作的经验,又没有进行专门的培训,处理问题常常束手无策,这就说明党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没有保障。
(二)党员组织生活单一。
目前,大多数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形式相对单一,常以听报告、读文件、照本宣科为主,对这些朝气蓬勃的学生来说,尤显枯燥乏味,完全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效果不明显。同时,这种一成不变的方式,使得很多学生党员对组织活动失去兴趣。
(三)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机制。
高校学生党员经常呈现“重发展、轻管理”的局面[3],他们的表现常常处在无人问津的状态。对党员的思想、言行、学习情况、工作状况,生活中能否起模范带头作用,是否具有积极主动的为民服务意识,平时是否严于律己等行为,没有进行全面的考核,缺乏系统的评议制度。
三、探讨学生党员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扩大党务干部队伍,加强素质的培养。
高校党务人员对学生党员的培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员的整体质量,因此,务必要打造出一支富有干劲、业务扎实、勇于创新的党务队伍。针对目前的党务人员素质不足,高校首先应扩充专职化的党务干部队伍,使他们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负责学生党员的发展、教育和培养工作。同时,不断提高党务人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通过全方位、多层面、多工作形式的培训,帮助他们打好理论功底,拓展知识视野,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党务本领。
(二)加强学生党员理论学习和思想上的引导教育。
组织学生党员系统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思想上的引导教育,有助于他们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理想,激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对学生党员进行党性修养锻炼,使他们具有纪律性和原则性,在原则问题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抵制和消除一切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旗帜鲜明地反对不健康的思想和行为。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将使党的组织生活充满活力、富含吸引力,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党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党支部在开展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党员这一年轻群体的兴趣,突破传统的、单一枯燥的模式,转变视角,使组织活动充满情趣但又具有实效。将理论学习贯穿其中,寓教于乐,不仅使他们在欢快的活动中受到教育,积极主动地接受一些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党的方针和路线,而且有助于他们锻炼自身的品格和能力。例如,组织参观革命遗址,组织观看红色电影,积极参加暑假、寒假社会实践,参与科技文化服务,开展到孤儿院、敬老院献爱心活动,开展到基层体会生活的活动,开展社会公益志愿者活动,开展文体集体竞赛活动等。在进行这些实践活动时,适时讲授理论知识并进行总结,加强思想教育。通过这些实践,加深他们对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他们爱党爱国的情怀,增强他们社会责任感和为民服务的意识,锻炼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四)健全考核制度。
高校应建立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评价体系[4],对学生党员的表现进行考核,以便对党员起到督促和约束作用。评价的内容,应包括政治思想、业务学习、道德品质、生活表现和工作能力等,并将之量化以便于操作。通过建立思想汇报制度、党支部讲评制度、年终考核制度等,较为客观地了解他们。同时,高校应采取激励措施,对表现优异的支部、党员个人进行奖励,而对表现不尽如人意的支部、党员则提出整改意见,使学生各党支部、党员之间形成积极进取、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局面。
(五)推进网络思想教育工作。
在网络信息与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今天,一方面,教育学生党员自觉抵制网络上不良的信息,远离网络垃圾文化的侵害,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实效,推进网络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建立红色网站、红色论坛等,推动发展党建的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开展一系列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党建工作的视野变得更宽,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变得更强,信息沟通、思想交流的跨度性变得更广。实时引导网上热点话题讨论,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思想意识和对世事的分析判断能力。
总之,面对新的群体和新的形势,我们要研究现阶段学生党员发展、培养和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探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打造好高校这一平台,为学生党员全面健康成长提供保障,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参考文献:
[1]王小涛,张媛,王震.浅谈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J].科学大众,2009,(4):117.
[2]徐峰,李铁生,吕静.高校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84-86.
[3]黎子炯,蒲冠州.加强高校学生骨干队伍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5):78-79.
[4]彭浩.建立大学生党员先进性考核机制初探[J].南方论刊,2009,(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