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0-09-06 07:36戴琼雅
文教资料 2010年24期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戴琼雅

摘 要: 我国传统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甚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育则能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教育适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个性化教育 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没有创新,经济就永远受制于人,不可能缩小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忽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甚至是遏制、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僵硬、刻板、一统是与灵活、个别、多样相对立的,而灵活多样的个性化教育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土壤。教育是把“双刃剑”,它既能培养人又能扼杀人,既能兴国又能误国。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教育在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肩负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国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增强民族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育工作者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个性化教育观。

“个性化教育观强调在教育过程中将受教育者置于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其积极主动的参与,获取知识,增进才干”。[1]开展个性化教育,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开发其智慧潜能,把培养富有个性、创造性的人才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交给他们学习的主动权,教会他们学习,让他们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教育适合他们的个体发展的需要,从而促进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个性化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区别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主要基础的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密集型经济,其核心在于创新。因此,培养创新人才,以及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是知识经济时代衡量一个民族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许多研究表明,一个创新人才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忽视学生个性的發展,甚至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个性是创造力的动力,是决定胜负的关键。21世纪的经济是知识型经济,知识经济呼唤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没有个性,则根本谈不上有创新精神。知识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拥有知识的高素质人才的竞争,国家发展的后劲如何,科技能不能上去,如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都取决于教育的发展水平的高低,教育担负着为国家经济的发展输送人才的重任。人才的培养在教育,教育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对未来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个性品质成为诸因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个体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条件”。[2]由于知识更新的周期短,对人们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又由于知识更新难度更高,人们付出更多,因此对人们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社会联系、行业合作越来越密切,更需要人们有共事合作的精神。因此,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必须重视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二、个性化教育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个性化教育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调动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其积极主动的参与,获取知识,增进才干,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创新能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潜能,只不过大多数人后天逐渐丧失它。孩提时代的好奇心,人人都体验过,问题是人们的这种本能随着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被一步步地消退了。是什么因素使许多人丧失了这种潜能?我们知道,从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社会人,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起着抑制或促进的作用。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只关注到学生的社会化,关注到如何将学生塑造成适应社会生活的人,但却没有能够激发起学生身上原有的创造潜能,反而更多地成了一股压制个性、扼杀创新的反面力量。为适应新世纪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视个性化教育。

多年来的教育实践表明,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不只是由单纯的智力因素所决定的,非智力因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富的想象力、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坚强的意志,独立性、主动性和自信心,以及思维的敏捷性等特征,是任何一个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所不可缺少的。研究表明,决定一个人能否成为创新人才的诸多因素中,非智力因素比智力因素更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人的成功20%依赖于智力因素,其余的80%则依赖于非智力因素”,[3]而非智力因素则取决于青少年时期对人个性的开发与培养的程度。一个人的个性发挥得越充分,他的创新潜能便越能得到实现;一个人的个性越是被束缚,他的创新潜能就越难以得到体现。

重视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以育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者只有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同时要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应着眼于内化,挖掘潜力,使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形成他们的自觉行动。没有个性就谈不上创造性,只有个性得到充分实现,青少年的潜能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孕育出真正的创新人才。

三、个性化教育为创新人才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许多有远见的学者对个性化教育与培养创新人才之间的关系,在较高的理论和实践的层面上取得了共识。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把之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为此,许多国家把个性化教育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提到了国民教育的历史日程上来。为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们应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意识和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在提高学生的素质、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注重个性发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

个性化教育的内涵、特征及宗旨决定了必须赋予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以自由、宽松的环境。只有当把个性化教育的思想渗透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学生才能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发展个性、完善个性、张扬个性,发挥创造性。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从潜在的个性因素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个性发展,需要自由、和谐、宽松的有利环境。这包括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家庭要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家庭是孩子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人格上是与成年人一样平等的、独立的,促进他们形成自我的正确认识。尤其要鼓励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儿童个性发展的最初萌芽,是创造力发挥的动力,也是从小开发和培养儿童个性发展中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的基础。

学校要尊重学生个性的自由。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本位”的教育观。一个人个性发挥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他所得到的自由的程度,一个人只有拥有自由,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独立和主动的学习,他所塑造的自我是具有自己独特个性的自我。一个人越自由,他的个性发挥得便越充分,他的创新潜能便越能够脱颖而出。学校要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奋进的校园教育环境,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的自主活动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提倡民主、自由的学风,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全社会要营造出有利于良好个性形成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风气。提倡标新立异,建立多样化人才的选拔机制,通过法律和政策的制定,来促进和保护人们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成果,使全社会形成尊重创新、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1][2]丁钢主编.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86-192.

[3]孙立春主编.素质教育新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49.

[4]李满苗,张和仕.大学素质教育论纲[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71.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